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練習毛筆字有一段時間了,求老師指點,可以嗎?

周永強


練習毛筆字有一段時間了,寫得怎麼樣?求指點。

我是鄉村唐老師,我也是書法愛好者。看到你的提問,雖然我沒有水平指點,但是我非常樂意和你一起交流。

書法能鍛練意志修身養性,學好書法貴在堅持,看來小周應該還是年輕人,那就要選擇自己喜歡的字帖,看帖讀帖,認真臨摹,向古人汲取書寫的技巧。持之以恆,必有進步。還要有機會多看看書法展覽,看看書法家們創作的書法作品在用筆,用墨,以及整個作品的謀篇佈局上有哪些值得借鑑的地方,有利拓寬自己的視野。

如果您是老年朋友退休之後拿起筆來寫字,以作為興趣愛好,修身養性的話,我認為可以不拘泥於學習什麼人什麼體,也不管你寫楷書也好,行書也罷,總之是自己喜歡就好。平日裡可以和同樣有書法愛好的老朋友老同事一起練練寫寫,書畫怡情,自得其樂。即使人家說你是老幹部體也好,說你是江湖書法也好。本來人在江湖走,又不求書法賺錢,夕陽之下圖個開心足矣。

有一條我認為,學書法寫字,還是規規矩矩的好,哪怕字寫得不好,但千萬不要去裝神弄鬼地寫那些鬼符一樣的東西,不要吼,不要舞,不要射,因為那些是藝術家們的才可以有的傑作,非老百姓所宜。

以上是我有感而發,說得不對之處歡迎老師們指點。更歡迎各位老師光臨我的視頻,我的視頻有我的書法習作,請老師們給我的塗鴉之作給予指教,不勝榮幸。

下面發我的習作兩幅,互相交流。


鄉村唐老師


個人觀點,如錯勿聽。

一,結體比較隨意。

上圖幾個字結構應該有問題,這樣寫不美觀。如“書”字頭重腳輕的厲害,而且筆畫比較擁擠彆扭。

二,用筆要再提高。

用筆還是單調了些,而且有的地方用的不合理。

如“勤”字的最後一筆顯得無力,那一撇太漂浮。

“書”字的長橫也是如此。

三,用墨要有變化。

整篇對輕重的把握不夠到位,所有筆畫基本上相同粗細。


翰諾書法


您好,通過觀察您以上兩幅作品,我覺得您的字“自我風格”很強,沒有看出您學過哪一家。以您目前的水平,我認為有必要再加強一下基本功的練習,這樣才能在不失法度的基礎上自由發揮。如何才能真正地學好書法?我做了如下幾點總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懷素《論書帖》


首先,從優秀的古碑帖中選擇一本自己最喜歡的,認真臨摹。

臨帖是書家的畢生功課,所以選擇一本好帖尤為重要。我們要在古碑帖中選出最好的,經典的版本,然後,再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選出符合自己審美的,自己最喜歡的一本。初學書法建議先從楷書開始。唐楷法度嚴謹,結構精到,是初學書法者的最佳選擇。如:《九成宮醴泉銘》、《皇甫君碑》、《多寶塔碑》、《九嶷山賦》、《神策軍碑》都是適合初學者的絕佳資料。

顏真卿《多寶塔碑》


先精臨,再通臨,直至把一種字體臨透為止。正如孫過庭《書譜》所述:

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況擬不能似,察不能精,分佈猶疏,形骸未撿;躍泉之態,未睹其妍,窺井之談,已聞其醜。

孫過庭《書譜》


在這個過程中,你最大的收穫不僅是熟悉了傳統書法的規矩法度,還會不斷提升你的控筆能力,觀察能力,以及心、手、眼的配合能力,從而對進一步學習書法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由專到博;由“形似”到“神似”;由“臨摹”到“創作”。

通過不斷臨摹,就會入規矩,循法度,從而徹底掌握一種書體。此時再由專到博,由楷書到行書、草書,進而瞭解隸書、魏碑、大篆、小篆等。在專精一種書體的基礎上廣學眾家之長,最終就會在不失法度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風格特點。在這一階段,要多讀帖,精研各家名碑名帖,深入瞭解各種書體的風格特點,利用背臨、意臨等手段不斷強化對各家書體風格的記憶,在“形似”的基礎上追求“神似”,寫出神采,從而逐步將“臨摹”上升到“創作”。

秦 大篆《石鼓文》


王僧虔《筆意贊》:

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以斯言之,豈易多得?必使心忘於筆,手忘於書,心手達情,書不忘想,是謂求之不得,考之即彰。乃為《筆意贊》曰:
  剡紙易墨,心圓管直。漿深色濃,萬毫齊力。先臨《告誓》,次寫《黃庭》。骨豐肉潤,人妙通靈。努如植槊,勒若橫釘。開張風翼,聳擢芝英。粗不為重,細不為輕。纖微向背,毫髮死生。工之盡矣,可擅時名。

趙孟頫《心經》


第三,多讀書,讀好書。書法不是停止在技巧層面的藝術,它直接和人的精神境界相通。

書法是表現人的精神與萬物哲理的藝術,它還可以表現社會與大自然蘊含的美的規律。正如西方人以音樂為重要藝術修養一樣,中國人是以書法為重要藝術修養的。宗白華先生也說:“中國樂教衰落,建築單調,書法成了表現各時代精神的中心藝術。”書法蘊含一切美學特徵,它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詩詞歌賦等優秀的傳統文化可以提升我們的精神境界,學習書法的最終結果是“人書合一”,即如宋人崇尚的“魏晉風骨”,這也是書法人要達到的最高境界。

王羲之《遠宦帖》


總結

以上幾點是本人幾十年習書和教學過程中的心得體會,與各位書友分享交流,大家一起努力,共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