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的孩子,打是合適的方法麼?

學著正面教育的瑋瑋爸


任何時期的孩子,“打”都是 不合適的方法。

看了問題的詳細描述,似乎是為了買玩具的事情。我們一起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

父母被孩子要不停的玩文具給惹“毛”了,在任何溝通都沒有效的情況底下。

我很理解父母的心情,這個時候會有很多的挫敗感,這種感覺會引發憤,覺得自己搞不定一個幾歲的孩子,同時也有權威被挑戰的憤怒。

憤怒是個非常容易向外發洩的情緒,於是,“打”這個行為就水到渠成了。

“打”完,情緒發完了,大腦回歸理性,開始思考行為的意義,開始思考教育的方法。

對於孩子而言,打過了,是不是就會放棄買玩具的願望?

談過了,是不是真的心服口服?

這些問題都沒有表現出來,也許孩子只是又一次積壓了對父母的不滿,也許孩子想著下一次怎麼用別的辦法來買到玩具。我們不得而知。

打還有很多後遺症。

從心理上來講,貶低了孩子的自我價值感,讓孩子覺得我不值得爸爸媽媽為我買玩具,我不夠好。

從生理上來講,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讓孩子儲存了強烈的負面情緒記憶,對孩子的專注力,自控力等都有影響。

從社會性發展上來講,孩子習得了父母處理衝突事件的方法,下次他遇到同伴間的問題,也會使用一樣的方法。

談談正面管教吧,正面管教有一句“5字箴言”——溫和而堅定。

“溫和”主要是指溝通態度,要避免過於堅定而產生的叛逆,反抗,對立。

“堅定”是指對規則的執行,要避免過於溫和而產生的放縱、溺愛、不尊重。

怎麼制定規則,需要和孩子討論。

怎麼執行規則,需要父母溫和而堅定。

這個之間的度要怎麼把握是需要父母不斷的實踐和反思的。


仁傢俬學


學前的孩子,打肯定不是合適的方法,但也不排除在孩子違反原則問題,比如偷別人的錢自己買零食、買玩具;做出故意傷害他人,造成意外事故等,可以回到家進行先說明前因後果,讓孩子覺得確實應該承擔責任,從而再實施懲罰,適度的揪揪耳朵、打打手心、屁股、大腿,但千萬不要打腦袋,以免家長火氣過大,失手過重打成後遺症就得不償失了。關鍵還是重在說理引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讓孩子在正途上快樂奔跑,健康成長。





暖陽鴿說教


不合適,理由如下:

1、打孩子也不管用——打到何時呢?

打孩子只能讓親子關係很僵化——孩子覺得你即使打我,我還是要買玩具、買玩具、買玩具。

再說了,今天為買玩具捱打,明天很有可能為了買衣服捱打,後天又有可能為了其他的東西捱打,將來也許還會因為早戀捱打,這個“打”要到何時呢?

一旦開啟了捱打模式教育,其他正確的教育會被丟到耳朵背後。

即使不會用——正面教育也要嘗試著改變一下打罵教育,嘗試著溝通——耐心溝通,小孩子心思活,只要你說到他們心裡了,他們會聽話的——而且還很講道理。

2、學前孩子自尊心很強——正面教育莫偷懶

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這是重點,每個人都要面子的,孩子雖然小,也是有面子的。

買玩具是個習慣,不買玩具也是個習慣,因為孩子生下來是一張白紙——這張白紙是“買玩具”的模式也是大人造成的,而不是孩子自己養成的。

既然孩子已經摸透了家長的脾氣——買玩具是可行的,可是,突然就不可行了——家長也沒有個解釋——對於他們這個年齡段來說的合理解釋,家長的解釋要讓孩子聽得懂才可以。

家長說了一籮筐,孩子一點兒也沒聽懂——還要捱打,誰不委屈?

這就是自尊心!

強行教育——捱打,只會讓孩子感覺不舒服、不服氣,有本事拿出點孩子聽得懂的理由出來進行正面教育。現在幾歲——5六歲的樣子,不會反抗——等到十幾歲就可能要反抗了,到那時,恐怕打已經行不通了,與其那個時候再找正面教育方法,不如今天就趕緊學會正面教育——沒有不會用的只有懶得用的。

3、正面教育是藍天白雲,捱打教育是黑夜裡的流星

正面教育的故事很多,可以與孩子坐下來好好聊聊故事書籍——孩子小時候可能愛聽故事,愛動腦筋,這個時候,也可以拿出孩子曾經喜歡的故事書籍進行溝通,讓孩子講給你聽。

孩子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肯定會回憶起美好的小時候——那個時候的自己有著很多的可愛之處,比如愛端盤子、愛洗碗、愛玩水、愛聽故事、愛畫畫等等,喚醒孩子的接受正面教育的美好感覺。

正面教育猶如藍天白雲般美好——令人嚮往,捱打教育猶如黑夜裡的流星——稍縱即逝,只能是暫時緩解矛盾,停止戰爭,不能長期有效,也會產生後顧之憂。

綜上所述,打孩子並不是最正確的方法,為了親子關係更加融洽、勵志、與時俱進,請三思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