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最後的民國政府紙幣——大洋票的前世今生

1949年初,隨著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結束,國民黨軍隊的主力精銳被消滅殆盡。但與軍事上可怕的失利相比,經濟上的崩潰,彷彿才是國民黨政府真正的夢魘。此前一年,國民黨政府改革了幣制,把已經變成廢紙的“法幣”換成了“金圓券”,但這種“飲鴆止渴”的做法並沒有收到任何成效,相反“金圓券”甚至比“法幣”更加貶值。一時間民眾上街買東西都揹著大包小包的鈔票,“錢山錢海”甚是壯觀。

大陸最後的民國政府紙幣——大洋票的前世今生

用大號麻袋裝的金圓券

“金圓券”變成廢紙,民眾尤其是城市裡大多數的中小資產階級變得一貧如洗,他們原本是最支持國民黨政權的階層,但失敗的經濟政策,讓國民黨失去了這最後的支持力量。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很快就攻佔了國民黨政府的首都南京,而與此同時,以李宗仁代總統為首的國民黨政府也遷都到廣州。

大陸最後的民國政府紙幣——大洋票的前世今生

一支準備乘船撤離南京的國民黨軍隊

遷都廣州的國民黨政府其實是由“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主持,雖然“桂系”還有部分軍事實力,但此時的國民經濟已經完全崩潰,開支龐大的軍費變成了一個沉重的負擔。同時很多民眾拒絕再使用“金圓券”,美鈔、港幣,乃至之前嚴禁的黃金銀元等又私下流通起來,可是其數量畢竟有限,當無法滿足需求的時候,有的人只好以物易物。面對這種情況,廣州的國民黨政府決定再嘗試一次貨幣改革,與“金圓券”的改革相比,這次政府自己也沒有信心,誰也不知道會不會又是一次“飲鴆止渴”。

大陸最後的民國政府紙幣——大洋票的前世今生

1949年潰退到廣州的國民黨軍(時代雜誌攝)

1949年6月6日,廣州國民黨政府授權廣東省銀行,發行了新的紙幣——大洋票,這是中華民國在大陸最後一次以中央政府名義發行紙幣。大洋票原計劃發行十種面額,但其中的兩角和五十元暫時沒有通過驗收,所以只能先發行八種面額,分別是一分、五分、一角、五角、一元、五元、十元和一百元。紙幣正面是孫中山像和麵額,背面是廣州中山紀念堂圖案。

大陸最後的民國政府紙幣——大洋票的前世今生

大洋票全套八枚

雖然當時正值內戰激烈時期,物資也十分匱乏,但為了印製這套紙幣還是費了一番功夫。首先印製紙幣的紙漿和油墨全部都是進口的,所以大洋票的質地和當時的美鈔是一樣的。其次這套紙幣採用了凹凸版印刷,無論是花紋還是孫中山的人物像全都絲毫畢現,立體感十足。所以這套紙幣在眾多品種的民國紙幣中,不論美感還是精緻程度都屬上乘。可這也終究是曇花一現,當時的民眾已經對政府失去信任,大洋票的流通並不順利。在其短短四個月的流通時間裡,只有二十多萬元被投入市面,不但民眾不願使用,連國民黨軍隊也拒絕使用,大洋票儼然又是一堆廢紙。1949年10月,國民黨軍在廣州潰敗,廣州解放的同時,大洋票被宣佈禁止流通,只有四個月的大洋票壽終正寢。

作為中華民國政府在大陸發行的最後一套貨幣,大洋票是有其歷史意義的,但作為收藏品來說,它的價格並不高。這是因為大洋票的流通時間極短,發行量很小,它沒來得及發行而留下的庫存是非常可觀的。所謂“物以稀為貴”就是這個道理,既然存世量多,價格自然也就低。但這並不能否定它的全部價值,精美而全新的票面,低廉的價格,完全可以作為喜歡民國紙幣的收藏者的入門之選。


大陸最後的民國政府紙幣——大洋票的前世今生

成捆未拆的大洋票

大陸最後的民國政府紙幣——大洋票的前世今生

一百元大洋票(大洋票中存世量最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