康熙琺琅彩瓷

康熙朝琺琅彩瓷器是由銅胎琺琅彩工藝移植過來的,屬初創階段。由景德鎮御窯廠提供素瓷,送北京皇宮所屬的“造辦處”選胎,再經“如意館”繪畫、填彩,然後入爐烘燒而成。琺琅彩料多為進口,價格昂貴。故康熙時的琺琅彩瓷器,大多是盤、壺、盒、瓶、碗等小件器,專作宮廷皇帝妃嬪玩賞和宗教祭祀的供器之用。是在素燒過的瓷胎上,以黃、藍、紅、豆綠等彩色作地,彩繪纏枝牡丹、月季、蓮、菊等花卉圖案。由於彩料較厚,似堆料凸起,使色彩有立體感。

康熙琺琅彩瓷

製作設施

要在宮廷內製作畫琺琅器,首先要有製作設施——琺琅作。康熙時期的琺琅作主要有武英殿琺琅作(康熙五十七年廢除)、養心殿琺琅作、圓明園琺琅作,由於缺少《清內務府造辦處 各作成做活計檔》資料,當時製作規模暫時無法考證。

歷史資料

比較早的康熙畫琺琅歷史資料是:“五十五年九月十一日:廣西巡撫陳元龍(陳元龍(1652——1736年),字廣陵,號乾齋,世稱廣陵相國,亦稱海寧相國,清代相國(宰相)又稱閣老。)奏摺帝賜‘御賜琺琅五彩紅玻璃鼻菸壺一個',陳元龍‘愓感涙零'。”可知至少在康熙五十五年,造辦處已將銅胎琺琅獨角獸經制作出玻璃胎畫琺琅,並用其賞賜眾臣。

康熙琺琅彩瓷

銅胎琺琅獨角獸

琺琅

從康熙琺琅製作資料來看,五十五年之後相關資料較多來推測,很可能該時期畫琺琅製作較成熟。康煕五十七年六月,廣西提督総兵左世永得到御賜琺琅鼻菸壺,左世永稱其“精工無匹、華美非常”。

康煕五十八年六月二十四日,兩廣總督楊琳上奏摺提及他送畫琺琅匠陳忠信至宮中。“本年五月十二日到有法藍西行醫外科一名安泰、又會燒畫琺琅技芸一名陳忠信。奴才業會同巡撫公摺奏聞,於六月十八日、遣人伴送赴京在案。......。”

康熙琺琅彩瓷

瓷胎

康熙時期的瓷胎畫琺琅彩直到末期依然沒有製作成熟,主要原因應與畫琺琅製作技術有關,例如上文提到五十五年進京的潘淳,五十八年進京的陳忠信,雖然都能燒琺琅,但僅指銅胎、玻璃胎而言,瓷胎琺琅尚屬宮內首創,前無它例。因此以該時期技藝,畫琺琅可繪製在紫砂(圖1、2)、銅胎、玻璃胎上,難在瓷胎釉面上附著成功。紫砂胎類似於瓷胎素面,與琺琅釉結合理論上較合理,因此康熙時期的瓷胎畫琺琅基本用“裡有釉外無釉”瓷胎。如果大家總覽康熙朝琺琅彩瓷,會發現除磁胎畫琺琅菱花盤(圖3)外,不再見畫琺琅彩直接施於釉面(該器因為利用永樂瓷,表面原本帶釉)。

落款的區別

康熙官窯瓷早期因御廠瓷器製作不理想而不落康熙款,直到製作達到一定水準時才開始落“年制”款。從現存康熙官窯瓷來看,“年制”款是由工部在景德鎮御廠製作的官窯瓷,基本屬“部限”瓷,該類瓷使用範圍較寬,包括宮內日常、觀賞、賞賚用等。而“御製”款則僅限宮內造辦處製作的畫琺琅(包括銅胎、玻璃胎、紫砂胎)。從現有存世品來對比發現,即使宮內造辦處製作的掐絲琺琅也使用“年制”款(器9),而不落“御製”款。造辦處製作的瓷胎畫琺琅與御廠製作的官窯瓷相比,前者難度大、成本高、相對珍貴。特別是琺琅作的畫琺琅屬於新興技術,與明朝就開始盛產的掐絲琺琅相比,存在一定優越感。因此可看出:落“御製”款器物明顯在製作水準上優於“年制”款,使用級別也較“年制”款高(僅就康熙朝而言)。

總結

由於康熙時期是清代琺琅彩瓷的初創時期,不論是在彩釉、造型,還是製作技術上都存在極大的侷限性,因此康熙琺琅彩瓷的種類與雍乾相比都顯得略微單調。

康熙琺琅彩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