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讀懂建盞?建盞究竟有著怎樣的過往,又會迎來怎樣的結局?

建盞作為茶器,鼎盛過,沒落過,但不管埋在地裡多少年,是金子總會發光。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美國人詹姆士·普拉瑪受到日本方面的啟發,開始尋找令人驚豔好奇的黑釉茶碗鎮。

之後普拉瑪氏將相關研究成果進行發表,在歐美地區引起不小的動靜。可惜民國方面沒有重視,也沒功夫搭理這些,因此自然就沒有對建窯採取任何保護措施。

如何讀懂建盞?建盞究竟有著怎樣的過往,又會迎來怎樣的結局?


新中國成立以來,建窯經過專業考古隊伍的發掘和研究,建窯建盞的燒成技術得到了很大的恢復和繼承。

如今建窯水吉和周邊城鎮有成千上萬的人從事建盞相關行業,這個不僅讓整個產業越來越興盛,也極大的帶動了當地的就業。建盞的成功復甦,也說明了市場越來越大。

國家興則經濟興,經濟興則文化興,文化興則建盞興。若是連飯都吃不飽的情況下,那肯定無暇顧及建盞這種精神文化需求。但只要大多數人都吃飽喝足,有一定的空閒時間,才能讓建盞發展起來。

如何讀懂建盞?建盞究竟有著怎樣的過往,又會迎來怎樣的結局?


建盞在宋代的成就可謂是非常之高,想要繼承這樣的巨大成就,從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 現代工藝師一步一步的溯本求源,希望能恢復建盞之全貌,其實是一種非常重要困難的事情。

目前商品化的現代建盞有很多可圈可點的產品,比如油滴、兔毫,但同時還有就是很多技術難題問題並未完全攻克。

如何讀懂建盞?建盞究竟有著怎樣的過往,又會迎來怎樣的結局?


除了“陶瓷文化史上具有最大不解之謎”的曜變,雜色釉中的茶葉末釉,燒製好的盞也不是很多。不過這條路再漫長、再艱難,都需要有人走,堅持,才會有收穫。

眾所周知,建盞原料的基本原則是,含鐵量高,配料比例也不能一成不變,應該根據各種因素進行微調。

經常有師傅因為空氣溼度過大,溫度低等原因,導致工作收率和質量波動。建盞燒製時,高溫還原難,龍窯難,電窯也難。

電窯燒製建盞,不是電飯鍋做飯,插上電就完事了,再說蒸米還得淘米裝水,因此建盞電燒也並沒有那麼容易,光窯爐前不能缺人,就老折磨了。

燒製建盞,需要經驗,需要毅力。此外,有不少朋友覺得新盞與老盞根本沒發比,其實這樣的想法,大可不必,今人也無需厚古薄今。

如何讀懂建盞?建盞究竟有著怎樣的過往,又會迎來怎樣的結局?


畢竟宋代老盞始終有限,只有少數人能擁有,光靠老盞,建盞難以繼續發展,更難以得到持續不斷的生命力和悠久的傳承。

建盞燒製是天人合一的工藝,這個行業就是要不斷進取,看到自己的極限能達到什麼地步!

宋韻建盞,專注建窯建盞文化傳承,想了解更多精品建盞或更多建盞相關的知識,歡迎評論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