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謊言操控下的油價波動,從1950年代玩到了現在

石油價格,顛覆了供求關係的定價原理


商品的定價,理應是由供需雙方的利益平衡點決定的。但在現代社會,這個規律被打破。今年以來全球石油價格的走勢就印證了這一點。

如果僅僅從供需的角度,那麼2月份以來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全球工業生產和社會消費不斷趨於冰凍,石油價格毫無疑問應該一路下跌,直到全世界的工廠再次恢復開工,或者全世界的石油產量大幅縮減。

事實上這2個因素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生。主要產油國聲稱要減產,但那是5月份的事情。全球復工也要到下個月才開始。可是油價已經在下跌途中完成了一次上漲波動。

油價的定價機制比較奇特,它並不完全是由供需決定的,而是被期貨價格牽著鼻子。究其根本,是因為地球上的石油分佈並不均勻,運輸過程漫長。所以從洽談購買到拿到現貨,中間經歷很長的時間。

如何確定一件商品在未來的成交價格呢?期貨自然就成了最好的參照。所謂期貨,就是未來才交接的貨物。

期貨屬於資本市場的一種工具,資本市場的價格波動,永遠在謊言與真相間不斷切換。它真正依附的是人們對未來的預期。

假如今天有權威媒體報道全球的儲油設施明天就都要被裝滿了,那毫無疑問,石油期貨價格將一下子暴跌。但如果明天又有國家號稱還能繼續存儲未來1年的全球石油產出,那石油期貨價格又會暴漲。


美國謊言操控下的油價波動,從1950年代玩到了現在

眼下,資本市場就是在玩這樣的遊戲。西方媒體稱,到今年6月份,全世界的儲油設施都將被填滿了。言下之意,現在的石油產出已經成了全世界的負擔,後面就沒法要了,沒人要了。

但另一個更為確定而不會改變的事實是,從5月份開始,各國將陸續恢復經濟運行,商店將像以前一樣開門,工廠也將恢復生產。比如豐田就已經宣佈5月份重新恢復其在歐洲的汽車生產。這意味著,全世界對石油的需求會慢慢恢復。


當這2個會導致油價走勢截然相反的因素碰撞到一起的時候,到底哪個說了算?

資本說了算!誰在世界上的聲音更大,誰就說了算。而這個角色,一直以來是美國人扮演的。就像房地產開發商往往更能掌控輿論,而不是購房的百姓一樣。所謂話語權,並不向真相靠攏的,而是向強者臣服。

這並不是陰謀論,美國人早就已經用謊言影響全球油價了。比如資源枯竭論,這是置之四海皆准的理論。

2004年的時候,著名的美孚石油開始統計世界上的石油總儲量,當年的數據是1.26萬億桶,據測算還可以夠人類用37年,也就是到2041年。

這個預測到底是否準確呢?鬼知道,反正現在離2041年還早呢,誰都看不到真正的答案。但是,美孚石油同時還作了另一個預測:採油量最大的中東地區,其石油資源會在15-20年內枯竭。從2004年算起,這一幕會發生在2019年-2024年。

然而,現在已經是2020年,中東的石油產出絲毫沒有枯竭的徵兆。

正因為美孚的那份統計報告,當時促使各國紛紛加大石油存儲。中國的戰略石油儲備也是始於那時,而日本人更是一口氣存了6億桶。

100元人民幣加滿一臺小轎車的時代,永遠停格在了那一年。

如今,資本市場似乎要人們相信,油價可能還將暴跌,而不是在看到5月份全球陸續復工後逐步漲價。上週,WTI原油期貨跌到了負數,而這幾天,6月份的原油期貨合約繼續大跌,逐步消耗人們對成本和未來的信仰。


這並不是美國人第一次這麼玩。早在1953年,美國地質學家哈伯特就曾大膽預言,世界原油的產量在1970年代末將抵達頂峰,然後便會不斷下降,直到原油消耗殆盡。


事實是,2018年8月,全球原油日產總量突破1億桶,大約是1970年的2倍。這或許,有點像美國人為攻打伊拉克而在聯合國大會上展示的那袋“洗衣粉”一樣,看著在理,但卻是一個編造的“真相”。


值得注意的是,大家都在同一個地球上,面對同樣的市場、同樣的資源儲備,為什麼英國倫敦的布倫特原油期貨就沒有美國那樣毫無原則地下跌呢?只有美國人的油罐不夠用了嗎?

這就是一個輪迴的遊戲。油價漲時,資本大鱷通過資本獲利;油價跌時,他們又通過金融遊戲大肆撈錢。他們像極了股市上的莊家。

這個局如何破?何時破?也許只有等到歐洲、亞洲以及中東國家聯合起來放棄美元時。但它不可能是一夜之間或一年之間就能改變的,畢竟大家手裡還有大把的美元。

誰來替代美元?過去幾十年的經驗告訴世界各國,用哪個國家的錢都靠不住,無非是一個美元下去了,另一個“美元”又上來了,換了個莊家而已。所以從長遠看,迴歸王位的恐怕只能是黃金。黃金,不屬於任何國家,是最公平的貨幣工具。


題外話:既然油價大跌,為什麼不停產呢?


這是由開採技術決定的,它是由人工外加壓力“逼迫”地下石油“冒”出來。如果停產,將導致這套壓力體系崩潰,進而使得地質條件改變,可能導致後續無法繼續開採。所以對採油公司而言,停產可能意味著以後永遠無法出產;不停產,以後還有希望賣個好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