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读书,可是读了就忘,有没有好的方法改善?

疆轩


读书读了就忘,也不一定是坏事情。

记得之前看过一段白岩松说读书的视屏,他说年轻的时候看过《曾国藩家书》,给他带来的触动和影响很多。然后很多年过去了,他觉得自己已经把《曾国藩家书》的内容给忘光了。可是,许多年之后,他忽然发现,原来他的许多所作所为,都已经依照着《曾国藩家书》中的许多要点去做,并且受益良多。

其实,我自己也有过一样的经历,许多书读着读着,就忘记了,当年读《曾国藩家书》,也是爱不释手,可是读完之后,似乎都忘记得差不多,可是许多年之后发现,其实自己的许多行为,都不知不觉按着曾国藩的行为来参照,比如做事情不能求过于完美,凡事不要做得太尽;比如宁可笨一点,却要勤一些;比如不论多忙多累,每一天也不要忘记留点时间,做自我的反省和思考……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也希望自己读书可以多记多得,希望读过的书,可以不用翻过之后就忘。当初,我在读《资治通鉴》的时候,常常苦恼自己读了后面的,想不起后面的,读了许多朝代,许多人物,可是最终能够记得的,似乎都是年少之时,课本之中已经刻印在脑袋之中的人物情节,而那些从前不曾记住的,不管多么努力想要去记,却怎么也记不起来。

后来,我发现,自己越急,读书越功利,读书的效果就越差,甚至有一段时间,我都会害怕去翻阅书本,甚至从前读书的许多乐趣,都慢慢的没了。

阅读,本来是一件很开心快乐的事情,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却因此而心变得焦躁,变得功利,变得贪心,这不是为了得到芝麻,反倒把读书的乐趣这块大西瓜给丢了吗?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的美好与乐趣,不在于我们可以记得多少,而是在于那一份“欣然忘食”的自得之乐。许多年之后,当你重新翻起当年那些读过却有忘记得书,发现那些似曾相识的感觉,读到那些曾经让自己心动的文章,或者再回忆到那些让自己深藏在心灵深处的语句,不禁要热泪盈眶,不也是一件乐事吗?


文士野


读书是一种乐趣,不要把他当做一份负担,没人会让你分析角色性格,下雨代表什么!只要你喜欢读书,那就去多读一下吧!😊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7d43300cd9c6456d9525e9ea63b0cbf6

善逸灰灰


我个人看书的经历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18年底之前,都是喜欢什么看什么,也不讲究记不记得住,看的时候热闹好看就行了。

19年开始,有侧重点的看一些心灵、心理方面的书,对个人成长很有帮助,书读得越来越多,这时确实就需要一些方法来讲这些知识巩固,内化。


我个人的经验是:

1.多次阅读

首先通过“通读——重读——标记”三个步骤,用多次阅读的方法将把最重要的内容提取出来。

但对于长篇或非常厚重的“大部头”书籍,分章节的“通读——重读”即可。

  • 标记提取

这时,可以在书上重点部分作出标记,方便后面的记录。


2.摘抄+笔记

这里可不是只把书上的内容抄下来,这步骤最重要的是把自己当时看到这部分内容的所感所想记录下来。

这种感受可能是发散式的,但是不要紧,记录下来就能帮助我们增加记忆点。

因为我们大脑的对于“情感”的反应才是最大的记忆点。

比如:你可能还记得小学三年级被罚站,但是不记得因为什么罚站了。

那就是因为,当时那种羞辱、惭愧等情感,让自己产生了记忆点。

所以,单纯的抄下来,没有任何意义,要结合自己的感受做记录。


3.写书评

写好的读书笔记,我们可以随时翻阅,这也会帮助我们记忆。

同时,如果能将这本书的内容整理,写成一篇书评,那么收益就更大了。

理解知识最好的途径,实际上是“输出”。

比如说,你要在某个场合给大家讲述一个内容,你一定会提前做很多准备,你会不断强迫自己硬性记忆,甚至达到脱稿演讲的效果,那么这个过程,对于这个知识内容来说,恐怕是终身难忘了。


在《认知天性》这本书中,作者彼得·C·布朗告诉我们一个记住知识的方法,那就是——测试,当然,如果我们只是把读书当作一种业余消遣,没事给自己搞个测试,那可能就有点小题大做了。



以上就是我对增加读书记忆的一些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