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疾病一臺手術可以少花五六萬,省在了哪兒?

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

1臺手術省下5、6萬元,能省在哪兒?

尚希福曾一度感到迫切,作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主任,他接診的病人中,有工地意外的、有給村裡蓋房砸到腿的、也有老毛病拖不下去的,這些經濟條件不寬裕的人迫切需要給手術費做“減法”,尚希福覺得這個“減法”非他做不可。

他經常問自己能省在哪,可是,醫生能做什麼呢?無法推動產業革新、價格直降,就算單個減免手術費也是有規定的……尚希福思忖著,決定從自己最拿手的“二畝三分地”入手。

創新方法,把“曲高和寡”的手術引入基層

尚希福最拿手的“地”並沒有二畝三分那麼大,是在單張手術床上。

但是這張手術床講究多,比如按照經典的髖關節直接前方入路髖關節置換術(DAA)的流程,手術必須要有特殊的牽引手術床上完成,患者仰躺在手術床上,床要能移動、尾部能分開,給手術醫生暴露出需要動刀的位置。

再比如,髖部的特定位置難暴露,像偏心髖臼銼這樣的特殊手術器械也不可或缺。

多年的手術經驗,讓尚希福一直在觀察和探究,有沒有可能對手術做“減法”?

“除了單個手術成本的下降,我們還希望能讓經典的DAA(髖關節直接前方入路髖關節置換術)手術降低門檻,這個和經濟規律是一致的,做的人多就會平攤成本。”尚希福說。

讓DAA手術“曲高和寡”的關鍵問題擺在尚希福面前,他需要把DAA變成一個平易近人的手術。於是,他開始查閱大量文獻、包括需要弄清已經成熟多年的DAA為什麼採用現有的入路(手術進入路徑)。

“傳統的入路對身體的損傷程度最小,是從肌間隙及神經間隙進入,軟組織損傷程度也最小。”尚希福說,那麼有沒有可能找到新的入路,更方便手術,能擺脫特殊手術床,而且對患者損傷小,還能讓醫生抵達手術位置?

解決問題找源頭,尚希福通過實踐結合文獻對股關節、髖關節做了大量的研究,立體地對人體關節進行分析。

跳脫出固定思維、立體全面的視角,讓尚希福決定把患者“動一動”。“側臥位與傳統的指南和教科書不同,但是可以讓患者更舒適,比如駝背體位不正的患者、過度肥胖的患者變得能做這類手術了。”尚希福說,他決定試一試。

那麼,新的入路會不會有意外風險?為此,在整個探索過程中,尚希福帶領團隊設計了縝密手術方案,並做好預案隨時應對可能的變化。

實踐給了審慎摸索、大膽實踐的尚希福一個微笑。隨後,他用大量的手術案例證明側臥位手術可行。“側臥位之後,我們發現,髖關節直接前方入路,經過肌腱、神經的間隙進入,不損傷肌肉。”尚希福說。

這類疾病一臺手術可以少花五六萬,省在了哪兒?

思路一換天地寬。隨著創新手術方法的實施,特殊的手術器械、專用手術床都順利地做了“減法”。

據瞭解,髖關節置換的手術入路此前有多種,如後側或後外側入路、外側入路/直接外側入路、前側入路/前外側入路等。

“鄉鎮衛生所這樣的基層醫療機構不再會因為偏心髖臼銼、特殊手術床望塵莫及了。”尚希福說,“手術床用普通手術床就行,也不需要特殊器械。”

變“定製”為“通用”,手術成本壓縮數萬元

隨著側臥位DAA的推廣,慕名而來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的患者越來越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主任醫師朱晨介紹,有些患者的關節變形非常嚴重,常規的手術技術或者手術假體很難滿足患者需要。

在一例疑難患者的髖關節置換手術過程中,尚希福在綜合過去手術技術優點的基礎上,集中了股骨近段截骨的優點,發明了一種幾乎能用於任何股骨近段畸形仍能進行的髖關節置換的技術。

相關論文投稿到美國《關節成形外科雜誌》雜誌後,被編輯加上一個副標題:A reliable osteotomy method(可靠的截骨術)。

之前6個小時才能完成的手術,現在只需要1個小時,費用可節省五六萬元。

在手術的實踐過程中,尚希福還發明瞭髖臼周圍截骨術專用骨刀、髖臼杯和專用的原始髖臼取出器等器械和材料,使手術化繁為簡。

精算最小創口,越早康復越經濟

讓尚希福對側臥位DAA普及更有信心的是,患者麻醉清醒後就能下地活動,術後3—5天即可出院,不需要輸血,這得益於手術創口僅有8釐米。

尚希福回憶:“有個患者自己開車來醫院手術的,手術後3天又自己開車回家了。”“身體條件好的患者手術結束後就能下床走動了。”

尚希福對他的患者都有印象,也為每位患者的儘早康復而高興,他惦記的是,每個人早一天康復就能早一天迴歸工作、生活。

正因為如此,尚希福在手術過程中,用“工匠精神”,對患者只造成最小的手術創口、術中出血少、不需要放置切口引流管,這對於患者來說意味著術後康復較快,疼痛輕,還能解決肌肉力量恢復和患肢長度恢復等問題。

他和團隊對每一臺手術都做充足的準備。他要求科室所有的醫生每天提前半小時到醫院,集體討論第二天需要手術的病例,創口的長度即便是1毫米也被計算在內,失血的毫升數也有所考量。一些細緻的工作和標準的流程只為了給患者最小的創傷。

吸納創新,當醫生要有一顆“海綿心”

一項由權威機構進行的研究顯示,從1990年到2017年,我國骨關節炎患病率、患病人數、傷殘人數等有明顯增加。截至2017年,我國骨關節炎患病人數已達到6120萬。

現有的臨床保守治療仍以延緩病情進展為主,尚不能根治。一旦骨關節疾病進入終末期,人工關節置換便成為患者最後選擇。

如今,這些攔住基層鄉鎮衛生院門檻的“硬條件”“高門檻”不再成為阻力了,尚希福希望關節置換術能夠普及。他說,

以前數小時才能完成的手術,現在一個全髖置換手術只需要半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全膝置換手術40分鐘,然後就能很快康復。

為此,他通過多次深入基層的培訓分享到基層,也經常有來自全球的醫療團隊來到他的科室進行技術交流與培訓。

這類疾病一臺手術可以少花五六萬,省在了哪兒?

“一個團隊的力量始終是有限的,即便每天幾十臺手術,對於很多患者也是鞭長莫及的。”尚希福說,基層是醫療力量必須加強的地方,除了免費讓他們來學習之外,好在現在有很多新技術。

“例如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手術規範,遠程訓練和糾偏。”尚希福認為,新技術為“師傅帶徒弟”的外科醫生培養模式帶來變化,為了患者好,新方法就值得接納。

3D打印技術的興起也為手術成本的進一步降低帶來可能。尚希福在埋頭手術的同時也不斷吸納新產業可能帶來的變革式創新。

面對創新,尚希福明白,醫生要保持“海綿”的心態和狀態,才能不斷為消除患者痛苦想辦法。“醫生要把病看好,更應該經濟效率地把病看好。”尚希福說得樸實:面對患者,醫生不僅要做健康“守門人”,也得儘量的把好他們的錢袋子。


編輯:張爽

審核:管晶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