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在孩子面前崩潰大哭,竟成全網批判對象,你不必強裝“超人”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熱播劇《白色月光》我直到前幾天有時間才開始追,其中有個片段讓我印象很深刻,彈幕中全是對這位媽媽的譴責,我覺得這件事有必要深入思考。

劇中宋佳飾演的張一,親眼目睹丈夫出軌,情緒瀕臨崩潰,但為了不傷害孩子,在開車回家的路上一直強忍,還嘗試著安慰女兒。

媽媽在孩子面前崩潰大哭,竟成全網批判對象,你不必強裝“超人”

可看著孩子一直哭泣,她最終還是沒忍住,情緒情緒而出,在駕駛座上崩潰大哭起來。女兒就坐在後面的座位,表情恐懼,她發現後立馬又轉過頭安撫。

女兒緊緊抓住衣領,一臉緊張,她看不見媽媽發生了什麼,只能聽見哭聲,樣子確實十分可憐。

媽媽在孩子面前崩潰大哭,竟成全網批判對象,你不必強裝“超人”

明明雙方都是受害者,這位媽媽更是親眼目的丈夫出軌,可就因為在孩子面前崩潰大哭,竟成為了全網批判的對象,實在讓人唏噓。

很多網友認為,媽媽的情緒再怎麼難過,也不應該在孩子面前哭得這麼歇斯底里,那麼小的孩子什麼都不懂,就要遭受這樣的情況,心理肯定會留下陰影。

甚至還有人認為,家長在孩子面前就應該時刻保持光鮮、正能量,劇中張一的做法實在不妥。

但我想為她辯解,身為凡人,誰沒有負面情緒呢?就算不哭出來,也會表現在眼神和表情中,難道這樣孩子就看不出來了嗎?這就相當於冷暴力,更傷人。

何況,沒有親身遭遇這樣的變故,誰也沒資格說誰矯情。

媽媽們,在孩子面前你不必強裝“超人”

在這個話題上,演員馬伊琍曾在採訪中提到,離婚後的那一年她過得很不好,但一直在孩子面前佯裝堅強。

直到有一次因為把護照落在家裡而自責,忍不住哭出了聲,兩個孩子發現後並沒有嚇到,而是仔細確認四周環境是否安全,以防媽媽的行為被傳到網絡。

等馬伊琍心情平復了一些後,兩個孩子給了她一個大大的擁抱,跟她說:媽媽,你別裝了,我們知道你過得很不好。

媽媽在孩子面前崩潰大哭,竟成全網批判對象,你不必強裝“超人”

是啊,在孩子面前哭一哭沒什麼不好,沒必要一直戴著偽裝的面具育兒。但如果孩子真的被嚇到,也應該及時做心理疏導,進行正面溝通,以免留下心理陰影。

父母有情緒,可以試著先壓制,但實在壓制不住,也別給自己太大壓力,孩子不會覺得你軟弱。

為什麼有孩子後情緒更容易崩潰?

1、原生家庭的影響無處不在

有了孩子,就意味著真正要擔起一份責任,很多大人在內心深處會潛意識喚醒自己童年的樣子。

然而,他們的原生家庭不一定全是幸福的,有時在教育時,會無意識做出自己父母的反應。

其次,孩子調皮是真,面對他一次次觸碰底線的行為,總會有受不了的時候,負面情緒只是正常的反應,它是人的正常感知。

2、下意識的崩潰,會讓孩子瞬間聽話

不僅是在孩子面前哭泣,就連家長下意識的吼叫都會讓孩子心裡一驚,有時會給父母一種“很好用”的錯覺。

知乎上看到一位媽媽的懺悔,說有一次她實在是太生氣,大聲吼叫了孩子一頓,還脫口而出一個“滾”字,別說孩子,她自己也嚇了一跳,孩子愣神幾秒居然真的奪門而去。

那一刻,她真的覺得自己很恐怖,接下來的幾天孩子看見她都有點害怕。

媽媽在孩子面前崩潰大哭,竟成全網批判對象,你不必強裝“超人”

這種立竿見影的吼叫教育是一種傷害,但更是一種下意識的反應,實在無計可施了便會施展。

3、對孩子和自己的期望過大

家長有時會高估自己和孩子的能力,比如以為結婚後就會有穩定的婚姻,但實際上是一場喪偶式育兒。於是,她們失去了自我,以孩子為中心,以老公為半徑,在家裡畫圓圈。

要求孩子要優秀,老公要能賺錢,可是這只是理想型。

這種現實和理想落差太大的情況,會讓媽媽們更加執拗,因此達不成期望便情緒崩潰。

有孩子後如何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

其實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真實的情緒不是不可以,只是要把握好程度,真的控制不住可以釋放,但事後一定要對孩子進行情緒疏導,避免造成看不見的影響。

如何適當釋放自己的情緒,是一門學問,需要終身學習。

1、學會管理情緒,並非控制

孩子比家長更早感受到壓抑的情緒氛圍,並開始顯得不安。

溫哥華華盛頓州立大學進行了一項實驗,把家長分為“壓抑組”和“對照組”,壓抑組的家長需要壓制自己的情緒,不管遇見什麼問題都不說出來,另一組則被告知自然地和孩子相處。

結果壓抑組最先聽到孩子的哭聲

,原因是當媽媽壓抑情緒時,神情,動作,語言都會發生變化,孩子很敏銳,會在一次次互動中感知情緒變化,然後開始緊張。

媽媽在孩子面前崩潰大哭,竟成全網批判對象,你不必強裝“超人”

可見,當孩子真的觸碰到底線時,要嘗試說出來準確真實的情緒。

比如“你這樣做不是很好,會影響別人”,或者“媽媽現在有點生氣,我要冷靜,你要陪著我嗎?”

這樣孩子心理上也會有所準備,更好地瞭解發生了什麼,自己做出相應的調整。

2、積極暫停

家長要學會在控制不住情緒的時候,及時告知孩子自己需要冷靜獨處,一會兒就好了。這種積極的暫停,會讓情緒有所緩衝,但前提是父母能做到察覺自己的情緒。

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僅能避免爭吵和傷害,也能教會孩子理解自己、愛別人,管理情緒。

3、客觀地告訴孩子發生了什麼

家長要正視自己的情緒,如果真的在孩子面前失控,他又很好奇,可以告知孩子大概發生了什麼。與此同時還要告訴他:剛才我很生氣,但現在好多了,需要一個溫暖的抱抱、

這種有始有終的情緒釋放,會讓孩子有更完整的體驗。

媽媽在孩子面前崩潰大哭,竟成全網批判對象,你不必強裝“超人”

4、觀察孩子的反應

如果嚇到了孩子,請好好陪伴,但不用刻意討好。比如安排一次出遊或者小型的家庭聚會,跟孩子好好聊一聊,重新為他注入安全感。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有位家長的分享,有次生氣時對孩子做出了嫌棄的表情,後來發現孩子在不符合心意時也會出現這個表情。

是的,孩子面對問題下意識的反應,就是家長處理問題時留下的影子,因此要更謹慎些才對。

媽媽也是人,孩子終有一日會長大,情緒確實是個很重要的信息傳遞工具,情緒感知力更是一種力量,唯有我們學會面對、接納和管理,孩子才能從中收穫成長。

有時示弱也是一種智慧,表達更需要勇氣。

二胎奶爸一枚,擅長兒童心理和教育領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兒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