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種養殖”:四川涼山光伏電站新模式的多元探索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光伏+種養殖”:四川涼山光伏電站新模式的多元探索

5月的陽光灑在平均海拔3000餘米的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喜德縣兩河口鎮瓦爾西總村,由通威投建、佔地1300畝的通威四川喜德縣農光牧光一體光伏扶貧電站依山而建,源源不斷地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輸送至涼山州乃至四川省各地的居民家中。

近日,記者探訪了這個位於大涼山深處的光伏電站。離地1.5米高處,成千上萬塊通威太陽能高效疊瓦組件整齊排列,而羊群則在下方悠閒吃草。這一看起來有些“新奇”的組合實際上是通威探索光伏電站新模式的成果,通過“光伏+種養殖”,最大化土地利用率。

該電站站長魏啟剛介紹,電站光伏區裝機容量30MW,於2018年12月28日正式投運併網。涼山州日照較強,電站所在地每年可利用日照時長約1400個小時,年發電量可達4200萬度。與此同時,電站與瓦爾西總村村委會、喜德縣農旅投公司共同成立了合作社,發展種養殖業,目前已經開始養殖山羊,下一步還計劃利用光伏組件投下的陰影種植喜陰的經濟作物,為當地村民帶來更多實打實的收益。

“目前我們養殖了60頭山羊,養殖規模還將逐步擴大。”魏啟剛告訴記者,電站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如何提升土地利用率,因此將光伏組件安裝在離地1.5米的高處。“山羊這種小型的牲畜在下面活動、吃草等,對電站發電不會帶來任何影響。”

“村裡的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留守的老人較多,他們無力耕種大面積的土地,我去讀書的時候,村裡很多土地都空置著,成了荒地。”大學畢業後,瓦爾西總村村民吉克阿呷回到家鄉成為電站的一名技術人員,他坦言村莊的變化讓自己感到驚喜。“電站的修建讓土地有了新用處,村民們除了收土地流轉的租金,還能通過合作社獲得分紅,我也在‘家門口’成功就業。”

喜德縣農光牧光一體光伏扶貧電站只是通威探索光伏電站新模式的一個縮影。通威在四川甘孜理塘、新疆阜康、河北豐寧、吉林乾安、山東高青、寧夏賀蘭、內蒙古敖漢旗、四川喜德等地建設了多個光伏扶貧電站,既有效改變了當地生產生活用電極端匱乏的面貌,又真正讓貧困戶月月有收入、年年有經濟來源,真正解決了未來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期的經濟發展問題,走出一條產業扶貧、生態發展扶貧和清潔能源建設扶貧的嶄新路子,為我國光伏扶貧乃至貧困群體脫貧致富奔小康做出了重要探索和積極貢獻,為國家脫貧攻堅打造了一個完整的“通威樣本”。

與此同時,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特點,“因地制宜”成為發展“光伏+種養殖”產業的關鍵詞。

位於涼山州州府西昌市的通威四川西昌“漁光一體”項目,是四川省首個“漁光一體”項目。該項目將西昌市興國寺水庫620餘畝水面及周邊地區打造為集“新能源、新農村、新漁業、新旅遊、新生活”為一體的通威“漁光一體”特色示範園區,實現光伏發電、工廠化漁業養殖、有機種植、旅遊觀光等多元功能。

通威“漁光一體”特色示範園區電站站長羅虎介紹,園區包括光伏發電場區、管理控制區、漁業養殖區等。項目規劃打造水上進行光伏發電,水下進行漁業現代化養殖,魚糞回收進行水生作物有機種植,再利用有機種植帶動生態農業觀光旅遊的循環經濟模式。

記者在園區內看到,78336塊光伏組件立在離水面2、3米的空中,朝著日照的方向吸收太陽能進行發電,下方波光粼粼的水面映照其上,不時有白色水鳥掠過,場景分外美麗。據悉,該電站年發電量約3100萬度。

園區養殖場場長謝偉告訴記者,雖然園區所在水庫佔地630餘畝,但設施化漁業養殖面積只有4.2畝左右,主要飼養鯽魚、鯉魚、鱸魚等,年產量約40萬斤,除了在西昌當地售賣外,還銷往成都、攀枝花等地,年產值能達到200萬元。“其餘的面積主要養殖花鰱、白鰱等濾食性魚類,能夠對水質起到淨化作用。”

在設施化養殖區域內,記者看到一塊塊長方形的“水田”,裡面種植著水芹、空心菜等水生作物,而魚糞則成為它們的天然肥料。謝偉介紹,每年收魚的時候,園區還會就近聘請村民來幫忙,助他們增收。

在西昌市發改經信局副局長李世傑看來,將光伏能源產業與種養殖業相結合是一種創新,也實現了資源的節約。就傳統光伏能源產業而言,安裝了光伏組件的土地很難另作他用,但“光伏+種養殖”的模式通過空間的有效規劃,最大化利用了土地資源,提升了土地產值。

原標題:探訪涼山“光伏+種養殖”產業:光伏電站新模式的多元探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電力新聞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