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武漢加油”——野史版

2020年初,武漢發生震驚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們總是扯起嗓子給武漢加油,其實,“加油”一詞無武漢有關,且聽”我有家”慢慢道來。

據史料記載,清朝嘉慶年間,有個人小官叫張瑛(與馬雲的老婆同名),退職還鄉。他熱心公益,愛惜人才,每天晚上,張瑛和僕人揹著油簍子,走在街巷,看到哪家有書生點燈讀書,就從油簍子裡舀上兩勺子菜油,加在油燈裡,然後鼓勵他好好讀書。讀書點燈,點燈耗油,很多窮人家,連這兩勺菜油都珍惜得不得了。這就是“加油”的來歷。

這個張瑛不得了,他有個兒子,名叫張之洞,對了,就是那個改變中國近代史的政治家、軍事家、企業家的張之洞。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裡,張之洞想不出色都難。

張之洞,天資聰穎,勤奮好學。16歲會試,中了舉人第一名。27歲到京城殿試,中了進士第三名,探花。探花,那可是才貌雙全的人,是人中龍鳳。進士前十名,都是皇上欽點的。文采最好的進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這個探花張之洞,文采最好、相貌最好、年齡最小,皇上十分喜歡。所以古代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對聯:

東啟明,西長庚,南極北斗,誰是摘星手?

春桃花,夏芍藥,秋菊冬梅,我乃探花郎。

張之洞,模樣才俊出類拔萃,當官後果然不負眾望,功勳卓著,有口皆碑,其他的事咱就不說了,只說他任職武漢的故事。

張之洞任職湖廣總督19年,長期住在武漢。在他任期內,武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武漢進出口貿易,翻了30倍,被世界稱為“東方芝加哥”。

他在黃鶴樓上留下的一副對聯,就可以看出他何等豪邁:

昔賢整頓乾坤,締造先從漢江起。

今日交通文軌,登臨不覺亞歐遙。

那時候的武漢,還不叫武漢,叫武昌、漢陽、漢口。後來的武漢其實不是一個城市,是三個城市的合併。

張之洞來到武漢的第二年,就開始興辦漢陽鐵廠。在那個時代,漢陽鐵廠無論規模,還是產量,都是亞洲第一。後來享譽全國的武鋼和武漢長江大橋,都脫胎於張之洞時代的漢陽鋼廠。

別看不起大清,他們也曾異常強悍,只是攤上了一個腐敗昏庸的朝廷。

漢陽鐵廠造出了著名的漢陽造。一直到40年後的抗戰時期,中國軍隊還拿著漢陽造。

別看不起漢陽造,他的射程不如同時期的三八大蓋,但它的精準度是三八大蓋不能比的。漢陽造武裝了中國幾代軍隊。

沒有漢陽造,哪裡有袁世凱的新軍;

沒有漢陽造,哪裡有國民革命軍揮師北伐;

沒有漢陽造,哪裡有南昌起義和井岡山會師;

沒有漢陽造,哪裡有二萬五千里長徵和抗日戰爭。

我們經常說“小米加步槍,趕跑了鬼子。”步槍,就是漢陽造。一直到1949年後,漢陽造才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叱吒風雲60年,跨越三個時代,還有哪種武器比它更風光?

漢陽鐵廠之後,又有了湖北紡紗廠、湖北制麻廠、湖北官磚廠、武昌製革廠、湖北造紙廠、湖北氈呢廠……

很多很多。

一家家工廠,把武漢打造成了全中國數一數二的繁華城市,只有十里洋場的上海,才可以和它媲美。

除了工廠林立,還有道路的四通八達。

武漢的九省通衢,就是擱張之洞手裡來的。

京漢鐵路,當年中國最長的一條鐵路,橫跨河北、河南、湖北三省。修路要花錢,錢從哪裡來?

借錢!從哪裡借?從比利時人手裡借!比利時人欣賞張之洞的才能,一下子借給他3750萬兩白銀的貨幣。

然後,湖北、河北,兩邊同時修路,歷時七年,終於通車了。京漢鐵路修通了,張之洞又修了兩條路:粵漢鐵路、川漢鐵路。京漢鐵路全場1214公里,粵漢鐵路全場1100公里,兩條鐵路的連接,徹底改變了中國經濟。除了經濟,還有文化。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果讓這個地方的經濟文化高度發達,那肯定青史留名;如果讓這個地方經濟倒退,文化衰落,那肯定是千古罪人。

張之洞在武漢建造了一百多所新式學堂。武漢有五所百年大學,全部出自他之手。武漢至今是全國除北京之外,大學數量最多的城市,也是張之洞奠定了基礎。

至於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開辦醫院,我都不稀罕說了。

張之洞這麼能幹,為人卻還非常低調。

有一次,孫中山來到武昌總督府,想見見這位明星官員,就寫了一張便條,學者孫中山求見張之洞兄。

張之洞看著這張紙條,孫中山,誰呀,沒聽過。就問門衛:什麼樣的人?

門衛說:是個書生。

張之洞覺得這個書生不簡單,就故意為難他,提筆寫道:

持三字帖,見一品官,白衣竟敢稱兄弟。

寫完後,張之洞讓門衛送出去。

孫中山看到張之洞的話,就在後面寫道:

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布衣亦可傲王侯。

門衛遞給張之洞,張之洞大為驚訝,立即讓把孫中山迎進總督府。

綜上所述,張之洞確實是個難得的人才,其格局和境界絕非當今普通企業家可以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