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总觉有物堵塞,出入医院多次却查不出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

#健康真探社#

#头条健康##健康真相馆#

咽喉总觉有物堵塞,出入医院多次却查不出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

“医生,我总是觉得自己的咽喉有东西堵在里面了,吐也吐不出,噎也噎不下,跑了很多医院,做过很多检查,连喉镜也做了,医生们都说没问题,最多就是有点慢性咽喉炎,可我就是觉得很不舒服。为了这病,我是觉也睡不好,饭也吃不下,总觉得自己喉咙一定长了什么东西,可为何医生、仪器都说没问题。你快帮我看看,这到底怎么回事?有得治吗?“——这是患者张女士就诊时的主诉,忧心、焦虑、恐惧写满了脸上。

其实,像张女士这种情况,在中医临床门诊中是经常会碰到的。这种咽喉部有异物感,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却又不影响进食的情况,在中医古籍中早有记载。

“梅核气,七情气郁,结成痰涎,随气积聚,坚大如块,在心腹间,或塞咽喉如梅核,粉絮样,咯不出,咽不下。”——宋代《仁斋直指方》

由于患者多用“咽喉部似有梅核梗阻”来形容自己的感受,故此病证被古人形象地命名为“梅核气”。

梅核气

咽喉总觉有物堵塞,出入医院多次却查不出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

西医称之为咽神经官能症、癔球症等,男女发生病率相当[1],临床中以中年女性较为多见,病程长短不一。

神经官能症又称神经症或精神神经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等,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百度百科

在医学检查发达的今天,此病证经各种检查手段检测(无论是咽部及邻近组织的检查,或是进行全身性检查)后,多显示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然而患者的不适感却又是实实在在的,这使患者越加想不出一个所以然来,久而久之,患者更是思绪不宁,忧思郁结,复又加重病情,形成了恶性循环,多疑、失眠、抑郁等症亦接踵而来,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咽喉总觉有物堵塞,出入医院多次却查不出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梅核气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引起,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肝旺克脾土,肝郁气滞,横逆犯脾胃,可使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凝聚生痰,痰气上逆,互结于咽喉所致。

易患人群

1、平素性格多喜思虑,或注重细节,或追求完美者,在精神高度紧张、过度劳累或精神创伤后的应激状态,均易诱发或加重病情[2]。

2、局部手术、外伤、放化疗后。

3、有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病史者。

4、有慢性胃炎、胃食管返流病史者。

5、围绝经期综合征者。

6、患有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者。

咽喉总觉有物堵塞,出入医院多次却查不出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

临床特点

“如会厌梗硬,咽中似有塞物,言语咽唾妨碍,饮食则如常。”——《医略存真》

1、咽部异物感:如痰粘感、毛刺感、异物感、梗阻感等。

2、说话、吞咽时感觉明显。

3、对进食无影响,或见进食时梗阻感减轻。

4、病情反复,发病或症状轻重常与情志状态有关。

5、相关检查均无明显异常。

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学者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多以肝郁脾虚、气滞痰凝为主流,其次亦有肝胃不和、痰凝血瘀、心阳不足、心脾两虚、阴虚火旺、肾阳亏虚等论述[3]。本文仅结合临床列出较为常见之证型、治法、方药,以供参考。

1、肝郁气滞型

临床表现:自觉咽喉有异物梗塞感,咯之不出,噎之不下,对进食不影响,症状可随情志状态时轻时重,可伴胁肋或乳房胀满或疼痛,下腹坠胀或疼痛,爱叹息,多忧思、焦虑、恐惧、抑郁等,或失眠,或月经不调。肝郁化火时可有头胀痛、烦躁易怒等。舌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方药:柴胡舒肝散加减。

柴胡15g、赤芍15g、川芎6g、枳壳12g、香附9g、陈皮9g、郁金15g、佛手9g、炙甘草6g、法夏12g、厚朴12g。

2、痰气郁结型

临床表现:自觉咽喉有异物梗塞感,咯之不出,噎之不下,有时游走不定,可伴胸闷、胁胀,或呕吐痰涎,或食欲不振,渴不欲饮等。舌红苔白滑,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

姜半夏12g、厚朴15g、茯苓20g、陈皮9g、苏梗12g、柴胡12g、郁金12g、柿蒂20g、旋复花12g、海蛤壳30g、枳实15g、青皮9g、炙甘草6g、生姜3片。

3、痰凝血瘀型

临床表现:自觉咽喉有异物梗塞感,咯之不出,噎之不下,可伴胸下痞满,胁肋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拒按等。舌淡暗,苔白或黄,脉弦细或弦涩。

治法:行气化痰,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川红花12g、桃仁12g、生地9g、川芎9g、当归尾6g、赤芍15g、桔梗15g、厚朴15g、枳壳15g、柴胡15g、姜半夏12g、甘草6g。

4、阴虚火旺型

临床表现:自觉咽喉有异物梗塞感,咯之不出,噎之不下,可伴咽干,口干口苦,夜半尤甚,渴喜饮冷,面色或两颧骨潮红,手足心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失眠多梦,头晕,耳鸣等。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理气生津。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知母15g、关黄柏15g、熟地12g、淮山20g、山萸肉9g、茯苓20g、泽泻15g、丹皮15g、厚朴12g、代赭石30g(打碎先煎)、天花粉20g、地骨皮15g、青皮15g、陈皮9g。

5、阳虚水盛型

临床表现:自觉咽喉有异物梗塞感,咯之不出,噎之不下,可伴面色晄白,疲乏无力,或面浮肢肿,或咳逆上气,气上冲胸,呕吐清稀涎沫,或口淡,口中无味,饮食不纳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或沉弦。

治法:温阳利水,行气化痰。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熟附子12g(先煎)、桂枝12g、熟地12g、淮山20g、山萸肉9g、茯苓20g、泽泻15g、怀牛膝12g、车前子20g、干姜9g、五味子6g、细辛5g、甘草6g。

温馨提醒:以上配方用药仅供参考,不具临床指导意义,切勿擅自使用。

梅核气多由情志不畅引发,由于多无器质性病变,西医对该病一般不予处理,这就是为何患者张女士多次出入医院却查不出问题,医生也不给予治疗的原因。

中医中药通过辨证论治、整体调理,在治疗梅核气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大家如若遇上像张女士这种情况,在经过相关检查无异常的,不妨直奔中医治疗,大多都能收获疗效。当然,若明显是心理问题所引发,“心病还需心药医”,可以通过多做运动、朋友聊天、旅行散心,甚或心理咨询等途径来协助治疗[4]。

参考文献

[1] 张程程, 张军. 癔球症的研究进展[J].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13, 33(2): 112-114.

[2] 卢天蛟, 卢美希, 李倜, 等. 中医治疗梅核气的研究进展[J]. 中医药信息, 2015, 32(3): 126-128.

[3] 周家璇, 王浩, 陈晓宇, 等. 中医对梅核气的认识、治疗思路和研究现状[J]. 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22): 25-27.

[4]席斌, 翟春杰, 席玉兰. 中医辨证结合心理疗法治疗梅核气60例疗效分析[J]. 中国中医药咨询, 2010, 2(2): 48.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江丽莹医师分享”原创发布】

往期文章

1、海马增高汤真的能增高吗?医生提醒:儿童乱用滥用可能引发大问题

2、常喝祛湿茶、祛湿汤,你喝对了吗?

3、服用阿司匹林的亲们要注意了!长期服用,可能有害?!

4、三伏养生,如何在家冬病夏治?

5、带状疱疹皮疹消退就是痊愈?小心并发大难题

6、“生蛇”(带状疱疹)的治疗与护理

7、民间传说“生蛇”(带状疱疹)绕身体一圈就会死亡——是真的吗?

8、有这些症状需警惕“蛇”(带状疱疹)缠身

9、你像《延禧攻略》里的哪位大主?(性情与中医的关系)

10、最近流感肆虐,你中招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