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忆水泉洼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席卷全国,我的家乡毫不例外。大寨人大战狼窝掌,我家所在的生产队——旗帜七队大战水泉洼。

三忆水泉洼

2011年10月,镇安县大坪镇龙湾村水泉洼

父亲时任生产队长,他和队上男劳力、女劳力加起来不到五十人,除了正常种麦、点包谷,春播、秋收等日常农业生产外,其余时间都忙碌着兴修水利、农田基建。

水泉洼是毛家梁与另外一条梁之间的凹槽,就像一个铲瓢斜靠在青山寨上。坡不陡,都在45度以下。社员(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民称谓)们根据地形自行设计,沿着等高线随弯就弯。砍高保持在一米五左右,自下而上依次整修。标准,先是坡式梯田,1970年后学习大寨,改修水平梯田。

三忆水泉洼

2010年6月,梯田里的洋芋快到收获季节

水泉洼,不缺石头,并且是清一色的青石。社员们用架子车将石头一车一车地运到山下,运到石坎根子旁。道路虽不算太陡,但满满一车石头在下坡路上行驶,驾车人得把脚健起来,两只手用力往上提着车把子,以增加车尾与地面的摩擦力,减慢车行速度。驾车的人要是控制不住车行速度,轻则“人仰马翻”,重则车毁人亡,是非常危险的。所以,驾车者非青壮劳力莫属。

砌匠,是农田基建中的技术工。他要把运来的石头进行合理安排,铺底子、捡面子、咬茬子,都得考虑周全,这样砌出来的石坎既结实牢固又漂亮好看。石坎梯田质量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砌匠水平的高低。

三忆水泉洼

2010年6月,梯田里的麦浪滚滚

装车、卸车,抬石头上茬子,这些都是中年男劳力的活儿。这些虽不像驾车那么累,但也并不轻松,一年下来,肩上的裢裢要磨破几层布。

女劳力和部分年纪大点儿的男劳力主要任务是用箩筐抬小石头填汉。我当时十五六岁,和我差不多一样大的中学生都是见习社员。寒暑假了,到队上参加劳动修水利,一方面给家里挣点工分。另一方面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那时学校给每个中学生有两项任务,一是假期必须参加集体劳动,二是在劳动的间隙给贫下中农读报。

三忆水泉洼

2016年4月,梯田正待播种

我们一帮学生抬不了大石头,抬小的。拉不了车子,当副手,充当了农田基建机动人员,哪里需要哪里上。我就给壮汉当过副手,下坡时,手拽绳索脚站车尾压车。上坡时绳搭肩膀奋力拉车;和同龄人或少妇抬过箩筐。抬汉石以方量多少记工分,多劳多得。所以,常常是手脚麻利、一路小跑。做石头活儿,农民讲究忌口,就是清早不能讲血、肉、刀之类的话,否则,当天就会破伤流血得灾星。

农民的一天是忙忙碌碌的一天,假期劳动,我深有体会。每天天刚麻麻亮就起床,边走边揉睡眼。清早干到九点左右回家吃早饭,这一段时间农村人叫打早工。十点又到工地,干到下午三四点,回家吃午饭。差不多一个小时又到工地,稍微休息一会儿,就操起家伙一直干到天黑。有时为了赶工程进度,晚上还要加夜班。工地上挂两盏汽灯,挑灯夜战。夜班一般安排像平整土地之类的比较简单的活碌。一天下来,腰酸背痛。那时候,我最喜欢下雨,因为一下雨就可以不出工了。

三忆水泉洼

2017年4月,梯田进入休整期

梯田从坡根到坡垴,一条一条等高线,就像父辈额头上的皱纹,一台一台水平地就像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台瀑,成了家乡一道美丽的风景。青山公社、米粮区公所分别颁发了奖状。

而今,夏看水泉洼麦浪滚滚;秋看水泉洼玉米争雄。此情此景,令我及所有为水泉洼建设付出心血和汗水的人感到欣慰,那是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的结晶,那是我们那代人人生奠基的地方。我的水利情正是从那个时候萌发起步的。 5573

第5期 编辑:啸傲风月

关注柯善方头条号,一起探索中国的中央国家公园!

三忆水泉洼

关注是亲情,转发是挚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