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手Dufry只為免稅零售?阿里在下一盤大棋

2020年10月5日,蟬聯數年全球最大免稅店的DufryAG公告稱,已經同意與阿里巴巴合組中國合資公司,阿里巴巴和Dufry分別持有51%和49%股份;同時阿里巴巴將戰略入股Dufry,計劃持有Dufry不超過9.99%的股份。


雙方稱此次合作的主要目的在於共同探索和投資中國旅遊零售業的機會,並加快Dufry的數字化轉型。


這次企業間合作的意義卻不侷限於兩家公司互利雙贏。合作達成的背後,體現了阿里加速佈局國際市場的野心、中國政府探尋免稅行業市場化競爭的努力以及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地位的轉變。


阿里的目標:國際零售市場


前手加碼眾信旅遊,後手聯姻DufryAG,阿里在大旅遊行業的佈局速度越來越快。傳統旅遊行業受益於阿里的平臺和技術,阿里依靠同盟者擴大飛豬的版圖。


然而,張勇曾多次表示,飛豬沒有興趣去重複做一個OTA,而是希望做好平臺和賦能者,幫助旅行行業走向數字化和互聯網化。作為一個商業化集團,阿里與其他企業的合作必定不會停留在“傳道授業解惑”、技術共享的層面。

由於疫情影響導致的境外消費轉內需,免稅牌照在今年受到極大關注。


改名為“中國中免”的前中國國旅股價近半年飆升約196%,王府井6月初拿到免稅牌照後股價也翻了兩番。因此,阿里與Dufry的聯手被視為阿里涉足免稅零售行業的舉動。


聯手Dufry只為免稅零售?阿里在下一盤大棋

但是,阿里集團在2018年已經與目前中國免稅行業霸主中免集團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加碼的眾信旅遊今年也與中免簽訂了合作協議。阿里在免稅零售行業佈局已久,真的是因為不滿足於合作分潤,一定要自己成立企業、瓜分市場嗎?如果阿里觸動了現有免稅牌照集團的利益,致使現在的合作伙伴與其分道揚鑣,甚至轉而與阿里的競爭者建立更密切的商業合作,阿里豈非得不償失?

阿里真正看重的,可能是Dufry掌握的供應鏈和大數據資源。

Dufry佔國際機場旅遊零售近20%的市場份額,潛在客戶數目約25億。目前按地理區域劃分,第一大市場是歐洲和非洲市場,佔44%份額;北美市場第二,佔22%份額;亞洲和中東市場僅列第四,約佔14%。這意味著與Dufry合作後,阿里有可能掌握超過20億非中國居民的行程和購物數據。

有了足夠的樣本數據,依靠其技術能力和豐富的經驗,阿里就有可能在海外再造一個“淘寶”。同時,螞蟻集團也可以利用國際市場的消費偏好,設計出更符合每個地區消費習慣的產品。

另外,Dufry的馳名國際品牌供應商達到1000家。倘若阿里大力進軍國際零售,Dufry現有的供應鏈將為阿里節省巨大的時間成本和經濟開銷。Dufry在國際市場的知名度也將為阿里鋪平推廣的道路。

阿里加速國際市場佈局,是疫情創造的機會,也是其從國內電商、本地生活競爭中抽身的嘗試。


淘寶的用戶數量和發展已近天花板,還要對抗拼多多和抖音、快手等直播平臺的衝擊;阿里與美團的本地生活拉鋸戰也很難短時間分勝負。與國內的激烈競爭相反,國外的電商零售仍在起步階段。如果阿里能拿下國際市場,能極大緩解其面臨的競爭壓力,賦予其更大的發展空間。


政府:激活內需


加上今年新拿到牌照的王府井,中國目前也只有8家企業拿到免稅牌照。由於中免集團全資收購了日上集團並在2020年成為海免集團的控股股東,中免實際上在整個中國免稅市場的市佔率約為93%,處於絕對壟斷地位。“一天賣出一個億”的4家海南免稅店也均為中免集團所有。


國內的免稅零售市場的確還是一片藍海。國泰君安證券的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末,依然有70%左右中國人購買奢侈品的行為發生在境外。


聯手Dufry只為免稅零售?阿里在下一盤大棋


在外購轉內需的趨勢下,中國免稅市場發展的空間巨大,但中免集團一家獨大的局面已經形成,其他幾家持牌企業在資金體量、牌照種類和社會資源上很難與之抗衡,頭部效應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

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副教授麥磊明認為,香港零售業繁榮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市場競爭,遊客選項多了,在價格、品牌方面都有得比較,店鋪、商場就願意讓利給消費者。中國目前的免稅零售格局顯然不利於企業在競爭中發展。

今年6月王府井拿到免稅牌照的重要意義在於,非公有制資本首次入局免稅業務;而阿里和Dufry的合資企業如果拿到免稅牌照,則意味著民營資本、合資企業都有進入免稅零售市場的可能。

從歷史發展看,阿里無論入局哪個行業,都會加速行業格局的變動、推動行業飛速發展。引入民營經濟後,免稅市場有極大可能會被盤活,並在數字化轉型方面有飛躍式發展。

阿里能順利入局免稅零售的另一重意義在於,順應了9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強新時代民營經濟統戰工作的意見》,在鼓勵參與國家重大戰略、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等方面為民營企業打一劑強心針,有利於消除民營企業主對未來發展的顧慮。


全球化:中國將成為主動力


2018年美國掀起貿易戰,被視作“逆全球化”的開端。今年歐美各國疫情防控不利,城市和國境的封鎖遲遲不能解除,使全球各國經濟和貿易受到更為沉重的打擊。對比之下,中國因防疫得當且高效,經濟和社會都相對正常運行,十一黃金週的熱鬧景象著實讓外媒直呼羨慕。


2020年二季度,2019年全球旅遊零售商排名前五的Dufry、樂天、新羅、中免、拉加代爾,除中免外其餘四家銷售額分別同比下滑62%、98%、87%、96%。同期,中免實現營業收入116.73億元,同比增長9.59%;7-8月海南離島免稅銷售額達55.8億元,增長222%。目前中免已取代Dufry,成為全球旅遊零售商排名第一的企業。

中免業績一枝獨秀,固然有疫情下境外消費轉境內的影響,但也表明我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拉動內需的戰略部署的成效初顯。

專家和企業家普遍認為,全球化過程不可逆。不過,上一次全球化是美國為了轉移製造發起的,而這次的“新全球化”的推進則將源於中國滿足內需的需求。當內需被徹底拉動,國內生產供不應求時,我們就要轉而尋求外部合作。

上一輪全球化中,中國受益於製造業的轉移,成為“世界代工廠”,經濟第一次騰飛。這一輪全球化開始後,中國則有可能作為數據和技術的輸出方,通過對外國企業提供技術幫助和解決方案,實現合作共贏。Dufry與阿里達成合作,尋求加速數字化轉型,就是我國企業開始對外輸出的例證。

角色和目的的不同意味著中國在新一輪全球化進程中的地位不同。中國將從順應者變為推動者,成為全球化的主動力,並通過輸出附加值更高的產品和技術,獲得更高的收益。

國慶前夕,馬雲在海口舉辦的2020中國綠公司年會上說到:“新一輪的全球化,中國將會從‘賣賣賣’,變成‘買買買’”。阿里作為先遣部隊,已經開始了其買買買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