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拖延者找到這三個心理根源,行動力翻倍

前幾天有人問我:為什麼參加了幾次時間管理的微課,知道了時間管理方法和工具,比如forest(一款有意思的APP)、番茄進攻、番茄土豆等等,還是沒什麼實質性的改變。

其實很多人都有這方面的困擾,無法保持專注,容易被網絡信息分心,或許本想看半小時書的,看到群裡聊著八卦,馬上就轉入聊天模式;或許計劃得總是做得很完美,但執行起來一團糟,工作效率低。要想成為高效工作者,就必須先了解拖延,因為一切時間管理問題都是拖延問題。

心理學:拖延者找到這三個心理根源,行動力翻倍

大腦天生就喜歡拖延,拖延是人類的本能,很多人也做過對抗拖延的嘗試,但收效甚微,只有當我們瞭解了拖延背後的心理根源,才能知己知彼、戰勝拖延。

心理根源一:害怕失敗,認為行動就是冒險。

就拿寫作來說吧,去年我下決定要提高寫作能力,想過日更,只是每次坐定在電腦面前剛寫一點就想放棄了,往往都是開了個頭,後面不了了之,然後去做“其他重要的事”,其實內心是在逃避,沒有信心能寫好,就乾脆不寫了。

我真正發生轉變,開始撿起筆頭勤更文章,是看到了李笑來的一篇文章。李笑來在得到APP專欄中提到寫作,他說,剛開始寫作的人是最容易放棄的,因為不知道寫什麼,怎麼寫,看到自己花很多時間寫出的東西像堆垃圾,會受到很大打擊,會認為自己不是寫作這塊料,沒有金剛鑽就不攬這瓷器活,可實際上,天生拿筆就能寫的人古往今來都屈指可數。

你所看到的很多優秀作者,都是從寫垃圾開始的。

記得彭小六對自己以前的文章評價很低,我當時不信,就去翻他早期寫的文章,文筆差不說,內容實在不怎麼樣,和現在的水平差了十萬八千里。

和寫作一樣,學習一門樂器,一門外語,或者提高演講能力,雖然很重要,但是不少人因為害怕失敗,害怕自己努力了仍舊沒結果,就把自己關在了門外。

心理學:拖延者找到這三個心理根源,行動力翻倍

害怕失敗的人有一套自己的假設,正是因為這些假設,讓他們把為成就而奮鬥變成一件極其冒險的事情。

這個假設可以用一個等式來表示:自我價值感=能力=表現。意思是:我做的事情直接反映了我的能力,我的能力決定了我的價值,所以我做的事情直接決定了我的個人價值。

舉個例子來說,朋友的妹妹微微以優秀的表現進入了一家頗具聲望的律師事務所,希望努力成為事務所的合夥人之一,微微雖然對案件做了很多思考,但是不久她就開始延誤很多她該做的事情:約見客戶,必要的背景調查,撰寫案件小結等。她想辦法讓自己看上去很忙,但實際又知道自己並沒有做什麼事情(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感受),當庭審日期臨近,她極為恐慌,因為已經沒多少時間撰寫案件小結了。

奇怪的是,熱愛律師職業的微微為什麼要用拖延來回避重要的工作呢?那就要回到上面提到的等式:自我價值感=能力=表現

,對於微微而言,寫律師小結,不僅能衡量她作為律師的能力,還能衡量她的個人價值,她不去做那些重要的工作,是因為她害怕失敗,害怕努力了,結果並不理想,這時候她會覺得自己能力不行,人生沒有價值。

她不去行動,就算結果不好也安慰自己:「如果我努力一點,肯定能做得好 。」潛臺詞是:我不是沒有價值,只是不夠努力。

如果結果很好,會非常自豪:“不努力還能做這麼好,說明我能力很強。”潛臺詞是:我是一個很有價值的人。

害怕失敗就像是塊裹腳布,讓人寸步難行,不敢冒險,不敢嘗試,失去很多本可以把握的機會。

我表姐家裡買車10多年了,駕照也拿了好多年,但還是不敢開車,姐夫不在家,她都只能放著車去擠公交,如果她不勇敢去嘗試,她永遠都不會開車。

我們總說,“等準備完美了,再去做”,“等我能寫好的時候,再去寫”,“等我有這個能力的時候,我再去開始”,其實永遠沒有完美,與其害怕失敗,與其一直準備,不如步步為營,一步一個腳印,在行動中思考和修正。

心理學:拖延者找到這三個心理根源,行動力翻倍

電影《控制》吳彥祖劇照


心理根源二:害怕被別人控制

和很多人一樣,我不喜歡受別人“指使”,在家裡也是一樣。有次切菜,男朋友在旁邊就說,“你這麼切容易切到手”,然後告訴我該怎麼怎麼切,我就硬是不按照他的方法,他無奈地搶過刀自己去切了。

這種“被控制妄想症”每個人多少都有一點,特別是從小就受到管束的人。

我男閨蜜前幾天與女朋友鬧翻了,原因是她妻子讓他把壞的風扇拿去修,催了十幾次,他工作也忙就一直沒去,妻子拿出風扇發現還沒修好,頓時就來火了:為什麼還沒拿去修,這麼一點小事都喊過無數回了,我要你這個老公有什麼用。”

我這朋友一生氣就急了:“你自己不會去修啊,偏要我去?”其實他也並不是故意要氣自己的老婆,只是從小就受父母的“控制”,所以就特別討厭按別人要求做事,認為做別人要求做的事是受人擺佈。

有的人總是延遲完成上司交代的工作,老師明令禁止遲到但還總是遲到,爸媽安排的家務總是不想去做,這些時間管理的問題,其實都是源於你不想被控制,你認為如果照別人的意思去做,就是失去了對自己的控制權。

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得那樣,就像我男朋友教我切菜只是出於關心一樣,很多時候別人提的要求和建議並不是想要控制你,不要因為害怕被他人控制,不去做雖然是別人要求但其實自己也很喜歡的事情,更不要害怕被別人控制,拒絕一切合作和讓自己變好的機會。

心理根源三:人性本懶

人性本懶,咪蒙說過,她雖然喜歡寫作,但相比寫作,她更喜歡抱著零食葛優躺臥在沙發上,對著電視劇看一天。

所有人都喜歡不勞而獲,喜歡悠閒自在,這是人的天性,時間管理是給自己佈置任務,不讓自己懶散,這是和自己的本能做鬥爭。

和本能做鬥爭是多難的事情呢?簡書作者i顏sir舉過一個例子:

比如說,有人迎面衝你一拳打來,你的正常反應都是閉眼,這個是寫在我們基因裡面的,這種本能反應極有好處,因為閉眼可以保護眼球,讓我們不至於被這一拳把眼珠子給打出來。但是,如果一個拳擊手保留這種本能,他基本就不用打拳擊了——對方一拳打過來,閉眼只能被擊倒。作為拳擊手,就應該死死睜開眼躲開對方攻擊,再憑藉本能把拳頭揮出去!

所以,對所有拳擊手來說,克服閉眼的本能是最最基礎的練習,但同時也是最難的,因為要進行大量的反本性訓練,很多人在這一步就會失敗。

但要想做一個高效工作者,就必須和本能做對抗。有一個有效的方式是,把計劃曝光在大眾面前。我有個朋友就是這樣,前幾天他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


心理學:拖延者找到這三個心理根源,行動力翻倍

朋友圈截圖

要想克服自己的惰性,還真得對自己狠一點,找別人監督你,或者像我朋友一樣乾脆在朋友圈坐莊開賭,不給自己留後路,現在每天都曬運動照,減肥的決心槓槓的。

人都是要面子的,特別想在別人面前證明自己,一旦你把計劃曝光,壓力就大了,也就不容易被懶性驅使,會變得更加理性。

拖延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習慣性地拖延,陷入到“日日待明日,萬事成蹉跎”的拖延怪圈中。

拖延的人會焦慮,會自責,這對我們的情緒狀態也會產生消極的影響,所以,當你為還沒做什麼事而焦慮的時候,去做就是了,事情一開始,我們也許就能克服障礙繼續做下去。

—作者—

五月笙:微信讀書籤約講書人,有書、新世相等平臺簽約作者、國家認證心理諮詢師

持續分享「獨特思考」「讀書方法」「高效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