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變“重工”:總部創造1.3萬建築相關就業崗位

蘋果變“重工”:總部創造1.3萬建築相關就業崗位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日前發表文章稱,如今科技公司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投資者。以蘋果公司為例,建設其“太空船”新總部共創造了約1.3萬個建築相關的就業機會。

10年前,對於美國市值最高的5家科技公司,他們所佔土地面積總和相當於紐約中央公園的1.5倍。但由於持續的投資,如今這些公司辦公場所的面積已達到6億平方英尺(約合5500萬平方米),達到了紐約中央公園面積的10倍,相當於整個曼哈頓的面積。

其中,亞馬遜佔據了2/5的空間,相當於中央車站以南的整個面積。但回溯到1998年,亞馬遜CEO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所傳遞的則是一個不一樣的信息:他當時對股東稱,亞馬遜的業務模式是“現金至上和資本效率。”

近年來,這種“輕資產”模式在中國也受歡迎。截至去年底,阿里巴巴的市值相當於中國最大的700家工業公司的總和,但資產只有其12%。投資者也很欣賞科技公司的這種能力,即利用較少的資產來創造巨大的利潤。但同時,這卻引起了經濟學家的警惕。兩年前,美國知名經濟學家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曾指出,科技行業可能拖累整體投資。

但事實證明,在過去的兩年,科技公司並不吝嗇。例如,亞馬遜去年的資本支出就達到了250億美元,在全球排名第四,領先於俄羅斯能源巨頭Gazprom。事實上,在過去的5年,美國和中國10大科技公司投資額增長了2倍多達到1600億美元。如果將其所收購或入股的小公司也包括在內,則該數字將上升至2150億美元。

不僅僅是科技巨頭的投資額在增長。去年,眾創空間WeWork向實物資產投資了10億美元。在美國,包括上市和未上市的,科技公司的投資額預計佔所有行業投資總額的1/5,且至少佔絕對投資增長的一半。

主要有四方面原因推動了科技公司投資增長。首先,科技公司正代表其他公司開展活動。例如,非科技公司如今已無需再建設自己的數據中心,可以向亞馬遜、微軟、阿里巴巴和騰訊等雲計算服務提供商來租賃計算能力。

其次,線上和線下世界的界線日趨模糊。以中國消費者為例,他們在電商網站和實體店之間徘徊,促使一些科技公司正在建設自己的實體店。例如,阿里巴巴擁有連鎖超市盒馬,亞馬遜去年收購了全食超市。

第三,科技公司正在通過收購去獲得技術和數據。2016年,微軟以240億美元收購了LinkedIn。相比之下,中國公司傾向於收購初創公司“非控股”股份。在過去的5年,阿里巴巴和騰訊共投入了210億美元,成為中國風投市場的主導者。

最後,其中部分投資可能缺乏“紀律性”。例如,投資房地產可能就是一個預警信號。有報道稱,蘋果在加州的新總部耗資50億美元。其中,球形門拉手的設計就花了一年半時間。

對於投資者而言,科技公司通過少量投資就能獲得豐厚利潤,這當然無話可說。如果他們將這些利潤再投入到高回報領域,則將獲得更大價值。但與此同時,其風險是可能導致企業喪失核心。

從社會經濟的角度講,科技公司的投資轉變大有裨益。以蘋果公司為例,建設其“太空船”新總部共創造了約1.3萬個建築相關的就業機會。同時,大型科技公司的儲蓄在整個經濟中的佔比已經不再上升。

從長期角度講,這種投資增長的弊病在於:科技巨頭進行的再投資越多,其規模就會變得越大,反壟斷問題自然也會變得日益突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