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爸媽的第一次對話,遲到了三十年

第一次開會,我們三姐妹和老爸在大廳裡哭成了淚人。

這是我們第一次在家人面前哭泣,也是老爸第一次在我們面前流淚。

在樓下發呆,老爸突然碰了一下我肩膀,說:“你到大廳,和你開一下會。”我瞬間緊張,難不成我做錯什麼了?竟然用到了開會這個詞。

在大廳,坐立不安。過了一會,看到妹妹她們也來了,瞬間鬆了一口氣,原來不止我一個人。

老爸說:“現在家不像一個家,尤其爺爺走了之後,奶奶的護理也是一個問題,你們的媽媽讀書少,總是在不適合的場合說不適宜的話,你們要包容一下。”

“還有,不管以後發生什麼,這裡永遠是你們的家,哪怕你們在外面工作不順心或者在婆家受委屈了,都要和我們說,不要什麼都自己扛。”老爸說著說著,眼眶溼潤了。

積攢了三十年,第一次面對面開會交流,話頰一下子關不住了,我們也表達了長期以來的感受,眼淚刷刷刷地一直往下掉。

沒想到,第一次開會,大家都哭成了淚人。


和爸媽的第一次對話,遲到了三十年

可見,及時溝通,很重要。

所有過不去的坎,是因為少了一次溝通。

和爸媽,有事沒事,嘮嘮嗑,談談心。


1. 和爸媽聊天,需要100%的勇氣和信任


“老媽,母親節快樂!”閨蜜文文掛完電話,鬆了一口氣。

她說這是她第一次和媽媽說這樣的話,好緊張。而電話的那頭,她媽媽也不知所措,一下子也連說了好幾聲謝謝。

之前閨蜜每次打電話回家,都要先做一番心理準備,開頭語在心裡打了無數遍草稿,在備忘錄裡記著談話流程,前前後後醞釀了一天,直到晚上這個電話才敢打出去。

一通不到五分鐘的電話,準備了一天。

和爸媽的交流,在讀書時代,都是吃飯了嗎(吃了/還沒吃),錢夠嗎(我沒錢了)

工作後,吃飯了嗎,下班了嗎,工作咋樣了。然後,就沒有下文了。

一家人,同坐在一起,卻各自低頭玩手機。

或許,不是因為手機那端有多吸引人,而是不知和家人說些什麼。


和爸媽的第一次對話,遲到了三十年

平時交流少,溝通不深入,漸漸地,話題也就少了,積攢的不悅也就多了,從而緊閉心扉,各懷心事,有什麼事都不再溝通,各自消化。這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減少了一些麻煩,但徒增了陌生感,缺了煙火氣,少了人情味。

我們跟爸媽的關係不會斷絕,然而我們與他們的親密關係會隨著長大而轉變。也許他們最缺的,就是這種在兒女生活當中的參與感。當距離感產生了,信任也就隨之淡化了。

在人際交往中,最值得信任的不就是父母嗎,如果連父母都不信任,又如何信他人呢。

對父母,要想說和敢說,拿出勇氣,抱以信任。

不想說,不敢說,那是陌生人。

想說什麼就說什麼,這才是一家人。

拿出100%的勇氣和信任,和爸媽說說話,聊聊天。

溝通多一多,煩惱少一少。


2.報喜不報憂,壓抑了自己,也為難了父母


“我現在過得挺好的,不用擔心”,這句話,很熟悉吧。

想必這是為人子女和父母通話時的口頭禪。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陳祉妍說,“我不贊成父母和孩子之間一味地報喜不報憂,即便不能真正地代替對方解決問題,朋友、親人之間的相互幫助、情感上的相互支持,對我們的情緒疏導、心理健康和親密關係的建設,都是很重要的。”

《奇葩說》裡有個辯手董婧說,當你不讓你的父母為你操心,你的父母就開始為別人操心,而且他們會拉著你和他們一起操別人的心。

董婧分享了她的故事:每次和爸媽通話的時候,我都會說我在外面過得很好,工作不錯,生活也寬裕。爸媽真的信了。從而只要我們老家的親戚朋友有難處,都找我幫忙。比如說,出差的安排住宿,求職的介紹工作,沒錢的提供援助.....

然而,總有瞞不住的時候,我走到了瞞不住的盡頭,我承擔不了這麼重的壓力,開始跟爸媽抱怨,這個時候,爸媽受不了了,他們覺得我是翅膀硬了,不願幫忙了,要自己飛了。

我的隱瞞,是一種自以為是。我用這種自以為是的懂事,在我和爸媽之間挖下了一道鴻溝。

我們不僅要分享我們的薪酬水平,也要分享辛苦水平。

和爸媽的第一次對話,遲到了三十年

中央電視臺有一則公益廣告,叫《父親的謊言》。廣告裡,女兒打電話回家,她老爸接了電話。

“老爸,在幹嘛呢,身體怎麼樣了?”

父親說“我挺好的,吃得飽睡得好。社區天天有活動,過得可充實可開心了。”

其實,是自己一個人孤獨地坐在路邊的石凳上發呆,沒有朋友,沒有活動。

“那就好,那老媽呢,她在哪,我和老媽說兩句。”

父親說“你媽去跳舞了,天天去,可開心了。家裡一切都挺好的,不用擔心。”

掛完電話,父親就去陪住院的妻子了。

和爸媽的第一次對話,遲到了三十年

有事彼此隱瞞,理由都是怕“白擔心”。大家都活得無比懂事,可是親情最不需要的就是懂事。

所謂親情,不就是你牽掛我,我牽掛你嗎。

安德魯S·葛洛夫表示,愈壞的消息,應該用愈多的氣力溝通它。

司湯達也曾說過,向隨便什麼人徵求意見,敘述自己的痛苦,這會是一種幸福,可以跟穿越炎熱沙漠的不幸者,從天上接到一滴涼水時的幸福相比。

報喜不報憂並不是好事,有時候,你報喜的背後,是父母腦補的各種擔憂,是報喜背後所要承擔的各種援助。

好的相處模式,是想要知道對方的真實情況,至少心裡有底氣,多少也會寬心些。不管距離有多遠,父母都希望在子女的生活中有參與感和價值感。

不要把父母當成弱者,低估他們的承受能力,或許比你想象的還要堅強,甚至能想辦法和你一起渡過難關。別讓爸媽什麼都不知道,畢竟世事變幻無常,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有些遺憾錯過了就永遠彌補不了了。

成年人總是要被“懂事”,似乎只有貼上“懂事”的標籤,才配成年。

有喜有悲,才是人,

有順有逆,這才是生活。


3.亦師亦友的相處,讓彼此來一場靈魂深處的對話


想要跟父母報憂是我們每個人的天性,可是如何和父母報憂,是一個需要後天練習和養成的能力。

絕大部分人,不願和父母報憂,除了怕擔心,怕幫不上忙,還有一部分是因為怕有分歧。

有分歧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份什麼都不知道的孤獨。


和爸媽的第一次對話,遲到了三十年


哈·紀伯倫有句名言,一場爭論可能是兩個心靈之間的捷徑。

由於生長環境,教育程度等原因,可能三觀不一致,從而在溝通中難免會有分歧。

溝通,是說者的智慧,聽者的能力 。我們應該和父母一起學習正面溝通負面情緒的能力,學會分享和聆聽。

和父母的想法產生衝突時,不爭吵不迴避,而是循序漸進地溝通,求同存異,用溝通的智慧,換取彼此都舒心的狀態。

就像卡耐基說的,如果你是對的,就要試著溫和地、技巧地讓對方同意你,如果你錯了,就要迅速而熱誠地承認,這要比為自己爭辯和有趣得多。

比如說,關於工作,父母的觀念裡,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就好,而對於我們來說,則希望多出去闖闖;

關於婚姻,父母希望子女早些成家立業,似乎只有結婚了,這個人才算是擁有幸福了,而對於我們來說,或許這並不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4.用30%的隱私收穫100%的幸福


關係要有界,溝通要有度,相處才自在。

溝通無需100%,適當隱私,日子才舒心。

和爸媽聊天,不必事無鉅細,但必說的事須及時反饋。

所謂不說,前提是自己不想說,而不是怕擔心才不說。

小病小災可不說,但大災大難要告之。

小吵小鬧可不言,但大打大鬧需報備。

情感糾葛可保留,事關前程得啟齒。


和爸媽的第一次對話,遲到了三十年


結語

溝通需及時,說愛要大膽。

父母和子女的相處,藏在心裡的愛記得時常掛嘴邊。

100%的煩惱都敵不過一句“我愛你”,

讓一句“我愛你”的奢侈品變成日常用品。

勇敢說愛,是化解衝突最好的輔助器,是改善關係最好的調味劑。


#情感寫作小能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