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與火的藝術,漢代畫像磚所見方寸之境的人間

導語:漢代畫像磚是漢代藝術中最具生活氣息和世俗性質的創作,畫像磚圖像通常一磚一模、一磚一像為主要形式,還發展成為多個畫像磚拼接而成的大型畫像磚畫。

漢代磚石燒製技術大大提高,生產成本也大大降低,各種磚瓦成為裝飾代替了先秦時期的木構建築和土坑墓葬成為了宮殿和墓室建築的主流。漢代人們以極大的熱情和耐心,將對於世俗生活的描繪投入到了畫像磚的創作過程中,漢代畫像磚也成為了反映漢代社會生活和民俗風貌的重要內容。

一、漢代畫像磚的出現與流行

漢代畫像磚一般是指模印或者刻劃有圖案和花紋的磚,這種畫像磚一般用以墓葬裝飾。和畫像石不同,畫像磚一般體積較小,因此繪畫空間較為凝練有限。畫像磚又有空心畫像磚和實心畫像磚之分,二者都常常用以構建墓室。畫像磚主要出現在西漢早中期,而後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都仍有流行,甚至一度成為南朝高等級墓葬中的常見裝飾。

泥與火的藝術,漢代畫像磚所見方寸之境的人間

漢代畫像磚

1、畫像磚的創作技法

畫像磚雖然是用泥土燒製的磚塊,不過因為選料和燒成溫度的原因,漢磚和我們現在常見的紅褐色磚塊並不相同。漢磚的特點是呈青色,並且扣之有聲,聲音清脆,並且磚的密度大,遠比我們現在的磚要重、體積更大。漢代的磚分為實心和空心兩種,實心磚用以承重鋪地,空心磚則往往用作踏步磚,上面常常繪製有繁複細密的圖像。

因為畫像磚的特殊用法的緣故,畫像磚上面的紋飾往往不用彩繪,而是採用雕刻的方法。雕刻主要包括細陰線刻、減地浮雕和高浮雕等。有的圖像在細部還會用墨筆簡單勾勒出細密的線條或者其他幾何圖案裝飾等。細陰線刻主要適用於細部圖案的繪刻,比如人物和動物的毛髮等;減地浮雕和高浮雕能夠刻畫出形象突出、主題鮮明的主要紋飾。

泥與火的藝術,漢代畫像磚所見方寸之境的人間

漢代墓磚

2、漢代畫像磚的流行

漢代畫像磚的題材廣泛,受到當時的壁畫和畫像石裝飾紋樣的影響,不僅包括眾多世俗題材,還包括了大量神話故事和歷史題材等。比如漢代畫像石中常見的神話和祥瑞類題材,在畫像磚中同樣常見,比如伏羲、女媧、西王母、仙人六博等。和畫像石及壁畫墓通篇繪製某種特定題材有所不同,畫像磚墓中會依據空間變化的不同設置圖像,一般近門處為門闕畫像,墓門以內依次為車騎出行、生產活動、墓主享樂生活方面的內容,各種仙界祥瑞圖像一般西王母等仙人嵌裝在後室或側室後壁較高的位置上。

泥與火的藝術,漢代畫像磚所見方寸之境的人間

竹林七賢磚畫局部

漢代畫像磚墓使用更加廣泛,因為畫像造價更加低廉,尤其受到一般較為富裕的貧民喜愛,也正是因此,畫像磚中的題材更加世俗化,反映當時民間社會的普遍生活。儘管在漢代畫像磚一直作為中下層貧民喜愛的藝術作品,但是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尤其受到上層社會的追捧。在南朝的許多高等級墓葬中尤其以各種繪製於畫像磚上的竹林七賢、羽人戲龍和羽人戲虎等最為引人注目。南方地區因為潮溼多雨的氣候條件,壁畫等彩繪裝飾容易脫落,因此人們更加偏向於使用各種線刻和浮雕的方式對磚石材料進行藝術。

二、漢代畫像磚中的社會生活題材

漢代畫像磚是漢代使用最廣泛的磚畫藝術,因為使用者多為下層民眾,因此其中有許多反映社會生活的題材。

1、表現莊園經濟的生產經營題材

漢代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在政治上形成了以小農經濟自給自足式的經營模式為主的莊園經濟。

這種經濟模式下使得擁有莊園田地的莊園主人能夠在一定範圍內種植和經營農作物,成為了漢代經濟生活中的重要形態。這一批莊園主人有的是身份等級較高的封地貴族,有的是佔有土地的富裕平民。

泥與火的藝術,漢代畫像磚所見方寸之境的人間

收穫與弋射磚畫

莊園經濟的內容包括各種農業、副業、手工業和商業活動,主要有春耕播種、收穫與弋射、桑園採集、採蓮及井鹽生產、集市買賣、踐碓舂米、釀酒造麴等。以耕種圖來說,畫面以浮雕的方式描繪了一人拿鞭子驅趕耕牛前行,一手執牛車柄前行,牛車下方就是漢代常見的曲轅犁,用來翻土

。這種反映莊園經濟的犁耕活動,生動形象地再現了漢代的社會生產生活。

2、反映崇學重道的社會價值的題材

漢代畫像磚中有一部分題材專門反映墓主人真實生活的場景,如墓主人車騎出行,也有的可能並不是墓主人生前的真實經歷,而是反映當時的的社會價值或者集體道德取向。漢代崇尚儒學,儒家價值中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為關懷幼小、尊敬老人。漢代畫像磚中就有類似的反映尊老重賢的內容,反映漢代普遍的社會觀念。

泥與火的藝術,漢代畫像磚所見方寸之境的人間

講學論經磚畫

漢代還有一種講學授經題材的畫像磚,以正視或者側視的角度為主,一人端坐於杏壇之上,其餘弟子圍坐於兩側,仔細聆聽老師講學。漢代儒學興盛,中央專門設置有儒學博士翻譯經書,各個官員考核時需要以經義論對,還專門設置太學以學習儒學,到了東漢時期還專門刻寫儒學經書於碑石之上,立於長安城外的太學內

3、反映享樂生活的題材

漢代社會是一個重視物質文化享受的世俗社會,漢代人不僅在生前享受世俗生活,在死後也極力營建這種生活家園。漢代人的日常享受主要體現在飲食起居方面,在畫像磚上繪製的內容主要包括各種亭臺樓闕、宅院、糧倉、庖廚、宴飲、樂舞百戲等。

泥與火的藝術,漢代畫像磚所見方寸之境的人間

亭臺樓闕磚畫

漢代的樂舞百戲內容十分豐富,幾乎是我們瞭解漢代的娛樂活動的重要內容。漢代的樂舞不僅包括有漢代人本土的形式,還有很多是來自於西域諸國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往往高鼻深目,身形矯健,帶有明顯的西域人的特色。漢代畫像磚上有一種作吐火狀的幻人,就是一種來自西域的專門表演魔術的早期"魔術師"。漢代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以其高度發達的社會文明吸引著西域各國人們通過絲綢之路往來漢朝。

三、漢代畫像磚中的社會風俗題材

漢代社會是一個思想信仰極其發活躍的時代,除了早期本土生產的早期道教思想、方術思想以外,佛教思想和文化也開始傳入內地。儘管漢代已經是一個較為發達的文明社會了,但是也遺留著許多先秦以來的社會風俗習慣。先秦時期就有詩歌記載,每到特定的節日就有年輕男女聚集在一起,互贈禮物的習俗,"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瑤。匪報也,用以為好也!

"就是說的這種男女之間互贈禮物的風俗。

泥與火的藝術,漢代畫像磚所見方寸之境的人間

《詩經》中的君子與美人

到了今天的雲南貴州等地的少數民族的男女還有在三月三的時候聚集在山頂上一起唱山歌的習俗,這種習俗很有可能就是古代社會中的求偶風俗的孑遺。人們在三月三這天一起相約踏青,這種踏青能夠交友散心,人們在外出的時候遇到心儀的對象就會互贈信物,確定對方的心意。演變到後世就成為了一種特定的習俗,對歌的習俗不僅在青年未婚男女之間,甚至已婚婦女也可以和別人對唱山歌,表達愉悅的心情和美好的祝願。

漢代畫像磚中有一種名為"高禖圖"的畫像題材,高禖實際上就是一種求子的風俗。母系社會中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就是這種社會風俗下的反映。甚至在兩週時期也存在有這種社會風俗,孔子曾坦言,自己的父母就是"野合"而生下自己的,所謂"野合"應該就是原始的高禖風俗的遺存。到了漢代這種風俗仍然存在,由此看來,一種文化風俗的延續遠遠要比一個國家或者時代更久,幾經發展變化而紮根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結語:漢畫像磚以其特有的經濟優勢成為了深受漢代中下層人們喜愛的磚畫藝術,也正是如此,漢畫像磚才得以保留了更多地反映漢代社會世俗生活和社會風貌的重要內容。因為磚像主人的特殊身份,漢代畫像磚主要包括有莊園經濟生活、社會價值取向、宴飲享樂生活和社會風俗等內容。畫像磚主要被用於墓葬裝飾中,它的出現也可以被視為是漢代磚石墓葬取代先秦以來傳統的木構墓葬的重要標誌。我們可以認為,漢畫像磚是記錄漢代社會生活的活化石,也是反映漢代風貌的歷史畫卷,也是見證漢代喪葬制度變革的關鍵證據

參考文獻

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佚名《詩經·衛風·木瓜》

夏鼐等《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