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蕭家大院——兼讀蔡爾申先生《夢大院》有感

寄情蕭家大院——兼讀蔡爾申先生《夢大院》有感


陳起興

承蔡爾申(田卡)先生厚愛,發《夢大院》詩稿與我,反覆閱讀後,提點滴拙識,均被虛心接納,作者十易其稿,足見匠心獨運。

提及翁潭(今稱翁江)蕭家大院並不陌生,四十年前,隨我三叔振冶在翁江讀書兩年,學校就設在蕭家祠堂。是時,對蕭氏歷史並無在意。前些年在《寧德通迅》上拜讀過同鄉啟西兄文章《翁江蕭家大院》,其時還應族親明亮先生之囑,書“蕭家大宅”,置於大院入口。蕭家大院,作為歷史遺產列入文保之列,翁江去年也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此後曾帶家人走馬觀花似參觀過大院。

寄情蕭家大院——兼讀蔡爾申先生《夢大院》有感


真正喚醒我對蕭家大院記憶,是這次有幸第一時間拜讀蔡爾申先生的詩稿。從其對詩稿字斟句酌過程,讓我對蕭家大院的歷史有了深入瞭解。蔡爾申先生是福建省臺聯原黨組書記、省委臺辦副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他早年在翁江供職,辦公與食宿多數時間在蕭家大院,對大院感情頗深。他與在翁江執教的我三叔振冶交好,因這一層情緣,陡然激發我的情緒。隨著詩文徐徐展開,似乎重回蕭家大院親切遊歷一番。

詩起興四句,即闡明此地乃人居勝地:“門拍東渤八尺風,簾捲南巒百丈雲。一脈青山綠水,化作翁潭蕭厝圍屏。”天地元炁,磅礴大化,在天則周流六虛,無處無之,無時不運,在地則生髮萬物,貫通品彙。而元炁能長養靈秀之人傑,大凡須得殊勝之地形以載。翁潭古為福鼎十五都,東臨內海沿州灣,八尺門港,南依名勝太姥山,即詩文“南巒百丈”之謂也。東海之風經八尺門進入翁江盤地,在四周“圍屏”擁抱之下,便在斯處蘊而蓄之。

寄情蕭家大院——兼讀蔡爾申先生《夢大院》有感


詩的第二段:“穿越時空隧道,不過百年光景。斜陽烘照古樓壁,斑駁間映階苔痕氤氤。”追溯蕭氏遷居翁潭迄今一、二百年的歷史變遷,蕭家早年自閩西上杭縣遷福鼎點頭扆山,分乾、坤、泰三房。泰房蕭天成經營“三泰”茶莊取得成功,在雍正年間國內許多地方設有分號,積累鉅額財富。嘉慶丁丑年,蕭天成攜五子遷居翁潭後,就廣置田地,大興土木,建大院、宗祠、祖墳等。如今,走進百年之後的大院,看到“古樓壁”及“映階苔痕氤氤”,在“斜陽烘照”之下,作者平添縷縷悠遠懷古的心緒,對蕭家先人創業的歷程由衷讚歎:“茶香此去飄久遠,片片綠葉幾多情。任風雲變幻,故園銘記創業歡辛”。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眺望層層疊疊的茶園,睹物思人,思人睹物,物在人去,物是人非,這是一種對物與人隨時光變易的感慨,雖有點無奈,畢竟人生到了“閱盡榮枯無所奇”的階段,面對春去春來,也就多了一份“花開花落兩由之,心淡從容對四時”的閒適。一句“任風雲變幻”,頓時把讀者帶到蕭氏茶業發展的“歡辛”歷史。蕭天成遷翁江後,讓其三子蕭正樞總理家政。道光“五口通商”年間,蕭正樞把握商機,將“三泰”茶莊開到上海,咸豐初年達鼎盛時期。至正樞逝世前,蕭家擁有的總資產摺合人民幣三億多,年收益超千萬,成為當時閩東極具影響力的茶葉商號。由此可見蕭家當年的繁華昌盛。正如詩中描繪的景象。“怎能忘啊,廳堂朝暮意營營。商賈輻輳矣茶工穿梭,又見那迎送佳人倩影”。

寄情蕭家大院——兼讀蔡爾申先生《夢大院》有感


翁江蕭氏取名“三泰”茶莊,當有兩層意思,其三房為泰,故以“三泰”繼祖上源流,另一層意思出自《易經·泰卦》,天地交泰則萬物通暢,希望蕭家事業通泰順昌。然盈虛律制規則,以“三”為變化節點,這個節點把握不好,就可能走向“泰極而否”。翁潭蕭氏第三代蕭熊出生於富裕商家,成長少經風雨,不識世事時局,更少掌握國內外市場變化規律,導致風險不意而至。連續五年大量囤積茶葉,未售斤兩,終被逼以一把火燒光茶葉,蕭氏茶業自此一蹶不振。

行文至此,作者宛如回到老家翁江,舉目環視四方:“憑欄望嵛山春潮湧,鶴鼎長溪水暖擊藍瑩。玉林寨白羽動秋色,萬里茶道霜天尚早行”。翁江作為白琳的重要村域,同在鶴鼎山脈之下,共飲長溪之水,在福溫古關道上設有“白琳寨”。傳聞白琳地名,因白羽仙子徙居當地森林而得名,筆者老家東陽山有一座百丈高“石筍”,其頂端有雌雄白鶴(白羽)仙師爐,後經數百年雷震,石筍被擊斷、四處飛落,仙爐也不翼而飛。

寄情蕭家大院——兼讀蔡爾申先生《夢大院》有感


但詩人眼中的“白羽”,自有其深意。“白仙子舞動秋色如春之蓬勃,身歷其境,不受之感動而有所激越嗎?天寒地凍的冬天,萬物似應休眠,而有人彷彿臘梅,喜漫天飛雪,獨俏於天地間”。從這段話,可見詩人所表達的是對生命律動不隨秋色共衰退的欣賞,映射出人應當有種激越向上的精神。聯以上所述的春來嵛山,水擊長溪,不禁引發筆者對萬千風物變化的思考:天道運行,有四季循環的律制;人事變遷,亦離不開四時運化之道?蕭氏家業的泰否之變,又蘊含什麼,且可引為後人借鑑的道理?作者未點明,筆者但從《福鼎文史》中選幾則蕭氏軼事供參閱。

始祖蕭天成,曾捐資修建雙株嶺亭、五峰橋、百步溪橋等,縣令譚公授旌旗表彰“任恤可風”。蕭正樞首個響應孝廉高雲詫建考棚之倡議,又建文昌祠、忠孝祠、買義田,為鄉士會試出資數千金。蕭承鶴獨資興建石床萬安橋,費銀數千兩。蕭仰山曾徒步進城,向政府捐巨資以建設桐山江防汛圍堤,時任福建省長薩鎮冰感其德,將桐江堤壩下段改名蕭家壩,並親自題字送匾“樂善好施”。

但是,上海茶莊後繼掌舵人蕭熊,似乎未見應時善舉,扶貧濟困記載,反倒有恣意享樂之嫌。蕭熊曾兩次託媒欲娶錢家之女,均被拒絕,錢家估計他家道中落,故意提出要兩千萬聘金,即將愛女嫁之。蕭熊手頭尚缺一千萬,只得隱瞞焚茶之事,修書讓家人籌款千萬以解生意週轉急需,家人遂將田產出賣得一千萬寄往上海。當蕭熊把錢氏娶回家來,幾個兄弟百思不解,上億資產付之一炬不說,竟然匡騙家人鉅款,娶回一房新姨太,但木已成舟,可奈其何?幸錢氏乖巧賢惠,有俠義之範,在嫁入大院的短暫春秋,留下諸多悽美悲壯的佳話。

寄情蕭家大院——兼讀蔡爾申先生《夢大院》有感


蕭家發達之際,喜結交四方文人雅士、達官貴人,以壯聲望。據傳先後來此的文人賢達有魏敬中、王聘三、王守銳、王祖望、林步蟾、吳念祖、薩鎮冰、王翼謀、智水、江本侃、孔昭淦、黃壽祺等。作者彷彿夢迴大院,見文人雅士及知名藝人不時相聚,鬥茶飲酒,行令賦詩,擊樂歌舞的雅集場景。靈感又被激發,依稀聞之融匯交響其中的繁樂哀聲,傾訴天文地理人事,是長嘆,還是哲思,誰解其味?“月夜夢歸大院兮,水竹湖迴蕩洞簫音。伴隨曼舞吟詩,恰似和著序時而動靜!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歷史,無論曾經多少輝煌,還是不堪回首,都已煙消雲散。有如蕩氣迴腸的三國風雲,最後留下的,也僅是供人茶餘飯後作笑談。同樣,蕭家歷經風波後,各房家產分化管理,大勢去也。再加清末國運衰落,傳統產業日漸蕭條,家道隨國運而凋零。

歷史的答案,又總是多樣而複雜的,如《史記》所云:“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歷史人物都離我們遠去了,新生代所能把握的只有當下的時機,傳承前人創業的優良傳統,總結經驗教訓,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順時而作,與時俱進,隨著國家的崛起,期待蕭家也將遇上重振雄風的機緣。

寄情蕭家大院——兼讀蔡爾申先生《夢大院》有感


歸本溯源,天道與人事變遷,無非是陰陽交替、動靜相續耳!如虛空之氣藏於地中,人不可見;待氣之行乎地上,發而生乎萬物,然後能知其所在也。足見作者對事理異乎尋常的洞察力,以及對中國文字的深刻理解和駕馭能力。廖廖二十來行,不足二百字,可道大院百年的蒼桑,可狀方圓百里的風物,可名芸芸百工的生計,可嘆天下百類的神奇!作者最終又把這一切歸於時,歸於道,歸於生命本來的軌跡,歸於天地動靜之交互律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