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總覺有物堵塞,出入醫院多次卻查不出問題,到底是怎麼回事?

#健康真探社#

#頭條健康##健康真相館#

咽喉總覺有物堵塞,出入醫院多次卻查不出問題,到底是怎麼回事?

“醫生,我總是覺得自己的咽喉有東西堵在裡面了,吐也吐不出,噎也噎不下,跑了很多醫院,做過很多檢查,連喉鏡也做了,醫生們都說沒問題,最多就是有點慢性咽喉炎,可我就是覺得很不舒服。為了這病,我是覺也睡不好,飯也吃不下,總覺得自己喉嚨一定長了什麼東西,可為何醫生、儀器都說沒問題。你快幫我看看,這到底怎麼回事?有得治嗎?“——這是患者張女士就診時的主訴,憂心、焦慮、恐懼寫滿了臉上。

其實,像張女士這種情況,在中醫臨床門診中是經常會碰到的。這種咽喉部有異物感,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卻又不影響進食的情況,在中醫古籍中早有記載。

“梅核氣,七情氣鬱,結成痰涎,隨氣積聚,堅大如塊,在心腹間,或塞咽喉如梅核,粉絮樣,咯不出,咽不下。”——宋代《仁齋直指方》

由於患者多用“咽喉部似有梅核梗阻”來形容自己的感受,故此病證被古人形象地命名為“梅核氣”。

梅核氣

咽喉總覺有物堵塞,出入醫院多次卻查不出問題,到底是怎麼回事?

西醫稱之為咽神經官能症、癔球症等,男女發生病率相當[1],臨床中以中年女性較為多見,病程長短不一。

神經官能症又稱神經症或精神神經症。是一組精神障礙的總稱,包括神經衰弱、強迫症、焦慮症、恐怖症、軀體形式障礙等等,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礙心理功能或社會功能,但沒有任何可證實的器質性病理基礎。—— 百度百科

在醫學檢查發達的今天,此病證經各種檢查手段檢測(無論是咽部及鄰近組織的檢查,或是進行全身性檢查)後,多顯示無明顯器質性病變,然而患者的不適感卻又是實實在在的,這使患者越加想不出一個所以然來,久而久之,患者更是思緒不寧,憂思鬱結,復又加重病情,形成了惡性循環,多疑、失眠、抑鬱等症亦接踵而來,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

咽喉總覺有物堵塞,出入醫院多次卻查不出問題,到底是怎麼回事?

中醫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梅核氣多由情志不暢,肝氣鬱結引起,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理論,肝旺克脾土,肝鬱氣滯,橫逆犯脾胃,可使脾胃運化失司,水溼凝聚生痰,痰氣上逆,互結於咽喉所致。

易患人群

1、平素性格多喜思慮,或注重細節,或追求完美者,在精神高度緊張、過度勞累或精神創傷後的應激狀態,均易誘發或加重病情[2]。

2、局部手術、外傷、放化療後。

3、有慢性咽炎、慢性支氣管炎病史者。

4、有慢性胃炎、胃食管返流病史者。

5、圍絕經期綜合徵者。

6、患有精神神經系統疾病者。

咽喉總覺有物堵塞,出入醫院多次卻查不出問題,到底是怎麼回事?

臨床特點

“如會厭梗硬,咽中似有塞物,言語嚥唾妨礙,飲食則如常。”——《醫略存真》

1、咽部異物感:如痰粘感、毛刺感、異物感、梗阻感等。

2、說話、吞嚥時感覺明顯。

3、對進食無影響,或見進食時梗阻感減輕。

4、病情反覆,發病或症狀輕重常與情志狀態有關。

5、相關檢查均無明顯異常。

中醫辨證治療

中醫學者對本病的病因病機的認識,多以肝鬱脾虛、氣滯痰凝為主流,其次亦有肝胃不和、痰凝血瘀、心陽不足、心脾兩虛、陰虛火旺、腎陽虧虛等論述[3]。本文僅結合臨床列出較為常見之證型、治法、方藥,以供參考。

1、肝鬱氣滯型

臨床表現:自覺咽喉有異物梗塞感,咯之不出,噎之不下,對進食不影響,症狀可隨情志狀態時輕時重,可伴脅肋或乳房脹滿或疼痛,下腹墜脹或疼痛,愛嘆息,多憂思、焦慮、恐懼、抑鬱等,或失眠,或月經不調。肝鬱化火時可有頭脹痛、煩躁易怒等。舌紅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解鬱,行氣散結。

方藥:柴胡舒肝散加減。

柴胡15g、赤芍15g、川芎6g、枳殼12g、香附9g、陳皮9g、鬱金15g、佛手9g、炙甘草6g、法夏12g、厚朴12g。

2、痰氣鬱結型

臨床表現:自覺咽喉有異物梗塞感,咯之不出,噎之不下,有時遊走不定,可伴胸悶、脅脹,或嘔吐痰涎,或食慾不振,渴不欲飲等。舌紅苔白滑,脈弦滑。

治法:疏肝解鬱,化痰散結。

方藥:半夏厚朴湯加減。

姜半夏12g、厚朴15g、茯苓20g、陳皮9g、蘇梗12g、柴胡12g、鬱金12g、柿蒂20g、旋復花12g、海蛤殼30g、枳實15g、青皮9g、炙甘草6g、生薑3片。

3、痰凝血瘀型

臨床表現:自覺咽喉有異物梗塞感,咯之不出,噎之不下,可伴胸下痞滿,脅肋脹痛或刺痛,痛處固定、拒按等。舌淡暗,苔白或黃,脈弦細或弦澀。

治法:行氣化痰,活血化瘀。

方藥:血府逐瘀湯加減。

川紅花12g、桃仁12g、生地9g、川芎9g、當歸尾6g、赤芍15g、桔梗15g、厚朴15g、枳殼15g、柴胡15g、姜半夏12g、甘草6g。

4、陰虛火旺型

臨床表現:自覺咽喉有異物梗塞感,咯之不出,噎之不下,可伴咽乾,口乾口苦,夜半尤甚,渴喜飲冷,面色或兩顴骨潮紅,手足心熱,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失眠多夢,頭暈,耳鳴等。舌紅苔少或無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理氣生津。

方藥:知柏地黃湯加減。

知母15g、關黃柏15g、熟地12g、淮山20g、山萸肉9g、茯苓20g、澤瀉15g、丹皮15g、厚朴12g、代赭石30g(打碎先煎)、天花粉20g、地骨皮15g、青皮15g、陳皮9g。

5、陽虛水盛型

臨床表現:自覺咽喉有異物梗塞感,咯之不出,噎之不下,可伴面色晄白,疲乏無力,或面浮肢腫,或咳逆上氣,氣上衝胸,嘔吐清稀涎沫,或口淡,口中無味,飲食不納等。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或沉弦。

治法:溫陽利水,行氣化痰。

方藥:金匱腎氣丸加減。

熟附子12g(先煎)、桂枝12g、熟地12g、淮山20g、山萸肉9g、茯苓20g、澤瀉15g、懷牛膝12g、車前子20g、乾薑9g、五味子6g、細辛5g、甘草6g。

溫馨提醒:以上配方用藥僅供參考,不具臨床指導意義,切勿擅自使用。

梅核氣多由情志不暢引發,由於多無器質性病變,西醫對該病一般不予處理,這就是為何患者張女士多次出入醫院卻查不出問題,醫生也不給予治療的原因。

中醫中藥通過辨證論治、整體調理,在治療梅核氣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大家如若遇上像張女士這種情況,在經過相關檢查無異常的,不妨直奔中醫治療,大多都能收穫療效。當然,若明顯是心理問題所引發,“心病還需心藥醫”,可以通過多做運動、朋友聊天、旅行散心,甚或心理諮詢等途徑來協助治療[4]。

參考文獻

[1] 張程程, 張軍. 癔球症的研究進展[J]. 國際消化病雜誌, 2013, 33(2): 112-114.

[2] 盧天蛟, 盧美希, 李倜, 等. 中醫治療梅核氣的研究進展[J]. 中醫藥信息, 2015, 32(3): 126-128.

[3] 周家璇, 王浩, 陳曉宇, 等. 中醫對梅核氣的認識、治療思路和研究現狀[J]. 中國醫藥科學, 2012, 2(22): 25-27.

[4]席斌, 翟春傑, 席玉蘭. 中醫辨證結合心理療法治療梅核氣60例療效分析[J]. 中國中醫藥諮詢, 2010, 2(2): 48.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江麗瑩醫師分享”原創發佈】

往期文章

1、海馬增高湯真的能增高嗎?醫生提醒:兒童亂用濫用可能引發大問題

2、常喝祛溼茶、祛溼湯,你喝對了嗎?

3、服用阿司匹林的親們要注意了!長期服用,可能有害?!

4、三伏養生,如何在家冬病夏治?

5、帶狀皰疹皮疹消退就是痊癒?小心併發大難題

6、“生蛇”(帶狀皰疹)的治療與護理

7、民間傳說“生蛇”(帶狀皰疹)繞身體一圈就會死亡——是真的嗎?

8、有這些症狀需警惕“蛇”(帶狀皰疹)纏身

9、你像《延禧攻略》裡的哪位大主?(性情與中醫的關係)

10、最近流感肆虐,你中招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