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水裡的三口之家,蠍子遇上魚兒

星座配對告訴我:天蠍座和雙魚座是絕配。同是敏感的水象星座,愛情五顆星,友情五顆星,親情五顆星。這句話,是我沉迷星座的開始,因為這句話是對我生活關係的完美總結。


我最好的朋友,摯愛的父親,都是雙魚座。

三口之家——雙魚座老父親

活在水裡的三口之家,蠍子遇上魚兒

這是一個三口之家,多愁善感卻體貼的雙魚座父親,“聞之變色”的天蠍座姐弟。

星座介紹和人們的固有印象總是在說:“雙魚座是多愁善感的,愛哭的,敏感的,善於傾聽的,極好的瓊瑤劇編劇,善於腦補各種情節併為之做出誇張反應。”會這樣說的人,你們可能是沒有遇到一位雙魚座的單親父親。

小時候的一場意外,讓家裡失去了母親。雙魚座父親自此又當爸又當媽,就這樣,12年過去了。雙魚座的爸爸,從來都是體貼細心的,腦子裡的想法很多,也很擅長“設計情節”。

16歲的我,出國上學,帶著三個行李箱和爸爸深切的掛念。星座科普總說:“天蠍座的第六感超準”,他們都落下了我的雙魚座爸爸。四年來,幾乎每次,我在澳洲所受的挫折和不便,爸爸都會“知道”。然後告訴我:“什麼都別怕,千萬別讓自己太累,都有爸爸呢。”

我的雙魚座爸爸好像從來都不優柔寡斷,從不柔弱,從不瑟縮。去年,肆虐的澳洲山火;今年,突如其來的全球疫情。他都替我做了決定:“我們不念了”,“現在就回家,爸爸養你一輩子”。

而有的時候,他也變的脆弱和依賴。大一的寒假,因為課程安排衝突,我留在悉尼上了寒校。一向狠心要鍛鍊兒女的爸爸突然變得可雙魚座了,最後一節寒校的課上完,交完論文。還有一週,大一下學期就開始了。爸爸委委屈屈的打來視頻:“寶貝,爸爸可想你了。今年的小龍蝦可好吃了,你買張機票回來吧。”就這樣,為了回去安慰淚眼朦朧的老父親以及狂吃小龍蝦,躲避澳洲寒風的心,我買了機票,飛行十一個小時,回國吃了整整五天的小龍蝦。

回來的那一天,剝了五天小龍蝦的爸爸開始唸叨我:“就五天,你還跑回來,飛機票這麼貴,還要送你,折騰死了。”

我:“........”

我爸:“當初讓你就在國內上學多好,想你了就去看你,你想回來了就回來。也不知道你在那麼遠的地方.......”

我的老父親,也會突然雙魚座臉譜化。

三口之家——天蠍座姐弟

活在水裡的三口之家,蠍子遇上魚兒

“你是什麼星座呀。”

“我天蠍座的。”

“哇......”

“你弟弟好暖好貼心呀,他什麼星座的。”

“他天蠍座的。”

“......哇........”

天蠍座在大眾眼裡已經是“記仇”,“小心思”,“心機深重”的代表了。他們的“哇”中帶著些驚訝和膽戰心驚。為什麼會驚訝呢?自然是因為他們在生活中認識的我們並不是那麼“天蠍”。其實,在天蠍的生活裡有兩種人:“我在乎的人”和“您哪位?”

對於我們蠍子在乎的人來說,很多底線都可以適當降低,我們會一如既往的對你好。前提是,我是你的唯一,我是你生活裡的之最。我要是你最好的朋友,唯一的愛人,我要是你生活中不可取代的存在。

而我的弟弟和我,對於我兩來說,我們是彼此的唯一和最愛。對於那些“您哪位”的陌生群體,我們禮貌對待,事事周全。因為我們想讓自己成為自己心中的形象,也就是,天蠍座們都想要的“很厲害”的形象。人們眼中的:TA成績不錯,長得好看,性格也好,真是太厲害了。天蠍座有著自己小小的驕傲和虛榮。

而在家裡,對於彼此。放肆和欠揍就是我們兩的常態。我們是一對相差七歲的姐弟,只是,弟弟已經習慣了照顧我。也許是因為同一星座的關係,很多事情不用我說,弟弟也能知道。比如,穿馬丁靴很帥,但是穿脫太麻煩了。所以我每每套上馬丁靴準備出門時,他都會自然而然的蹲下來,給我係上漂亮又不容易解開的蝴蝶結。我疲憊到家剛關上家門的時候,弟弟就會推開自己的房門,給坐在沙發上的我解鞋帶,然後自然而然的從我的包裡拿出他愛喝的奶茶。用餐巾紙擦掉包裝上的水珠,把不那麼冰的一杯遞給我。這是我們的習慣。

天蠍座對著所有事物都抱有好奇,我們喜歡所有獲取知識的途徑。一起逛b站,一起看雜書。他會在晚上十一點溜進我房間,帶著薯片和可樂開始撒嬌討好,讓我幫他開會員,讓我幫他找一本小說,告訴我他在學校的點點滴滴。然後,我們就會被爸爸發現數落,集體撒嬌開始。


這樣看,我們一點也不像天蠍座。不記仇,不小心思,不理性。但這是因為,我們是彼此在乎的人。對於在乎的人,我們的原則是模糊的。我們對彼此的愛是純粹而永恆的。

活在水裡的三口之家,蠍子遇上魚兒


我是一個沉迷星座等各種卜算的人,我願意相信我如今美好的生活是冥冥之中的安排。我期待著,只要我繼續善良,持續友善,神明就會延續我的幸運。我愛的人永遠健康,世界永遠美好。其實我也知道不可能。每個人都是複雜的個體,每個結果都是無數複雜成因揉亂而成。若是真的有神明,看看這個世界在遭受的苦難,我只會更害怕。

所謂條條框框,刻板印象等,都不會是一個人真實的面貌。每個人都是鮮活的,複雜而可探尋的。願每個人都能從一個人的言行中瞭解他,用眼睛和心靈,而不是耳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