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無私的孝心,勝過一切錦衣玉食

【讀寫號】原創文章,文/韋海生。

《傳習錄》:無私的孝心,勝過一切錦衣玉食

在《傳習錄》裡有這樣一句話:「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

這是王陽明回答弟子徐愛問到關於如何盡孝心的問題時說的一句話,它在這個語境裡的意思是:用樹木來作比喻,孝敬的心是根,盡孝的行為是枝葉。

這句話說明的道理,是當我們孝順父母時,先有無私的孝心,再去做力所能及的行為,而不是反過來想方設法去盡孝,卻懷著各種私慾。正如王陽明接著說下去的:「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不是先尋了枝葉,然後去種根。」

《傳習錄》:無私的孝心,勝過一切錦衣玉食

雖然王陽明用這個比喻來解釋心即理的道理,但是不難理解,只要稍有文化常識的人都明白是什麼意思,卻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大部分人不懂得如何盡孝。其實只要明白了什麼是無私的孝心,也就懂得了它才是最大的孝。

顧名思義,無私的孝心即一個人在父母面前儘自己的孝心時,不能有絲毫的私慾雜念,只有心無人慾才「是天理,是個誠於孝親的心。」一旦有了私心人慾,一個人即使為父母準備再多的錦衣玉食也不夠孝順,或者說只是樹木的枝葉而已。

《傳習錄》:無私的孝心,勝過一切錦衣玉食

我們鎮上有一個年過七旬的老人,她有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老伴去世後她就由住在鎮上的三個兒子輪流照顧,而嫁給銀行行長的小女兒則鮮有時間回來看望她,平時只是寄一些錢回來讓三位哥哥多買好吃的東西給母親吃。

由於小女婿有錢有勢,這三兄弟都想在照顧母親時賣力一些,好讓小妹和小妹夫看到,將來有可能優先照顧到自己子女的就業問題。於是這三兄弟在輪流照顧母親時都費盡心思,即使給母親餵飯、換衣服時都用手機拍成視頻,發到親友群內,好讓別人都看到,還不忘提醒小妹夫。

《傳習錄》:無私的孝心,勝過一切錦衣玉食

不可否認,這三兄弟確實在盡孝時做了許多事情,甚至還相互較勁誰對母親更好。可是他們在付出孝心時卻夾雜著私慾,即為了巴結位高權重的小妹夫,照顧母親這件事在他們眼裡只是一樁生意,一個籌碼而已,而母親更是一件工具,他們根本理解不了孟子說的「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是什麼意思。

按照王陽明的說法,這種孝心只是樹木的枝葉而已,無論盡孝時多麼賣力,給父母買多少錦衣玉食都是不重要的。而無私的孝心不同,它可以讓父母感到兒女誠孝之心,真正做到《禮記·內則》裡說:「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意思是孝養父母不能違揹他們的心意,且讓他們感到由衷的喜悅。

《傳習錄》:無私的孝心,勝過一切錦衣玉食

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有一份無私的孝心,借用《禮記·祭義》裡的話來定義是:「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即一個人對父母懷有深深的孝順,他的心中就有和氣且表現在臉上,整個人也就變得委婉柔順了。

在《二十四孝》的第二個故事《親嘗湯藥》,說的是漢文帝劉恆在母親薄姬臥病三年,他每日都給母親嘗藥喂藥,完全不顧自己皇帝的身份。因為在劉恆眼裡,不管自己是君臨天下的皇帝,還是沿街乞討的流浪漢,自己都是母親的兒子,在盡孝時都是發自內心的和氣和毫無私心。

《傳習錄》:無私的孝心,勝過一切錦衣玉食

試想,劉恆作為一個完全可以予取予求的皇帝,他還能有什麼私心?正因為如此,後來才作詩頌之:「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載病,湯藥必先嚐。」不能不說漢文帝劉恆的盡孝之心成為後人的楷模。

不過話又說回來,不管是無私的孝心還是有目的地盡孝,都是一個人孝順父母的表現,只是有主次之分而已,就如王陽明在回答徐愛說的:「只是有個頭腦」,即分清主次。而前者才是最大的孝心,它遠勝出於私慾而給父母買許多用不上的錦衣玉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