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庭教育的5項修煉

導讀

中國家庭教育的5項修煉

每一個孩子從小就好比一張白紙,塗繪不同的人生畫面,形成各自不同的生命軌跡。家庭,則是塗抹他人生作品基色的畫筆。


然而,不少有缺憾的成長背後,大多是有問題的家庭教育。也有不少成功的牛娃身旁,多是注重家庭教育修煉的父母們。


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梅森學者孫玉紅老師提出了針對家長的創新教育理念——中國家庭的五項修煉。這是經過多年研究總結出來的可學習、可操作的“家庭教育方程式”:


今天,我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這個家庭教育方程式,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01

成為更好的自己


第一項修煉,從自己開始。


作為父母,我們愛孩子是本能,但教育孩子是本事。


父母的教育,從來不是事無鉅細的萬事包辦,也不是“全聽我的”的過度控制,而是進退有度的身體力行。


鄭淵潔曾經說過,作為家長,你希望孩子做到什麼,你就演示給他看。


中國家庭教育的5項修煉

據說女兒剛出生那會兒,鄭淵潔自己就是個胖子,體重最高時達到過二百多斤。


在女兒高三的時候,鄭淵潔決定通過瘦身,給女兒高三衝刺伴跑。他在七個月的時間裡,成功減掉近五十斤的體重。女兒目睹了爸爸的瘦身經過,她感到震撼和難以置信。


後來,女兒高三拿到了全年級第一的好成績,在女兒的畢業典禮上,女兒對鄭淵潔說,正是老爸帶給她的震撼,她才決定用考取全年級第一的成績證明自己是鄭淵潔的女兒。


學科知識,孩子們可以從課堂上學習,但安身立命的生存智慧,待人接物的處事原則,只有父母在點點滴滴的生活中才能傳遞給孩子。


父母的一次身體力行,勝過一萬次口頭說教。


育兒也是育己,當我們能夠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孩子就會勇敢地追逐自己的凌雲壯志。


02

無條件的愛


沒有陽光,萬物無法生長;沒有愛,孩子的精神人格無法發育成長。愛是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原因,也是孩子成長的原因。


如果你對孩子的愛只表現在他們給你帶來歡樂的時候,那麼這是有條件的愛。為了培養孩子健全、幸福和協調發展的個性,對於父母而言,學會無條件、無私地去愛自己的孩子很重要。


中國家庭教育的5項修煉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這是一種對自己孩子的親近感,是發自內心的,無關其他條件。這樣的父母不會只關注孩子的某些優點或缺點,也不會按照某種模式去培養孩子,更不會限制孩子的行為。(就像父母對待剛出生的寶寶的那種愛的感覺,即使孩子尿到臉上都不會生氣。)


很多父母會想:“怎麼可以這樣?孩子什麼都可以做,難道就沒有限制嗎?”


需要立即澄清的是,無條件的愛並不是默許和放縱孩子的任何無理行為。絕不是盲目地去愛孩子,而是需要遵守一些規則,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應該就事論事,而不是對孩子全盤否定。


可以指出這件事情不對,而並不是孩子本身都是壞的,都是不值得被愛的。讓孩子明白父母是因為事情,而不是父母討厭或者不愛自己。


很重要的一點是:父母如何正確地把自己的愛傳遞給孩子。


每個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但是總因未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情感,讓孩子覺得父母不愛自己。如果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那麼孩子永遠不會質疑這份愛;但是如果大人總是強調自己的愛帶有某些附加條件,那麼孩子就感受不到愛。而且,父母對孩子行為的無意識回應會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是否真的愛他。


我們有沒有總愛給孩子這樣的承諾:只要你完成這個和那個,媽媽就會愛你。孩子的理解就會是:我要符合這些要求,媽媽才會愛我。這樣,對於孩子而言,父母的愛就變成了有條件的愛


父母每天都要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而且這樣的話語多多益善。每當孩子聽到“我愛你”時,會更有安全感、更自信,也更信任周圍的世界。但是光口頭說說是不夠的,要讓孩子親眼看到和感受到父母的愛。我們可以通過愛的目光、溫柔的擁抱,以及不與別人分享的關注力等。


不與別人分享的關注力,是指當父母所有的注意力都聚集在孩子身上,時間完全屬於孩子的時候,孩子能感覺到自己被愛,明白自己對於父母的意義,能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心、讚許和尊重。


我們每天都可以挖掘下自己對孩子的愛,僅僅是因為他們是我們的親生的,而不是說他們的某些好或不好的表現。然後一定要將這種愛表達出來,在對孩子進行引導或者教育的時候要將事情與孩子本身區分開表達,會讓孩子更清楚改正自己,也可以讓孩子接受到父母的尊重和愛。讓孩子明白和感受到,爸爸媽媽愛我!


03

為孩子賦能


賦能這個詞,更多用於互聯網產品或商業運作中,而不管是產品經理人,還是銷售經理,回到家中,面對家裡的孩子,你是否也想過這個問題?


如果把孩子當作一個產品,那麼爸爸媽媽可以說是第一產品經理人


如何從產品的五個層次進行產品打磨,是需要一定的方法論作為工具,並在正確的產品哲學指導下對進行產品打磨。


中國家庭教育的5項修煉

譬如,

這個寒假有點長,小朋友們只能居家鍛鍊和學習,家裡的小女兒才上中班,還沒學會跳繩,閒著無事,我便嘗試著教她學跳繩。


第一幕:試跳


首先試著跳,經過幾次試跳之後,我發現她甩繩子的同時就開始起跳,等繩子從背後轉到身前的時候,她已經落地了。很明顯,這樣子是沒有辦法跳成的。


“你先甩繩子,等繩子從頭頂向前落的時候,再起跳。”我對她說。


她站在那裡,試著去理解這個方法,但是沒起到作用,不知所措。看來,這個辦法行不通,只能在尋找別的法子了。


第二幕:建立一級信心


Bingo,有了!


“你先把繩子放到身體前面,然後只去試著從繩子上面跳過去。”


她停下來,想了想,然後半信半疑地試了試,結果成功了。


因為繩子沒轉動,就落在身前的地上,所以能容易跳過去啦!這一個小小的進步,給了我一點信心,也給了女兒一絲絲的信心。


第三幕:建立二級信心


“現在試著一邊跳過繩子,一邊用雙手把繩子向後拉!”我說出了下一步的計劃


女兒聽到之後,想了想,找了找感覺,然後開始第二步的探索。第一次沒成功,繩子被腳擋住了。


然後實驗第二次,繩子成功地被甩到身後了。我在一旁使勁地給她鼓掌,給她加油!


如此反覆嘗試,大約跳了有3分鐘左右,有時候能跳過去,有時候跳不過去。後面漸漸的,身體配合越來越到位,成功的幾率逐漸增加。


女兒的二級信心逐步增強,已經佔據了情緒的上風。之前的疑慮漸漸地散開了!


第四幕:建立三級信心


中國家庭教育的5項修煉

是時候開始跳一個完整的了。


“現在,試著從身後開始甩繩子,跳一個完整的!”建立了兩級小信心的小女兒,這一次,稍作整理,開始發起挑戰,然後一下子就跳過去了!


“太棒了!”我一邊給她鼓掌,一邊不斷地祝賀她!有了現在的第三級的成功經驗,她終於開始全面建立信心了。


“來吧,繼續跳,讓感覺越來越順!”我在一旁鼓動著!


第二次沒跳過去,不過沒關係,現在已經不能阻止她繼續跳了。就這樣,跳過去,跳不過去,跳過去,跳不過去。如此反反覆覆地練習了幾分鐘。


終於看到她開心的笑容了!


中國家庭教育的5項修煉

學跳繩,固然只是生活中的小插曲,然而,家庭生活無法像學校生活那樣,有上下課,有固定的節奏,一個個相處的插曲,匯成了真正的親子關係和教育氛圍。


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能做的最好的方式就是給孩子賦能;當孩子需要某些幫助的時候,我們能做的也是給孩子賦能。


學技巧,做教練,還有精神陪伴,人生指導等,父母是孩子的能量源泉。


為什麼家庭環境對人一生的影響,遠大於他在學校裡受到的教育?因為,家庭與家教,給了孩子影響他一生的做事習慣與精神資源。


有些家長怕影響孩子學習成績,不許孩子看課外書。但是孩子成人之後,一生的所有重要決策,不是基於數學考90分還是60分,而是從幼年開始,你有意無意提供給他的精神資源。


這些精神資源將形成他的精神結構。精神結構會主導他一生的好惡感與羞恥心,他的夢想、願望與恐懼,從而影響他後來所有的決定。


04

高情商家庭


2011年,英國有一項專門的情商研究,他們跨越時間長河50年,從一群孩子的嬰兒期一直追蹤到他們的成年期,發現那些小時候情商越好的孩子,未來擁有人生的幸福感更多。


這些人在成年後,無論在工作和生活上,都表現得比別人更樂觀、更積極向上,也較少遇到抑鬱和深重的挫折感,即使遇到困難,也能很快地迴歸正軌。他們也是一群快樂地生活、享受生活的一群人。


一句話,高情商的孩子,是幸運的孩子。


中國家庭教育的5項修煉

而高情商的孩子,一定來自於高情商的家庭中。高情商的家庭,一般都長什麼樣呢?


父母以身作則,經常感謝孩子


從寶寶懂得把髒髒的尿不溼丟進垃圾桶,到小朋友“幫倒忙”般幫你拖地,再到孩子能獨立外出幫你打醬油……父母就應該經常感謝孩子的付出。一方面,孩子會因為收穫感謝而更積極地做事,另一方面,這個過程也會形成正反饋——孩子也懂得從細節處感恩父母的付出。


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感恩他人


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父母的言行會輕易地被孩子學進骨髓裡。


譬如下大雨了,媽媽和孩子外出時忘記帶雨傘,一位外出回來的鄰居老人把雨傘借給了他們。後來,媽媽和孩子歸還雨傘時,給老人帶了幾隻蘋果表示感謝。孩子看在了眼裡,有時上超市回來路經老人家門口,孩子就主動給老人送一些小水果或小零食。


鼓勵孩子感謝別人的小幫忙


很多家庭都缺乏這種意識,別人幫忙了,反而覺得那是理所當然;當別人沒幫忙時,甚至會責怪他人。這種心態,無論大人還是孩子,他們的幸福感往往都很低。他們常常會因為別人“沒有怎麼樣”而苦惱,甚至從此怨恨他人。


別人即使是舉手之勞,也是需要感謝的,因為沒有人有責任要幫你。當孩子養成了總會感謝別人幫忙的習慣,他們的心靈常常是欣喜的,充滿歡愉。


“小大人”日


父母們可以在每一週或每一個月裡,安排一天為“小大人”日。在這個特別的“小大人”日裡,孩子們可以適當地承擔爸媽平時做的事情,例如拖地、疊被子或做飯等。當孩子們經歷父母平時做的事情,就知道爸媽每一天都不會很輕鬆,孩子尤其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能體會到每一件事情之所以能完成,是爸媽在上面花了時間、精力和心血……最終,孩子就會更容易理解父母、理解他人。


05

規劃與執行


第五項修煉,是如何幫助自己和孩子規劃目標,並且執行到位。


如果孩子能夠把許下的願望變成具體的目標,再製訂出清晰可執行的步驟,他們就可能比同齡人獲得更大的成就。


同時具備目標感和執行力的人成就動機更強,取得成功的概率也會更大。


中國家庭教育的5項修煉

《小王子》的作者聖·埃克蘇佩裡曾說過,想讓一個人造船,不要讓他尋找木頭,而是讓他嚮往大海。這句話道出了制訂計劃的關鍵所在——

發自內心的渴望,是驅動計劃這部車跑起來的最佳燃料。


如果計劃體現的是父母的意志,而不是孩子的渴望,它註定會失敗,並且淪為意志角力的戰場,進而衝擊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信任感和親密感。

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執行計劃,並且需要及時且走心的反饋,:

1.幫助孩子記錄每一次行動;2.用細緻的描述給孩子更到位的鼓勵;3.創造機會讓孩子展示計劃的成果。


在共同規劃時,我們要有共贏思維。溝通協調能力將成為未來世界核心素養,具備共贏思維的人,在溝通中更容易達成共識和合作關係。


所以,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後,不要馬上同意或者拒絕他,而是告訴他,你也有一個想法。請他開動腦筋想一想,有什麼辦法可以同時滿足你們倆的需求。


中國家庭教育的5項修煉

因為篇幅關係,這五項修煉就聊到這裡。方法論固然重要,細節、技巧和反饋才是真正的執行,我們有待未來慢慢續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