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被逼唱《学猫叫》,杨坤不如喊麦?审丑潮流,正掏空年轻人

伴随着极其洗脑的节奏、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歌词,这首喊麦神曲最近席卷了各大平台。

《惊雷》究竟有多火?看看这组数据就能窥见一二:在抖音上,这个话题有超过62亿的点击量。平均下来,就是全国每个人都听了4遍以上。它还霸占了各大音乐平台的热歌榜。

周杰伦被逼唱《学猫叫》,杨坤不如喊麦?审丑潮流,正掏空年轻人

就连明星欧阳娜娜、知名主持人涂磊,都加入了翻唱《惊雷》的热潮中。说实话,第一次听完这首喊麦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这能被称为一首歌。没有基本的旋律,也没有编曲,歌词就是一些强行押韵的词汇堆积,颠覆了我对歌曲的所有认知,实在无法接受。果然,《惊雷》很快就受到了来自专业歌手杨坤的怒怼。有人在直播中,点名让杨坤也唱一下这首神曲,结果当场遭到了拒绝并被痛批:“太恶心!俗气!神马玩意儿!爱听的人‘脑子有问题’……”

周杰伦被逼唱《学猫叫》,杨坤不如喊麦?审丑潮流,正掏空年轻人

杨坤的点评很快得到了《惊雷》原唱MC六道的回应。如果他能用专业的创作理论去解释,那也就算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他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大言不惭”。他不仅将自己的作品比作老子的《道德经》和黄霑的《沧海一声笑》,更是在视频中直接喊话杨坤:“存在即合理,这么多人喜欢惊雷,肯定在惊雷里感受到了快乐,给人快乐的音乐就是好音乐。你看惊雷多火,比你任何一首歌都火。

周杰伦被逼唱《学猫叫》,杨坤不如喊麦?审丑潮流,正掏空年轻人

简单概括一下,就是我红我有理。虽然我不赞同杨坤随意贬低他人喜好,可MC六道这种“用流量和热度衡量一切”的逻辑也确实把我给恶心到了。对于六道的态度,有网友这样评论:

“音乐确实没有高低贵贱,但有质量之分,否则我们随手写的小作文和红楼梦有什么区别?都是汉字啊。”话糙理不糙。当靠着“洗脑旋律+复读+土嗨”套路的神曲,借着互联网的东风迅速占领人们生活的时候,这难道只是不同音乐风格之间的口水战吗?不,这背后我们看到的是,流量时代下全民审美的断崖式下跌。

周杰伦被逼唱《学猫叫》,杨坤不如喊麦?审丑潮流,正掏空年轻人

乐评人丁太升曾经说过:现在的中国音乐审美是有问题的。这话有点武断,但是我能理解他想表达的那种无力感。毕竟如今的歌坛,早就不复我们当年所见识过的荣光。想想我们从前为之疯狂的听觉盛宴:

  • 在SHE《不想长大》里听属于少女时代的自信洋溢。
  • 在周杰伦《青花瓷》里听中国风特有的烟雨袅袅。
  • 在陈奕迅《浮夸》里听被忽视的人对关注的渴求。……

每一首金曲背后,是放学后迫不及待地冲进音像店,是夜晚跟着收音机轻轻跟唱,是拿着歌词本反复誊抄的青春。

周杰伦被逼唱《学猫叫》,杨坤不如喊麦?审丑潮流,正掏空年轻人

反观今日的华语乐坛,一边是流量艺人随手一发歌,自然有粉丝水军打榜冲数据,只需一天,就能给出一个漂亮的“成绩单”,至于歌曲本身如何,已经无人关心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用网上的吐槽来概括两者的区别就是:以前的华语乐坛是神仙打架,现在成了粉丝打架。你跟他谈乐理,他跟你谈热度,你跟他谈编曲,他还跟你谈热度,热度有了,作品却没了。

周杰伦被逼唱《学猫叫》,杨坤不如喊麦?审丑潮流,正掏空年轻人

而另一边,我们曾经单曲循环的经典,正在被魔性风格的音乐逐步挤下神坛。

“我们一起学猫叫,一起喵喵喵喵喵。”

“你说嘴巴嘟嘟,嘟嘟嘟嘟嘟,嘟一下你就回来啊。”

“一人我饮酒醉,醉把佳人成双对。”

曲风雷人,节奏洗脑。这些神曲充斥在街头巷尾的商店、理发店、奶茶店,让人避无可避。就连纵横华语乐坛十多年的周杰伦,都想不到有一天会在自己的演唱会上,被粉丝要求唱《学猫叫》。在巴黎演唱会的点歌环节中,一对粉丝被抽中了,周杰伦问他们:要不要来一首甜蜜的《简单爱》?结果对方开口就说:“我们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听你唱《学猫叫》。”周董当时愣了好几秒,随后无奈硬着头皮唱了两句,还做出了这首歌的招牌动作。

周杰伦被逼唱《学猫叫》,杨坤不如喊麦?审丑潮流,正掏空年轻人

天王向神曲妥协,经典为流量让路,此情此景,令人心酸。长此以往,大家都去争相唱那些套词套旋律的神曲了,真正的好歌曲反而成了深巷里的酒,再香也无人问津。优秀音乐人的生存环境也将愈发艰难,等待他们的除了向热度低头,就是彻底退出。流量当道的结果,是门槛无限降低,专业被挤压,价值被消解。大众审美被流量裹挟,变成了单一、畸形、只追求刺激和快感的“审丑”。

周杰伦被逼唱《学猫叫》,杨坤不如喊麦?审丑潮流,正掏空年轻人

我随手找了几张图,让你看看,没有基本门槛的“审丑潮流”有多可怕:正常的街道,几个网红走过,带着一组“炸裂”的行为艺术,自以为酷炫。

周杰伦被逼唱《学猫叫》,杨坤不如喊麦?审丑潮流,正掏空年轻人

泡脚拉面、活章鱼、巨型凉粉……只有你不敢想的,没有他们不敢吃播的。

周杰伦被逼唱《学猫叫》,杨坤不如喊麦?审丑潮流,正掏空年轻人

好好的足球场,设计成了一朵七彩莲花,猛地看过去“佛性十足”,比起球赛感觉更适合开晚会。

周杰伦被逼唱《学猫叫》,杨坤不如喊麦?审丑潮流,正掏空年轻人


也许你看得脚趾蜷缩,汗毛跳舞,但是这就是他们所追求的,正因为有大量拥有猎奇心态的观众,为了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自然有人负责产出“辣眼睛”的内容。

有点击就有流量,有流量就有钱。有人可能会辩解:“你觉得难看,那你别看啊!而且日常解压,没必要时时刻刻都端着吧。”当然没问题。每个人都需要放松,刻奇、怪异的东西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刺激到感官,带来愉悦感,简单来说就是“逛动物园的快乐”。然而重口味的内容,偶尔看看无伤大雅,可要是将这种刺激当做依赖,视作生活压力的唯一解药,那无异于饮鸩止渴。因为这种爽,很短暂也很贫瘠。你看的内容必须一次比一次更加出格和疯狂,才能够填补精神上的空虚。长此以往,人的思维就被各种滤镜和神曲不断消磨,陷入“刺激-疲乏-寻找更刺激”的恶性循环之中。更可怕的是,一旦集体开始奉行这种“畸形审美”,它产生的后果也不仅仅是“辣眼睛”:“蛇精脸”成了潮流,于是就有了“小学生化妆大赛”,网红成了不少未成年人推崇的职业梦想;

周杰伦被逼唱《学猫叫》,杨坤不如喊麦?审丑潮流,正掏空年轻人

遇事以“口嗨”为傲,优美诗词逐渐被遗忘,等中国著名句子“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被印在日本的救灾物资上,才觉得这些本该是我们张口就来的东西;

周杰伦被逼唱《学猫叫》,杨坤不如喊麦?审丑潮流,正掏空年轻人

就连古建筑也因为审丑被“毁灭性恢复”……

周杰伦被逼唱《学猫叫》,杨坤不如喊麦?审丑潮流,正掏空年轻人

外形脸谱化,表达荒漠化,思维魔幻化,“审丑潮流”正在掏空当下的年轻人。当一个人缺乏审美,就会逐渐失去对生活的感知力,思维也会变得固化。当一个社会缺乏审美,就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扼杀诸多创作者的热情。当一个国家缺乏审美,也是对文化传承的巨大打击。

周杰伦被逼唱《学猫叫》,杨坤不如喊麦?审丑潮流,正掏空年轻人

中华民族拥有着全世界最深厚的美学底蕴和文化修养,这是五千年的传承积累下来的宝藏。前段时间,我看到了《国家宝藏》上的一段精彩表演:《水龙吟》你们一定要点开视频看看。“古琴一出,心弦合鸣。适时的笛声清脆犹如飞鸟,伴有温润琵琶,缱绻二胡。”四位民乐大家合奏,起承转合之间,配上背景大屏上动态的《千里江山图》、越王勾践剑等文物,短短3分钟,这首曲子像画卷一样,将一个浓缩的中华文化徐徐展开在我们面前。

然而,这么好的文化,这么优质的内容,当下面临的却是断崖和失传的囧境。

  • 孩子们对于韩流爱豆如数家珍,可却对历史人物知之甚少。
  • 年轻人们宁愿去喊麦,也不愿坐下来念念唐诗宋词。
  • 外国人都在努力学习中国话,而国人却懒到“一句我X走天下”。

看书有道的读书群里,我最经常看到的苦恼就是:怎么办?为什么我现在完全看不进去书了,心根本静不下来。因为当下的生活节奏实在是太快了,工作课业之外,仅剩的碎片时间还被很多刺激感官的东西占据了。久而久之,大家的注意力和集中力就会严重下降,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会变弱,只能接受和消化那些很简单的东西。我们正在失去自我控制、逻辑思维、延迟满足感的能力。

周杰伦被逼唱《学猫叫》,杨坤不如喊麦?审丑潮流,正掏空年轻人

我不反对大家追求快乐,但不能一味沉迷在那些刻奇的“审丑潮流”中,而忘了我们本可以拥有更高级的快乐。就像是垃圾食品,一开始觉得吃一两口没什么要紧,但是吃得多了产生了依赖性。等到你反应过来,身材已经走形,也没有了健康的饮食习惯,再想改,就得付出巨大的代价。朋友,从手机屏幕抬起头看看吧,生活不止有口吐芬芳,也可以有诗词环绕。就像罗翔老师说的那样:如果你的眼目永远只关注地下,你永远不知道向上看有多么的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