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歷史學的誕生:蘭克與啟蒙時代的歷史學

要談蘭克就不得不談啟蒙史學。啟蒙史學是建立在笛卡爾暗含存在論承諾的新工具之上的,笛卡兒通過普遍懷疑確立了“我思”這第一存在,“我思”原則實際上同時也是一種維護“有”而否定“無”的原則。因為一切能與“我思”共同出場的事物,必定是能被規定為某種什麼的東西,因而必定是“有”,而不可能是“無”,因為“無”不可規定。如果哲學以這種“我思”為出發點而停留於這種“我思”,那麼這在根本上意味著,哲學專注於一個永恆的現-在,專注於在場,卻不可避免地錯過了缺席的那個整體,也即那個永遠的不在場者。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笛卡兒通過普遍懷疑而確立與維護的乃是一種“在場存在論”,或者說,是一種“在場形而上學”。


近代歷史學的誕生:蘭克與啟蒙時代的歷史學


這種在場的形而上學直接造成了啟蒙史學採取的是一種真陳述的話語形式,如果用福柯的知識型概念來談,就所謂的同一與差別原則,取代了文藝復興(中世紀)時代的相似性原則,造成了符號帝國的瓦解。

真陳述本體論所揭示的是一個由所有物體組成的世界,這些物體在歷史發展中保持著自身的同一性,這也是關注於在場的存在論所製成的話語,真陳述為了應對變化採取的是因果性語言的手段,問題也是在這裡出現的:一方面,正如洛克所言,實體本身與偶然屬於它的事物是不存在明顯界限的。另一面,外在原因往往構成實體的充分條件,而切近實體則成為了原因的必要條件,這一本體論反而督促著因果語言進入實體,進一步恆常化(這也是休謨批判的)。


近代歷史學的誕生:蘭克與啟蒙時代的歷史學


結果正如同萊布尼茨設想的那樣,宇宙是個體單子組成的總體,每個單子都是自足的,其統一存在於被視為一個無限創造過程的整體的自主性中。整體之完美和諧克服並消除了衝突的印象,也消除了使不同部分之間的任何內在關係看起來不再可能的外在因果關係印象,歷史過程被視為自然過程,現象的分散只是表面上的,世界是惟一的,它在其部分中延展。


近代歷史學的誕生:蘭克與啟蒙時代的歷史學


以吉本為例,吉本那部名作裡並沒有時間分期的概念,而羅馬的衰亡與興盛,最終都被吉本歸為羅馬本身,啟蒙史學發展到頂峰變得極具懷特所言的反諷意味,羅馬的崛起與衰亡最終都被吸納了這個巨大的實體之內。而以蘭克為代表的歷史主義學者,則是將歷史注入的實體輪之中,產生了所謂的歷史實在論。這種歷史實在論具有雙重特點,一方面是歷時性的,同時在分解時間分段的過程引入了共時性的概念。很顯然,這歷時性與共時性(所謂結構與歷史)二者間張力是很容易崩塌的,最終結果就是歷史實在論的解體,彌散性空間的誕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