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爸妈的第一次对话,迟到了三十年

第一次开会,我们三姐妹和老爸在大厅里哭成了泪人。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家人面前哭泣,也是老爸第一次在我们面前流泪。

在楼下发呆,老爸突然碰了一下我肩膀,说:“你到大厅,和你开一下会。”我瞬间紧张,难不成我做错什么了?竟然用到了开会这个词。

在大厅,坐立不安。过了一会,看到妹妹她们也来了,瞬间松了一口气,原来不止我一个人。

老爸说:“现在家不像一个家,尤其爷爷走了之后,奶奶的护理也是一个问题,你们的妈妈读书少,总是在不适合的场合说不适宜的话,你们要包容一下。”

“还有,不管以后发生什么,这里永远是你们的家,哪怕你们在外面工作不顺心或者在婆家受委屈了,都要和我们说,不要什么都自己扛。”老爸说着说着,眼眶湿润了。

积攒了三十年,第一次面对面开会交流,话颊一下子关不住了,我们也表达了长期以来的感受,眼泪刷刷刷地一直往下掉。

没想到,第一次开会,大家都哭成了泪人。


和爸妈的第一次对话,迟到了三十年

可见,及时沟通,很重要。

所有过不去的坎,是因为少了一次沟通。

和爸妈,有事没事,唠唠嗑,谈谈心。


1. 和爸妈聊天,需要100%的勇气和信任


“老妈,母亲节快乐!”闺蜜文文挂完电话,松了一口气。

她说这是她第一次和妈妈说这样的话,好紧张。而电话的那头,她妈妈也不知所措,一下子也连说了好几声谢谢。

之前闺蜜每次打电话回家,都要先做一番心理准备,开头语在心里打了无数遍草稿,在备忘录里记着谈话流程,前前后后酝酿了一天,直到晚上这个电话才敢打出去。

一通不到五分钟的电话,准备了一天。

和爸妈的交流,在读书时代,都是吃饭了吗(吃了/还没吃),钱够吗(我没钱了)

工作后,吃饭了吗,下班了吗,工作咋样了。然后,就没有下文了。

一家人,同坐在一起,却各自低头玩手机。

或许,不是因为手机那端有多吸引人,而是不知和家人说些什么。


和爸妈的第一次对话,迟到了三十年

平时交流少,沟通不深入,渐渐地,话题也就少了,积攒的不悦也就多了,从而紧闭心扉,各怀心事,有什么事都不再沟通,各自消化。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减少了一些麻烦,但徒增了陌生感,缺了烟火气,少了人情味。

我们跟爸妈的关系不会断绝,然而我们与他们的亲密关系会随着长大而转变。也许他们最缺的,就是这种在儿女生活当中的参与感。当距离感产生了,信任也就随之淡化了。

在人际交往中,最值得信任的不就是父母吗,如果连父母都不信任,又如何信他人呢。

对父母,要想说和敢说,拿出勇气,抱以信任。

不想说,不敢说,那是陌生人。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才是一家人。

拿出100%的勇气和信任,和爸妈说说话,聊聊天。

沟通多一多,烦恼少一少。


2.报喜不报忧,压抑了自己,也为难了父母


“我现在过得挺好的,不用担心”,这句话,很熟悉吧。

想必这是为人子女和父母通话时的口头禅。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说,“我不赞成父母和孩子之间一味地报喜不报忧,即便不能真正地代替对方解决问题,朋友、亲人之间的相互帮助、情感上的相互支持,对我们的情绪疏导、心理健康和亲密关系的建设,都是很重要的。”

《奇葩说》里有个辩手董婧说,当你不让你的父母为你操心,你的父母就开始为别人操心,而且他们会拉着你和他们一起操别人的心。

董婧分享了她的故事:每次和爸妈通话的时候,我都会说我在外面过得很好,工作不错,生活也宽裕。爸妈真的信了。从而只要我们老家的亲戚朋友有难处,都找我帮忙。比如说,出差的安排住宿,求职的介绍工作,没钱的提供援助.....

然而,总有瞒不住的时候,我走到了瞒不住的尽头,我承担不了这么重的压力,开始跟爸妈抱怨,这个时候,爸妈受不了了,他们觉得我是翅膀硬了,不愿帮忙了,要自己飞了。

我的隐瞒,是一种自以为是。我用这种自以为是的懂事,在我和爸妈之间挖下了一道鸿沟。

我们不仅要分享我们的薪酬水平,也要分享辛苦水平。

和爸妈的第一次对话,迟到了三十年

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公益广告,叫《父亲的谎言》。广告里,女儿打电话回家,她老爸接了电话。

“老爸,在干嘛呢,身体怎么样了?”

父亲说“我挺好的,吃得饱睡得好。社区天天有活动,过得可充实可开心了。”

其实,是自己一个人孤独地坐在路边的石凳上发呆,没有朋友,没有活动。

“那就好,那老妈呢,她在哪,我和老妈说两句。”

父亲说“你妈去跳舞了,天天去,可开心了。家里一切都挺好的,不用担心。”

挂完电话,父亲就去陪住院的妻子了。

和爸妈的第一次对话,迟到了三十年

有事彼此隐瞒,理由都是怕“白担心”。大家都活得无比懂事,可是亲情最不需要的就是懂事。

所谓亲情,不就是你牵挂我,我牵挂你吗。

安德鲁S·葛洛夫表示,愈坏的消息,应该用愈多的气力沟通它。

司汤达也曾说过,向随便什么人征求意见,叙述自己的痛苦,这会是一种幸福,可以跟穿越炎热沙漠的不幸者,从天上接到一滴凉水时的幸福相比。

报喜不报忧并不是好事,有时候,你报喜的背后,是父母脑补的各种担忧,是报喜背后所要承担的各种援助。

好的相处模式,是想要知道对方的真实情况,至少心里有底气,多少也会宽心些。不管距离有多远,父母都希望在子女的生活中有参与感和价值感。

不要把父母当成弱者,低估他们的承受能力,或许比你想象的还要坚强,甚至能想办法和你一起渡过难关。别让爸妈什么都不知道,毕竟世事变幻无常,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有些遗憾错过了就永远弥补不了了。

成年人总是要被“懂事”,似乎只有贴上“懂事”的标签,才配成年。

有喜有悲,才是人,

有顺有逆,这才是生活。


3.亦师亦友的相处,让彼此来一场灵魂深处的对话


想要跟父母报忧是我们每个人的天性,可是如何和父母报忧,是一个需要后天练习和养成的能力。

绝大部分人,不愿和父母报忧,除了怕担心,怕帮不上忙,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怕有分歧。

有分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份什么都不知道的孤独。


和爸妈的第一次对话,迟到了三十年


哈·纪伯伦有句名言,一场争论可能是两个心灵之间的捷径。

由于生长环境,教育程度等原因,可能三观不一致,从而在沟通中难免会有分歧。

沟通,是说者的智慧,听者的能力 。我们应该和父母一起学习正面沟通负面情绪的能力,学会分享和聆听。

和父母的想法产生冲突时,不争吵不回避,而是循序渐进地沟通,求同存异,用沟通的智慧,换取彼此都舒心的状态。

就像卡耐基说的,如果你是对的,就要试着温和地、技巧地让对方同意你,如果你错了,就要迅速而热诚地承认,这要比为自己争辩和有趣得多。

比如说,关于工作,父母的观念里,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就好,而对于我们来说,则希望多出去闯闯;

关于婚姻,父母希望子女早些成家立业,似乎只有结婚了,这个人才算是拥有幸福了,而对于我们来说,或许这并不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4.用30%的隐私收获100%的幸福


关系要有界,沟通要有度,相处才自在。

沟通无需100%,适当隐私,日子才舒心。

和爸妈聊天,不必事无巨细,但必说的事须及时反馈。

所谓不说,前提是自己不想说,而不是怕担心才不说。

小病小灾可不说,但大灾大难要告之。

小吵小闹可不言,但大打大闹需报备。

情感纠葛可保留,事关前程得启齿。


和爸妈的第一次对话,迟到了三十年


结语

沟通需及时,说爱要大胆。

父母和子女的相处,藏在心里的爱记得时常挂嘴边。

100%的烦恼都敌不过一句“我爱你”,

让一句“我爱你”的奢侈品变成日常用品。

勇敢说爱,是化解冲突最好的辅助器,是改善关系最好的调味剂。


#情感写作小能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