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政策紅利落地,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可期

為了保障社保待遇不會因繳費率減少,並提升群眾的改革獲得感,各個地區正密集上調養老金支付水準,多地也同時提升醫保報銷比例、提升失業保險金支付水準,釋放更多社保改革政策紅利。

據媒體報道,目前為止現已發佈養老金上調計劃方案的省區達到了23個,在其中15省區更是明確7月底將提升的養老保險金派發到退休人員手裡。一連串積極社保政策的出臺,具備多方面的積極效應。

社保政策紅利落地,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可期

首先,在現階段的繳費率水準下,提升退休人員的受益水準,有利於提升就業人員的繳費積極性,進而擴大社保繳費基數和徵收率,進一步減少社保名義費率。

長期以來,我國的社保名義費率較高,這與我國企業與居民對社保繳費的遵從度較低有很大關係。假如工作的一代人預期未來退休後的保險待遇水準不高,難免影響其繳納積極性,不願繳不想繳的情緒很強。從這個意義上講,穩步提升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向社會釋放出強烈的積極預期信號,無疑有利於改善社保的徵收率,這也是增加社保基金來源的重要方式。

另一方面,提升退休金水準能夠有效地防止退休後的老年人口陷入貧困的不利境地,減少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因人口老齡化加速推進而產生的社會風險。

老年人口的貧困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我國經濟轉軌過程中產生的大量下崗人員,是在低社保覆蓋條件下逐漸退出勞動力市場和進入退休年齡,而大量的農村人口也只是在近年內被列入社保網絡的覆蓋當中。事實上大量退休人口或即將進入退休年齡的中高齡勞動者,其社保個人賬戶幾乎沒有實質積累或積累水準不高。

在人口預期壽命延長的條件下,如果不是充分的養老金保障基本生活支出需要,老年人口將不可避免地進入越過越難的階段並可能陷入貧困的不利境地。適時地提升基本養老金支付水準和社保福利待遇,能夠有效地化解老年人口面臨的各種風險與貧困危機。

另外,提升退休金水準能夠促進社會消費和擴大內需,進一步夯實穩就業、穩增長的經濟韌性與底氣。

從全社會整體來看,高收入者的收入高但邊際消費傾向較低,而中低收入人口的邊際消費傾向較高,因此提升覆蓋到中低收入者的基本養老待遇,有利於擴大居民消費,提振內需。因此,具備收入再分配性質的社保制度,能夠在促進社會公平的同時,調整社會消費結構和擴大內需。

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的情況下,提升養老、失業、工傷和醫療保險等社保待遇,有利於穩定社會消費,進而夯實經濟穩定增長的基石和韌性。

自5月1日起減少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比例、階段性減少失業保險與工傷保險費率、調整社保繳費基數的政策正式實施以來,社保減負效果正逐漸顯現。據統計,目前為止為企業減輕的社保費負擔額度達到了千億元規模,全年預計超過3000億元,有力地減輕了企業負擔。超千億元的社保減負,有力地支撐了我國第二季度的經濟運行。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第二季度我國GDP比上年同期增長6.2%,環比增長1.6%,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60.1%,經濟總體保持了平穩的增長態勢。

社保政策紅利落地,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可期

然而,社保基金繳費率減少的同時,社保支出水準依然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這不免引發社會對社保基金可持續發展的擔憂。中國社科院社保研究中心發佈的《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就預測,到2028年我國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可能會出現負數的當期結餘,而到2035年可能會耗盡累計結餘。

這意味著,當前上有老、下有小的80後,在進入退休年齡之後可能面臨著無退休金可領的問題。此外,社保“空賬”問題,即企業與勞動者現已繳納了養老金,但是繳費卻沒有真正地進入個人賬戶,也困擾著社保基金的可持續問題。

事實上,能否化解老齡化社會的危機關鍵在於經濟,而不單純地是社保基金累計了多少結餘。一個社會能否應付老齡化危機,關鍵在於全體就業人員創造的國民產出能否滿足全人口的消費需求以及企業投資需求。假如當前的一連串政策措施能夠成功協助經濟化解風險與轉型成功,持續地積累高質量的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促進經濟能夠創造和使用更高生產率的技術,那麼未來的養老危機可以迎刃而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