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同文同種到脫亞入歐,近代日本的變與不變

同文同種下的日本文化情懷

同文同種雖不是一個專有名詞,但大部分也指代中日關係。很多人都願意以同文同種的話語表達中日聯邦的美好祝願。但是同文同種並不單單如此,在日本主張對外侵略的近代同文同種也曾作為日本對外擴張的一種立場,以此來消解國外對日本的抵抗情緒。

從同文同種到脫亞入歐,近代日本的變與不變

在某種程度上也激怒了一些國人的憤怒。其實從客觀上來講,同文同種確實可以論述中日兩國之間的關係。只是近代隨著日本脫亞入歐,明治維新的成功,這種客觀的表述逐漸也加入了各自的主觀情緒,中國如此,日本亦是如此。

我們都知道日本的文字是借鑑中國文字而形成的,並且在整個中世紀,日本都在儘可能的吸取大量的中國文化,而當時的中國作為東亞地區的文明中心,完全稱得上是日本的文化老師。甚至中國的儒學也深入日本,而中國的佛教傳統文化也進入日本。更重要的是中國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也被日本繼承並傳播。

從同文同種到脫亞入歐,近代日本的變與不變

雖然雙方語言各有不同,但是文字相同並沒有爭議。甚至在幕府時期,日本人又興起了漢學熱,很多人都將自己的名字改成中國樣式而感到自豪,在這種文化共同體的長期感染下,兩國的主流文化價值一直向好,並且民間交流也繁榮穩定。

在當時不僅僅是日本把自己作為東亞文明主體的一份子。甚至明清時期的一些文人,也根本沒有把日本人當做外人。在當時看來,人們並不將日語視作一種外語,而是隻將日語當作用漢字書寫的一種方言。而且在中國的傳統政治體系當中,官僚們一直認為日本應當行九叩大禮。因為日本是藩國,根本沒把他當外人看。

同種理論的發展,從西方對東亞的影響開始

另一方面從人種上,中國和日本都是黃種人。這種理論直到18世紀才提出來,而且這也是西方人的理論。在此以前,我們更多的是認可中國與日本的同文。當人種概念傳入東亞以後,才生出了同種這一理論。在當時世界上大體將區域膚色為主要的劃分方式,將人類劃分為白黃黑棕紅。

這種具體的人種劃分在出現一個世紀以後才傳入中國,而傳入日本反而更早一些。在鴉片戰爭前夕,日本就已經廣泛接受了人種理論。同時隨著西方教育體系在日本的建立,人種的分類也獲得了日本的認可,而人種論也是藉由日本而進入當時的中國的。

從同文同種到脫亞入歐,近代日本的變與不變

在兩國鴉片戰爭以前,總體而言隨著西方人種學的傳入,以這種最為直觀的皮膚顏色作為種族劃分的一種概念,使東亞地區的日本和中國之間的連帶性認識更為緊密。在當時兩國還沒有交惡,日本一些學者甚至認為人種相同的中國和日本本應當是最親近的夥伴,共同對抗西方殖民者。作為東亞的兩個國家,應當齊心協力加強兩國關係。

而當時的清朝在向日本派駐使節的時候,雙方也進行更為廣泛的交流,包括民族語言和習俗。甚至雙方都認可徐福的傳說,以證明雙方之間的緊密聯繫和現實合作的必要性。

同文同種概念的變化,從甲午開始


一直到甲午海戰爆發以前,同文同種一直都是清朝和日本之間較為模糊的聯繫和紐帶。但是這一點從明治維新以後發生了一些細微的變化。在當時中國和日本同樣面臨西方列強的入侵。在某種程度上也都開始開放國門進行變法向西方學習。同文同種的概念在此時出現了變化。

在當時的日本社會,大家更傾向於西方的文化和技術。此時期的一些日本學者開始提出有色人種是半開化和未開化的,並且宣揚種族優勝劣汰理論。開始更貼近西方所衍生出來的帝國主義和種族主義理論。認為白色人種是優越的,並且也得到了日本其他學者的認可。

從同文同種到脫亞入歐,近代日本的變與不變

尤其是西方在19世紀末整體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對於世界進行大範圍的殖民掠奪,這是日本認識到了自身的危機,而這種危機感更多的體現在人種上。日本人作為當時的黃種人,他也害怕被白色人種統治。雖然經歷了變法,但是日本依然沒有底氣同西方國家進行平等的交往。而由於西方思想的傳入,國內的一些激進主義者也開始宣揚自己的種族優越論,同文同種的概念遭受到社會各界的不同程度的挑戰。

可以說西方殖民者的一系列理論和具體的殖民策略,打破了亞洲地區原有的國際平衡。雙方都在重新定義自己的對外關係。而日本在這種情況下,很難再將中國作為自己的老師。它不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簡簡單單的追隨者,同文同種的客觀概念在此時發生了變化。一些日本學者開始主張應當由日本主導東亞,以反擊西方殖民者對亞洲的入侵。

從同文同種到脫亞入歐,近代日本的變與不變

尤其是在日本贏得了對清朝和俄國的戰爭之後,同文同種的理論完全成為日本政客和激進主義者對外擴張的藉口。但是這需要一個過渡,並不是說日本自始至終都將同文同種視作一種對外擴張的藉口進行定義和宣傳的。只是在日本走向帝國主義道路以後同文同種的理論才發生了變化。

而且這一變化是隨著日本政治轉向脫亞入歐而形成並發展的。對於日本而言,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國家發展的首要前提。不論是脫亞入歐,還是堅持最原始的同文同種,還是以此為藉口,大家都希望用這種民族概念和理論保證日本的利益。

從同文同種到脫亞入歐,近代日本的變與不變

對於當時的清政府而言,甲午戰爭之前,清政府對於日本依然有傳統的大國優越感。但是日本已經逐漸消滅了自己對大陸的崇拜。在戰爭結束以後日本獲勝但是隨即遭到了三國干涉,被迫將遼東半島歸還清政府。對於日本而言此時此刻初始意義的同文同種理論,已經不會在日本的政界和社會引起重視了,因為日本擊敗了清政府。


同文同種概念都重新認識

但是卻又因為三國干涉還遼使日本再一次認識到同文同種,在某些時候並不會因為自己不承認,而可以被遺忘和不發揮作用的。就拿三國干涉還遼,這一事件來講,日本認為俄國法國和德國三國雖然有矛盾,但是這三個國家同屬於西方國家,同文同種都是基督教信仰國家。所以即便平時他們相互爭奪對外殖民權利,但涉及到日本這個與他們並非同文同種的國家,侵佔了他們殖民利益以後,他們依然會共同對日本施壓。

從同文同種到脫亞入歐,近代日本的變與不變

這對日本的挫敗感的打擊也很大。日本認識到自己黃種人的概念和自己與清政府的同文同種在外國人尤其是白人看來很難遺忘。這也是日本認識到了自己在國際外交上即便贏得了,對清政府的戰爭也孤立無援。但是在清朝人眼裡,日本取得了這一巨大的勝利,也贏得了很多聲望。清政府內部的一些有識之士也主張向日本學習。

雖然日本贏得了對清政府的戰爭,但是清政府的主要官僚並沒有對日本採取敵視態度。對日留學生數量大幅增長。這也是日本看到重新確立同源同種的必要性。同時也可以利用這一點去緩解一部分清政府和民眾對日本的不滿情緒。以實現以日本為主導下的兩國聯合,建立長久而鞏固的中日關係。

從同文同種到脫亞入歐,近代日本的變與不變

而且由於甲午之戰的很慘敗真正打醒了國人,使得很多人都開始思考國家面臨的困境和威望。嚴復就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社會進化理論,並在社會上進一步宣傳。希望中國人能夠認識並瞭解世界局勢,避免亡國滅種的危險。而這對於新興強國日本而言也有很大的發揮空間,當時的日本主動通過同文同種的民族關係,主動伸出橄欖枝。加大對清政府派遣日本留學生的幫扶。在國際外交上也盡力拉攏清政府,希望在東亞建立一個穩定的聯盟,抵禦西歐的入侵。


此外日本還反向押注​,對清政府制下的革命者進行大力的幫扶,甚至放任不管。無論怎樣,吃定了東亞領導者的角色。並把這種種族和文化的認同演變為一種亞洲主義,使日本成為東亞地緣政治和地理文化的中心。

侵略年代的同文同種概念

但是到了侵略時期,同文同種更多的成為了一種諷刺性的宣傳。

在侵略時期同文同種對於日本的對外擴張是極其有利的,不僅對於中國,還對於周邊國家。尤其是各國都希望將當時貧弱的中國作為自己的勢力範圍。日本同文同種這種口號上的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也成為日本的重點宣傳內容。甚至在清政府面臨俄國奪取東北地區的一系列事件當中,多次向清政府表明兩國同文同種以亞抗歐。

從同文同種到脫亞入歐,近代日本的變與不變

如果清政府對抗沙皇俄國的入侵,日本可與之代勞。當時的清政府內部並不是沒有明眼人,但是作為當時積貧積弱的國家,清政府根本無力拒絕日本,同時也無力杜絕俄國和英美等國的利益所求。尤其是沙皇俄國,在八國聯軍以後野蠻侵佔東北。當時形成了舉國連日抗俄的情緒,一些西方媒體也藉此炒作。一方面進一步壓制沙皇俄國在東方的擴張,另一方面也藉機威脅日本攻擊日本。

在對於清政府和沙皇俄國的戰爭全部勝利結束以後,日本的外交開始發現了明顯的轉變。開始真正意義上的脫亞入歐,並且以世界大國自居。這時的日本已經成為東亞強國,他不再懼怕其他國家對日本的冷眼嘲諷。東方最強的國家清政府和西方陸軍最強的國家俄國都成為其手下敗將,而且在東亞的利益日本也獲得了一席之地。

從同文同種到脫亞入歐,近代日本的變與不變

這一時期的日本拋開了同文同種的一種文化理論概念,也不在乎與東亞大國發生國家矛盾。但這並不意味著日本放棄了這種理論,而是將其作為自身對外擴張利益的工具。一旦有利於日本的對外擴張,日本就會重提同文同種,一旦不符合日本的利益日本迅速會將這種說法拋出腦後。

總結:如何看待日本近代的同文同種理論

在近代日本對於同文同種這一概念理論的闡述看似複雜,實際上都是圍繞自身民族的發展和國家的強盛以及對外戰略的變化而變化的。從原先文化和歷史的角度真正認為同源同宗,到之後希望聯合共同抵抗西歐國家的入侵,再到最後成為其對外擴張的工具。同文同種的表述經歷了複雜而曲折的時代,也沉澱出了很多意義,有包有貶,但是我們不能夠單獨的脫離它所存在的具體的歷史時間,將其僅看作是一種工具和藉口。不能將同文同種理論表述理解簡單化,模式化,固定化。這更妨礙我們對兩國文化和歷史發展的認知和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