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線950家“直播帶貨”問題商戶!公益訴訟催生“自律公約”

來源:最高人民檢察院

下線950家“直播帶貨”問題商戶!公益訴訟催生“自律公約”

“收到檢察建議後,我們針對網絡直播和短視頻營銷,也就是‘直播帶貨’中存在的問題加強了監管,並在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的指導下,督促在京平臺聯合制定並簽署《網絡直播和短視頻營銷平臺自律公約》。”9月29日,北京市海淀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網監科科長劉芃芃接受採訪時介紹,該自律公約將於10月1日正式發佈實施,“抖音、快手、京東等知名互聯網企業作為首批倡議企業均加入該自律公約。”

疫情防控期間,“直播帶貨”在助推經濟復甦、助農惠農、便捷生活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因其行業規則尚未成型,食品過期變質、虛假宣傳、售後無法保證等問題頻頻見諸報端,已經成為食藥安全重點隱患、侵害消費者權益的重點領域。

北京鐵路運輸檢察院集中辦理北京市範圍內的互聯網公益訴訟檢察案件。今年3月以來,該院第五檢察部檢察官劉禎元和檢察官助理就開始關注、發現、收集“直播帶貨”中的問題線索。

經過充分研判,該案辦案組決定將發現的問題分為兩類,採取不同方式督促、助力行政機關履職。“一類是像某些主播在直播中銷售沒有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三無食品,或者信口開河,對一些糖果製品宣傳可以長高、減肥、治便秘,甚至一些主播賣食品時在銷售頁面連生產日期、保質期這些基本信息都沒有介紹,消費者買到的時候發現已經過期了,這些行為都是法律法規明確禁止的。”劉禎元介紹,對於這類行為,我們通過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履職,監督對相關違法行為進行查處。

“另一類是對某些沒有開設網店,只是通過加微信號、QQ號等與消費者進行交易的,如果出了食品安全問題,消費者無法維權,甚至連賣家都找不到。”劉禎元認為,這類問題雖無明確法律規定,但確實是侵害消費者權益中比較突出的問題,具有規制的必要性,應當助力行政機關以引導行業自治的方式加以規範。

6月5日,北京鐵路運輸檢察院向北京市海淀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制發行政公益訴訟檢察建議,要求其對轄區內直播、短視頻平臺內“直播帶貨”“網紅代言”等存在的違法違規行為進行查處。在制發檢察建議前,檢察機關與行政機關就相關問題、法律適用、整治措施等進行了充分溝通。

7月28日,海淀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對檢察建議進行回覆。經過為期兩個月的整改,行政機關對檢察建議中提到的31家線上商戶的涉嫌違法行為逐一核查處置,開展網絡食品安全專項整治活動,核查企業1319戶次,下線問題商戶950戶,並且推動了上述自律公約的簽署。其間,檢察機關積極參與自律公約研討會並就直播中的廣告認定、個人信息報送等爭議問題發表意見。

“檢察機關和行政機關對直播平臺的態度是一致的,那就是依法監管,促進直播行業規範健康發展。在新業態行業迅速發展的情況下,構建新業態行業自律機制,引導主體自治,是解決行業亂象的關鍵所在。”北京鐵路運輸檢察院檢察長宋紅偉說。

據瞭解,目前海淀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已爭取區委區政府支持,將構建“直播帶貨”行業自律機制作為重點工作任務予以立項,嘗試擬定關於直播和短視頻購物行業相關行為的指導意見(試行),對相關行業治理作出規範。(檢察日報 簡潔 劉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