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年間援助朝鮮的戰爭,明朝軍隊和日軍到底誰更盛勝一籌?

日軍完勝論從戰爭結果來說就無法自圓其說1598年11月,日軍從朝鮮撤離,而在撤離之前,日軍就已經被而明朝聯軍給逼到了半島南邊一隅,發動戰爭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是攻略整個朝鮮併入侵中國,豐臣秀吉甚至於有讓日本天皇遷都北京的打算,那麼從這場戰爭的最終結果來說,日本勝了嗎?如果日軍完勝,日軍戰鬥力完勝,那為什麼結果是日軍撤離呢?

萬曆年間援助朝鮮的戰爭,明朝軍隊和日軍到底誰更盛勝一籌?

萬曆朝鮮戰爭起止時間是從1592年4月年到1598年12月,1590年豐臣家小田原征伐,統一了日本,可以說1591年出征朝鮮的日軍是由國內戰爭中飽受戰火洗禮,無論從經驗還是技巧來說,都是日軍近代以前最強日軍,而朝鮮由於承平日久,武備鬆弛,加之兩班黨爭,像李舜臣這樣的有能力的將領得不到重用,朝鮮軍隊在面對日軍的時候,戰鬥力幾乎可以用無來表示,戰爭爆發初期朝鮮軍隊兵敗如山倒,1592年5月2日日軍攻克漢城,6月15日攻克平壤,不久之後明軍入朝。

萬曆年間援助朝鮮的戰爭,明朝軍隊和日軍到底誰更盛勝一籌?

明軍入朝初期,由於朝鮮人自己連日本到底有多少人登陸都沒搞清楚,給明朝通報的是平壤只有1000多日軍,實際卻有一萬多人,而正因為這個錯誤的情報,明朝初次入朝援軍只有2348人,加上明朝兩方的將領之間分歧,火器失效,不熟悉日軍戰法,導致明軍大敗,將領祖承訓僅以身免。而在最終確定了日軍規模之後,明朝開始增兵,李如松以總兵力4萬人進攻小西行長24000人駐守的平壤地區,經過激戰明軍收復朝鮮,日軍大敗。

萬曆年間援助朝鮮的戰爭,明朝軍隊和日軍到底誰更盛勝一籌?

碧蹄館之戰中,日本方面日軍四萬餘人,但是與之遭遇的明軍僅五千人,而在戰役結束後三月二十日石田三成在漢城檢點軍隊中,立花宗茂部3000人僅餘一千多人,除去正常減員,以及碧蹄館之戰後到石田三成檢點軍隊期間中日並無大戰的記載來看,立花宗茂損失的一千九百多人應該就是折在了在碧蹄館之戰裡。結合朝鮮人所述,明軍五千人餘三千人,損失兩千多人以及戰爭結果是以雙方脫離戰鬥來看,在這場遭遇戰中,四萬日軍不僅沒有吃掉五千明軍,反而讓對方離開了戰場,

萬曆年間援助朝鮮的戰爭,明朝軍隊和日軍到底誰更盛勝一籌?

這難道不能說明明軍戰鬥力強勁嗎?而從武器裝備來看,僅以火器而論,明軍有大將軍炮、神炮、虎蹲炮、滅虜炮、百子銃、佛郎機、三眼槍、快槍、鳥槍、火箭等,而日軍火器我們從日本戰國時代的戰爭來看,日軍裝備主要是鐵砲、大筒和國崩,這樣一對比,明軍裝備明顯佔優。

萬曆年間援助朝鮮的戰爭,明朝軍隊和日軍到底誰更盛勝一籌?

以六年的戰爭來看,雖然日軍戰鬥力強,也獲得了諸如泗川之戰的勝利柬埔寨,但是從總體來看,日軍在明朝大規模入朝以後,在總兵力遠不如自己的情況下一路退到朝鮮半島南部來看,中日兩軍在戰爭中,是一直以明軍為優勢的,何來日軍完勝明軍之說。

萬曆年間援助朝鮮的戰爭,明朝軍隊和日軍到底誰更盛勝一籌?

日本戰國一百多年,無數的戰役磨鍊出了日軍強勁的戰鬥力,戰術高超的織田信長和豐成秀吉出色戰略指揮能力以及日軍對陣法的熟練運用來看,日軍戰鬥力確實強。但是在明朝中期應該還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和明朝相比的,那時候的明朝應該可以穩穩位居世界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