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兩山”理論 助推鄉村旅遊發展——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

一、基本情況

踐行“兩山”理論 助推鄉村旅遊發展——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

泰寧縣地處福建西北部,居閩贛兩省三地市交界處,旅遊資源豐富,以絢麗奇奧的丹山碧水、神秘原始的閩越民俗、燦爛輝煌的人文傳統、清新宜人的生態環境見長,是福建省乃至全國著名旅遊目的地。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數臨泰寧考察指導。20多年來,泰寧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把發展鄉村生態旅遊作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具體舉措,堅持旅遊興縣戰略不動搖,創造了全國第五個縣域旅遊發展模式——“泰寧路徑”,成為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和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泰寧在發展鄉村旅遊上大膽探索、先行先試、明確定位,有序鋪開以丹霞田園為特色的鄉村旅遊產業,啟動“五朵金花”(五個旅遊專業村)建設,走出了一條生產發展、生活改善、生態優良的鄉村旅遊發展新路子,實現了“生態美”與“百姓富”的有機統一,成為全省美麗鄉村建設的名片,併入選全國魅力新農村十佳縣、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大源村躋身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水際村、音山村、崇際村分別獲得全國美麗鄉村示範村、全國生態村、全國美麗宜居村莊示範村等稱號,李家創客坊入選中國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2018年全縣接待遊客553萬人次,旅遊從業人員佔全縣總勞動力的1/5,旅遊收入在農民純收入構成中佔1/4,以旅遊為主導的第三產業超GDP的1/3。

二、經驗做法

1、定位發展,品牌培育。

踐行“兩山”理論 助推鄉村旅遊發展——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

一是“點”上造特色。圍繞“一村一品”凸顯特色,培育發展田園綜合型、景區依託型、樂享生態型、民俗文化型、科普研學型、雙創產業型、紅色旅遊型、康養度假型、水鄉漁業型、運動休閒型10種特色鄉村旅遊產品。尤其是按照“漁悅水際、耕讀李家、豆香崇際、花樣音山、鷺嬉南會”的發展定位,培育了“五朵金花”鄉村旅遊專業村樣板。如,鷺嬉南會突出“鷺文化”,通過植入白鷺文化符號,形成創意旅遊產業鏈,舉辦的“白鷺杯”攝影比賽,吸引了全國數百名攝影愛好者到此採風;豆香崇際突出“豆腐文化”,營造“慢聊、慢品、慢飲、慢食、慢跑、慢讀、慢寫、慢步”的休閒慢生活,產品深受廣大遊客的歡迎和好評。二是“線”上拓鏈條。做好“旅遊+”文章,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旅遊+工農業”方面,重點開發飲品、食品、保健品、竹製品、礦產品的工業“五品”,大力發展一條魚(大金湖有機魚)、一隻雞(金湖烏鳳雞)、一棵草(崖壁鐵皮石斛)、一袋茶(金湖巖茶)、一粒種(科薈種業)等特色農業,形成“尋找泰味”系列鄉村旅遊伴手禮。“旅遊+文化”方面,重點打造中國丹霞文化旅遊節和“水陸”馬拉松、垂釣、攝影等特色賽事,舉辦“大源儺”民俗文化節等節會活動,形成“鄉鄉有特色、縣域有品牌”的局面;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新橋鄉大源村統籌資金1900萬元,修繕古建築、古驛道,組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儺舞、赤膊龍燈表演隊,打造古韻悠悠“儺起大源”,成為閩贛交界歷史文化濃郁的鄉村旅遊典範。

三是“面”上抓佈局。按照旅遊“1234”發展思路(即打響中國靜心之地主題形象,推動由福建知名向全國一流旅遊目的地、由觀光型向觀光休閒度假並舉型轉變,突出休閒、健康、安養三大功能,佈局開發濱湖休閒、古城開發、高山安養、鄉村旅遊四大板塊),全力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加快旅遊轉型升級,實現全景打造、全時供給、全業融合、全域旅遊。


2、集智聚力,規劃先行。

一是理念引領。著眼打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現代田園鄉村,把“五個留”(留白、留綠、留舊、留文、留魂)的要求體現在規劃設計之中,並在實踐中做到“三不兩保留一避免”(即不大修大改、不大拆大建、不大挖大填,保留農村傳統民俗風情、保留田園風光,避免同質傾向),充分展示丹霞田園自然生態之美和鄉村特色文化魅力。秉持“不怕有缺點,就怕沒特點”的理念,深入挖掘泰寧古建文化,在城鄉推廣以“粉牆、黛瓦、坡頂、翹角、馬頭牆”為基本元素的“杉陽明韻”建築風格,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城鄉面貌。

二是規劃引導。堅持“多規合一”,把鄉村旅遊納入全域旅遊統一規劃、統籌實施,聘請知名規劃設計單位,對全域旅遊發展路徑、產業定位進行深入論證、認真設計,並引進臺灣團隊常駐泰寧,指導“五朵金花”旅遊專業村的規劃、開發和經營。如,際溪村突出“耕讀文化”,與臺灣景典公司合作,建立閩臺美麗鄉村交流中心,打造“李家客棧”“快樂騎行”“鹿趣園”等一批項目,每年吸引10餘萬名遊客前來休閒度假。三是人才引進。把高素質人才作為鄉村旅遊發展第一資源,招賢納士、廣聚英才,聘請國內規劃設計師擔任顧問,結合旅遊“雙創”工作,從北京、深圳等地引進一批高端人才,引領帶動泰寧鄉村旅遊規劃、經營和發展。如,引進北京客商投資5000萬元,高標準規劃建設集研學、禪修、養生於一體的靜心書院,深受廣大遊客和禪修愛好者喜愛。


3、精準創建,互促互進。

踐行“兩山”理論 助推鄉村旅遊發展——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

一是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以汙水垃圾治理和“廁所革命”為重點,大力實施村莊環境綜合整治,推行“戶保潔、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垃圾處理一體化運作模式,全縣農村汙水、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85%、95%以上,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汙水處理設施管護等經驗做法得到國家有關部委的肯定和推廣。二是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堅守“生態環境只能變好、不能變壞”底線,持續開展生態治理專項行動,全面落實“河長制”“湖長制”“路長制”,紮實推進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試點,推行產業准入負面清單、生態有償使用和禁柴改燃、禁柴烤煙等系列舉措,建立生態綜合執法大隊、公安局生態分局、生態法庭、生態檢察聯絡室“四方聯動”生態環境執法體系,為鄉村旅遊發展擦亮生態底色。目前,全縣9個鄉(鎮)已有8個成為國家級生態鄉(鎮)。三是與精準脫貧攻堅相結合。按照“旅遊+扶貧”思路,探索出“生態+文化”“農莊+遊購”“景區+農戶”“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能人+農戶”六大旅遊扶貧模式,旅遊帶動脫貧人數超全縣脫貧總數1/3。如,際溪村“耕讀李家”積極推動“農民變股民、民居變民宿、手藝變收益”,成為全省鄉村旅遊精品;崇際村成立旅遊專業合作社,吸納貧困戶為社員,建成大排檔,推出“豆腐宴”,年收益的20%歸村集體、80%扶持貧困戶,實現旅遊富民。


4、激活要素,整合資源。

探索鄉村旅遊經營發展新模式,通過盤活資源、資產和資金,著力推動資源變資產,發揮山水資源、農產品以及鄉土文化等優勢,創新發展農事體驗、休閒度假、住宿餐飲等特色鄉村旅遊項目,將現有資源變為創業致富的優質資產。如,音山村以打造“花樣音山”為主題,通過土地流轉,建設了集花海觀光、生態大棚、農事體驗、餐飲購物於一體的金湖牧歌鄉村旅遊綜合體項目。民居變民宿,出臺扶持民宿發展七條措施,鼓勵引導農民盤活鄉村閒置資源,把有條件的古民居和舊房屋改建成民宿,培育發展了狀元茗舍、晟境未茗等一批特色主題民宿,成為鄉村旅遊發展的新引擎。全縣共興辦民宿300餘家,擁有床位4000餘個,約佔全縣床位40%。農民變股民。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等方式,積極引導農民以土地、資金、勞動力等方式入股,成為“股東農民”,共享鄉村旅遊發展收益。如,水際村依託毗鄰金湖景區優勢,通過“政府引導、能人帶動、村民入股”方式,組建漁業、家庭旅館、遊船“三大協會”,有效推動特色資源資產化、優質資源股權化、經營管理市場化,建成“戶戶搞旅遊、家家住別墅”的富裕小康村,成為福建旅遊明星村、全國美麗鄉村示範村、全國休閒漁業示範基地。


5、政府搭臺,業主唱戲。

踐行“兩山”理論 助推鄉村旅遊發展——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

一是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縣委、縣政府連續20年將旅遊產業發展大會作為每年第一個全縣性大會來舉行,成立鄉村旅遊發展領導小組,每年統籌不少於3000萬元旅遊產業發展資金,並制定鄉村旅遊用地管理規範,鼓勵引導鄉村旅遊發展。開展“三個一”競賽活動(即每個鄉鎮每年創建1~2個鄉村民宿旅遊示範村、至少開展一場主題活動、民宿接待遊客不少於1萬人次),著力打造全域化寫生體驗基地,與全國近200所高校建立合作關係。

二是持續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將鄉村旅遊作為旅遊營銷重點,每年投入1200萬元旅遊營銷經費,通過央視和東南衛視有關電視專題片,新浪福建、騰訊大閩網等網絡主流媒體以及泰寧旅遊官方微信、微博渠道,全方位、多視角地宣傳推介鄉村旅遊產品和精品線路,借勢旅遊節慶及群眾性民俗文化活動,結合各村特色,開展“小城過大年”、淘氣節、漁人節、騎行節、帳篷節等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三是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旅遊開發建設,培育發展一批鄉村旅遊休閒度假精品和品牌。如,梅口鄉引入社會資本,依託生態優勢,建成了集“採茶、製茶、品茶、購茶、茶景、茶藝、茶食、茶宿”等體驗互動為一體的生態觀光休閒茶園,形成獨具泰寧特色的“茶香文化”;水際村大力發展漁產業,“晏清”有機魚成為福建首個有機魚品牌,列入福建省特色菜餚接待目錄。


專家評語

定位發展,品牌培育。一是

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二是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三是與精準脫貧攻堅相結合;激活要素,整合資源,資源變資產,民居變民宿,農民變股民;政府搭臺,業主唱戲。

來源:“國家發展改革委”微信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