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軒
讀書讀了就忘,也不一定是壞事情。
記得之前看過一段白巖松說讀書的視屏,他說年輕的時候看過《曾國藩家書》,給他帶來的觸動和影響很多。然後很多年過去了,他覺得自己已經把《曾國藩家書》的內容給忘光了。可是,許多年之後,他忽然發現,原來他的許多所作所為,都已經依照著《曾國藩家書》中的許多要點去做,並且受益良多。
其實,我自己也有過一樣的經歷,許多書讀著讀著,就忘記了,當年讀《曾國藩家書》,也是愛不釋手,可是讀完之後,似乎都忘記得差不多,可是許多年之後發現,其實自己的許多行為,都不知不覺按著曾國藩的行為來參照,比如做事情不能求過於完美,凡事不要做得太盡;比如寧可笨一點,卻要勤一些;比如不論多忙多累,每一天也不要忘記留點時間,做自我的反省和思考……
有那麼一段時間,我也希望自己讀書可以多記多得,希望讀過的書,可以不用翻過之後就忘。當初,我在讀《資治通鑑》的時候,常常苦惱自己讀了後面的,想不起後面的,讀了許多朝代,許多人物,可是最終能夠記得的,似乎都是年少之時,課本之中已經刻印在腦袋之中的人物情節,而那些從前不曾記住的,不管多麼努力想要去記,卻怎麼也記不起來。
後來,我發現,自己越急,讀書越功利,讀書的效果就越差,甚至有一段時間,我都會害怕去翻閱書本,甚至從前讀書的許多樂趣,都慢慢的沒了。
閱讀,本來是一件很開心快樂的事情,可是很多時候,我們卻因此而心變得焦躁,變得功利,變得貪心,這不是為了得到芝麻,反倒把讀書的樂趣這塊大西瓜給丟了嗎?
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讀書的美好與樂趣,不在於我們可以記得多少,而是在於那一份“欣然忘食”的自得之樂。許多年之後,當你重新翻起當年那些讀過卻有忘記得書,發現那些似曾相識的感覺,讀到那些曾經讓自己心動的文章,或者再回憶到那些讓自己深藏在心靈深處的語句,不禁要熱淚盈眶,不也是一件樂事嗎?
文士野
讀書是一種樂趣,不要把他當做一份負擔,沒人會讓你分析角色性格,下雨代表什麼!只要你喜歡讀書,那就去多讀一下吧!😊
\n{!--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7d43300cd9c6456d9525e9ea63b0cbf6
善逸灰灰
我個人看書的經歷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18年底之前,都是喜歡什麼看什麼,也不講究記不記得住,看的時候熱鬧好看就行了。
19年開始,有側重點的看一些心靈、心理方面的書,對個人成長很有幫助,書讀得越來越多,這時確實就需要一些方法來講這些知識鞏固,內化。
我個人的經驗是:
1.多次閱讀
首先通過“通讀——重讀——標記”三個步驟,用多次閱讀的方法將把最重要的內容提取出來。
但對於長篇或非常厚重的“大部頭”書籍,分章節的“通讀——重讀”即可。
- 標記提取
這時,可以在書上重點部分作出標記,方便後面的記錄。
2.摘抄+筆記
這裡可不是隻把書上的內容抄下來,這步驟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當時看到這部分內容的所感所想記錄下來。
這種感受可能是發散式的,但是不要緊,記錄下來就能幫助我們增加記憶點。
因為我們大腦的對於“情感”的反應才是最大的記憶點。
比如:你可能還記得小學三年級被罰站,但是不記得因為什麼罰站了。
那就是因為,當時那種羞辱、慚愧等情感,讓自己產生了記憶點。
所以,單純的抄下來,沒有任何意義,要結合自己的感受做記錄。
3.寫書評
寫好的讀書筆記,我們可以隨時翻閱,這也會幫助我們記憶。
同時,如果能將這本書的內容整理,寫成一篇書評,那麼收益就更大了。
理解知識最好的途徑,實際上是“輸出”。
比如說,你要在某個場合給大家講述一個內容,你一定會提前做很多準備,你會不斷強迫自己硬性記憶,甚至達到脫稿演講的效果,那麼這個過程,對於這個知識內容來說,恐怕是終身難忘了。
在《認知天性》這本書中,作者彼得·C·布朗告訴我們一個記住知識的方法,那就是——測試,當然,如果我們只是把讀書當作一種業餘消遣,沒事給自己搞個測試,那可能就有點小題大做了。
以上就是我對增加讀書記憶的一些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