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學習初期,你為什麼感覺憋屈?愛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家長學習初期,你為什麼感覺憋屈?愛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只有懂得不斷調整改變自己的父母。如果有一天當我們自己願意去不斷調整和改變自己的時候,我們就是成功的父母。當我們學會尊重每一個孩子,找到進入孩子世界的“入場券”時,就會接觸到他們龐大的內在資源與應變能力。

我們與每個獨一無二的孩子相遇,從他們身上學到如何瞭解他們,認識他們,觸摸到他們內在希望自己變得更好的內核,共同去尋求改變之道,陪伴他們的成長,也是自我的成長!

讓花成為花,讓樹成為樹,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愛他,就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以上,是有溫度的文字,還是溫暖的人心?讀來竟不自覺熱淚盈眶!

家長學習初期,你為什麼感覺憋屈?愛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博瑞智專業課從2月底開講,已經連續高強度高頻率2個月了,是師者仁心的答疑解惑,更是大愛無邊的傾情奉獻。感同身受的同時,更看到了博瑞智人為了承諾和身負時代使命的執著。作為一直跟隨博瑞智的忠粉,內心充滿感恩,如此全力付出本不是義務。

“母親創造了自己的孩子,同時主張按自己的期望去接納他的模樣。”這是一個母親痛苦的根源,更是一個孩子成長的無奈。無論怎樣,母親最重要使命就是涵容,如大地般包容萬物。就像你當初,並不知道孩子的模樣,卻依然堅持創造了他一樣。

孩子作為在生活和精神上都要依賴父母的弱勢方,從出生開始就對父母有著全然信賴和純純的愛。父母卻無意識地用自己的價值觀為標尺,期待孩子活成自己期待的樣子,憑什麼?

難道就因為生了他的肉身,就成為自己生命的延續嗎?如果孩子日常生活,學習安排上的事都不能自己做主,又如何培養自己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如何讓他成為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一邊控制把孩子當成我們的一部分,一邊又期待孩子成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孩子太難了!

家長學習初期,你為什麼感覺憋屈?愛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守住邊界,成長自己!

家庭教育學習初期,家長會伴隨著各種憋屈,或者直接將學習等同於隱忍。可是這個憋屈是誰給的,是孩子嗎?

認知心理學的ABC原則告訴我們,真正讓我痛苦的是我們看待孩子的態度不客觀,是孩子這個客觀主體沒按照我們的預期發展,導致我們失去控制感,這種失去掌控感的感覺讓我們感到恐懼。

我們無力面對這個局面,外加孩子曾經填充的部分隨著年齡增長慢慢脫離後產生的空隙真空感讓我們無法適應,於是內心努力尋找藉口和理由,讓自己安心和安全。本質上是自己不具有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和完整人格,依附性情結從父母轉移到愛人,再到孩子。這個抓手就是孩子。

憋屈是自己的靈魂用悲傷委屈的情緒在提醒我們,內在的需求要被自己看到,需要想辦法來自我滿足。如果提醒沒有引起重視,它會用更大的刺激,更大的幅度,更大的頻率反覆提醒,直到我們看見,接納並滿足為止。

我們所有的需求,都不可能通過控制和綁架他人來實現,如果可以,也必將用更大的代價來換取的。拉長時間維度就會意識到,把力氣用在別人身上,與自己而言,永遠都是無用功。孩子有自己的宿命,他作為主體的成長和發展不受我們控制。

試圖控制,增加內耗,必定延長他自我成長和完善的時間。當外部環境不用孩子進行內耗,孩子就有足夠的精力發展他們生命本身的各種能力,這種良性循環的點恰恰在於父母是否守住自己的邊界。

其實自己才是最靠得住的,也是最值得投資成長的。

家長學習初期,你為什麼感覺憋屈?愛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從改變開始,愛的真正落地!

愛在家庭教育中的意義,不是簡單的無底線的傾我所有的給予。孩子要的是長情的有氧陪伴,和恰如其分的支持與鼓勵。

守住界限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我們有自己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有意識地明確自己的目標和任務。做好自己的事,創造自己人生的精彩,絕非藉助於他人的成就來滿足自己內在對成就感和價值感的需求。

當我們足夠冷靜,不輕易被激怒發飆,能夠和顏悅色地跟孩子談話,孩子從我們身上看到的是成熟的魅力,變化會在他的內心滋生,改變也會發生。孩子的良性轉變勢必會激發我們進一步學習的熱情和自我提升的願景。這種良性循環一旦形成,家庭內部的陳舊模式必定發生鬆動,我們期待的改變也就開始顯化。

重新梳理一下改變的源頭,不難發現,家庭的平衡是三方共同作用的結果。三角形的穩定性是自然界的法則,當我們借用到家庭教育的體系中,可藉由其中一方或兩方的主動變動達到三方共振的效果。

知道理論,可是實踐中無法落地,或者落地效果變形,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父母對自己太過放縱,對自己人生修養程度不夠。努力提升自我修養,時刻保持有意識,創造機會沉浸在文化薰陶的氛圍裡。靈魂真正高貴了,這個困擾就沒有了。

家長學習初期,你為什麼感覺憋屈?愛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要想將對孩子的愛落到日常生活中,從處理好身邊的每一件小事開始。

讓這些小事可以有更好的方式處理和解決。從自己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說話習慣開始比較可行。關鍵要讓小改變確認自我認同,通過每個小改變提升自我價值感,願意下次繼續改進,這種持續的小進步慢慢會養成習慣。跟自己固有的模式去對抗和制衡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我們能夠真正沉浸在每個小改變和小確認裡,看著慢,其實是快。

岸見一郎在《不管教的勇氣》裡說,對於孩子做得好和對的,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感謝!謝謝他們的所作所為。表揚是自上而下的做法,這種層級的壓迫感依然會讓孩子在接受的同時,體會到自己的卑微。

家長學習初期,你為什麼感覺憋屈?愛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董進宇老師的表揚五步驟,如果從內心出發真誠的認同,是不是也就是岸見一郎說的感謝呢?只是感謝要表達出來,僅僅說謝謝,還是要多說一些,比如陳述事實,表達認同、感謝以及期望。

我們在愛孩子時,需要更高階的角度思考教育這件事。放大格局,跳出每天關注的一畝三分地,遇事多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從雙贏的角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僵局就容易打破。如果能每天每事保持有意識鍛鍊和提升,一個階段後,思維方式改變了,認知水平提升了,父母會改善很多。

最終,我們愛孩子,愛的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家長學習初期,你為什麼感覺憋屈?愛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作者:權靜

編輯:雨燕

關注@天天陪伴,每天為您分享家庭教育、校園資訊、學習方法、個人成長等相關內容,陪伴孩子,天天向上。#教育那些事##高考那些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