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汉加油”——野史版

2020年初,武汉发生震惊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总是扯起嗓子给武汉加油,其实,“加油”一词无武汉有关,且听”我有家”慢慢道来。

据史料记载,清朝嘉庆年间,有个人小官叫张瑛(与马云的老婆同名),退职还乡。他热心公益,爱惜人才,每天晚上,张瑛和仆人背着油篓子,走在街巷,看到哪家有书生点灯读书,就从油篓子里舀上两勺子菜油,加在油灯里,然后鼓励他好好读书。读书点灯,点灯耗油,很多穷人家,连这两勺菜油都珍惜得不得了。这就是“加油”的来历。

这个张瑛不得了,他有个儿子,名叫张之洞,对了,就是那个改变中国近代史的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的张之洞。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张之洞想不出色都难。

张之洞,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6岁会试,中了举人第一名。27岁到京城殿试,中了进士第三名,探花。探花,那可是才貌双全的人,是人中龙凤。进士前十名,都是皇上钦点的。文采最好的进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这个探花张之洞,文采最好、相貌最好、年龄最小,皇上十分喜欢。所以古代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对联:

东启明,西长庚,南极北斗,谁是摘星手?

春桃花,夏芍药,秋菊冬梅,我乃探花郎。

张之洞,模样才俊出类拔萃,当官后果然不负众望,功勋卓著,有口皆碑,其他的事咱就不说了,只说他任职武汉的故事。

张之洞任职湖广总督19年,长期住在武汉。在他任期内,武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武汉进出口贸易,翻了30倍,被世界称为“东方芝加哥”。

他在黄鹤楼上留下的一副对联,就可以看出他何等豪迈:

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先从汉江起。

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

那时候的武汉,还不叫武汉,叫武昌、汉阳、汉口。后来的武汉其实不是一个城市,是三个城市的合并。

张之洞来到武汉的第二年,就开始兴办汉阳铁厂。在那个时代,汉阳铁厂无论规模,还是产量,都是亚洲第一。后来享誉全国的武钢和武汉长江大桥,都脱胎于张之洞时代的汉阳钢厂。

别看不起大清,他们也曾异常强悍,只是摊上了一个腐败昏庸的朝廷。

汉阳铁厂造出了著名的汉阳造。一直到40年后的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还拿着汉阳造。

别看不起汉阳造,他的射程不如同时期的三八大盖,但它的精准度是三八大盖不能比的。汉阳造武装了中国几代军队。

没有汉阳造,哪里有袁世凯的新军;

没有汉阳造,哪里有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

没有汉阳造,哪里有南昌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没有汉阳造,哪里有二万五千里长征和抗日战争。

我们经常说“小米加步枪,赶跑了鬼子。”步枪,就是汉阳造。一直到1949年后,汉阳造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叱咤风云60年,跨越三个时代,还有哪种武器比它更风光?

汉阳铁厂之后,又有了湖北纺纱厂、湖北制麻厂、湖北官砖厂、武昌制革厂、湖北造纸厂、湖北毡呢厂……

很多很多。

一家家工厂,把武汉打造成了全中国数一数二的繁华城市,只有十里洋场的上海,才可以和它媲美。

除了工厂林立,还有道路的四通八达。

武汉的九省通衢,就是搁张之洞手里来的。

京汉铁路,当年中国最长的一条铁路,横跨河北、河南、湖北三省。修路要花钱,钱从哪里来?

借钱!从哪里借?从比利时人手里借!比利时人欣赏张之洞的才能,一下子借给他3750万两白银的货币。

然后,湖北、河北,两边同时修路,历时七年,终于通车了。京汉铁路修通了,张之洞又修了两条路:粤汉铁路、川汉铁路。京汉铁路全场1214公里,粤汉铁路全场1100公里,两条铁路的连接,彻底改变了中国经济。除了经济,还有文化。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果让这个地方的经济文化高度发达,那肯定青史留名;如果让这个地方经济倒退,文化衰落,那肯定是千古罪人。

张之洞在武汉建造了一百多所新式学堂。武汉有五所百年大学,全部出自他之手。武汉至今是全国除北京之外,大学数量最多的城市,也是张之洞奠定了基础。

至于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开办医院,我都不稀罕说了。

张之洞这么能干,为人却还非常低调。

有一次,孙中山来到武昌总督府,想见见这位明星官员,就写了一张便条,学者孙中山求见张之洞兄。

张之洞看着这张纸条,孙中山,谁呀,没听过。就问门卫:什么样的人?

门卫说:是个书生。

张之洞觉得这个书生不简单,就故意为难他,提笔写道:

持三字帖,见一品官,白衣竟敢称兄弟。

写完后,张之洞让门卫送出去。

孙中山看到张之洞的话,就在后面写道: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门卫递给张之洞,张之洞大为惊讶,立即让把孙中山迎进总督府。

综上所述,张之洞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其格局和境界绝非当今普通企业家可以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