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成員不完整的“全家福” 一段永難忘卻的家國記憶

一張“全家福”背後的家國記憶

9月27日,第七批117位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到了祖國的懷抱,載著英雄遺骸的車隊穿過瀋陽市區,向位於城北的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駛去,在得知英雄要回家的消息後,很多市民自發來到街頭,迎接烈士回家。

在等待的人群中,記者發現了一位特殊的老人,他用一張收藏了多年的老照片,為我們揭開了一段塵封多年的動人往事。

圖片

9月27日,搭載著第七批117位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的車隊沿瀋陽青年大街一路北行,向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駛去。雖然並不知道車隊抵達的確切時間,不過陵園的門前已經早早地守候了很多自發趕來的市民,在迎接的隊伍裡,有一位老人,他叫鄭繼烈,今年71歲,他是志願軍烈士鄭文閣的小兒子。

圖片

志願軍烈士鄭文閣之子 鄭繼烈:有烈士、有英雄回家,我們感到非常高興,也非常激動,說心裡話,太不容易了。

在迎接烈士回家的現場,鄭繼烈老人帶來了一張特殊的照片,這是一張家庭成員並不完整的“全家福”,這本來應該是一家人送給父親的一份特別的禮物,然而如今,卻成了一個永遠的遺憾。

圖片

鄭繼烈的父親鄭文閣,本來是瀋陽北站的值班站長,朝鮮戰爭爆發之後,為了支援前線,1952年9月6日,鄭文閣奔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場。當時鄭文閣的妻子因病正在住院,四個兒女最大的9歲,最小的鄭繼烈只有3歲。

志願軍烈士鄭文閣之子 鄭繼烈:當時別的鄰居就把我母親從醫院接回來了,那意思阻止我父親走,我母親當時就說了,老鄭是黨員,是領導,他不帶頭誰帶頭?先有國後有家,我不拖老鄭的後腿。二話沒說,完了就回醫院住院去了。

圖片

雖然自己體弱多病,雖然家裡孩子多,年齡小,不過鄭繼烈的母親還是選擇支持丈夫赴朝參戰,為了讓丈夫能夠安心,鄭繼烈的母親特意把自己的父親從河北老家叫到了身邊,請老人幫忙照顧四個年幼的孩子。

志願軍烈士鄭文閣之子 鄭繼烈:她(我母親)說你別管,老鄭你別管,我把我爸叫來,就是我外祖父,然後就寫信,沒兩天我姥爺就來(瀋陽)了。

在鄭文閣寫給妻子的家書中,我們能夠了解鄭文閣到達朝鮮後的一些情況。

圖片

志願軍烈士鄭文閣之子 鄭繼烈:(剛開始)在浮來山車站,可能前灘(車站)比浮來山車站要大,任務要重,1953年1月份調到前灘車站(擔任)軍事代表。

1953年7月,鄭繼烈的叔叔收到了鄭文閣發自朝鮮的一封來信。

圖片

志願軍烈士鄭文閣之子 鄭繼烈:1953年我六叔入團了,給我父親寫信,我父親(回)這封信是鼓勵他,說你是新中國的好青年,一定要努力。(信)在最後時寫到,有時間你(我六叔)到北陵去,讓孩子們每個人都照一張相,還有你嫂子,我想他們。

收到這封信後,正在住院接受治療的鄭繼烈的母親,特意跟醫院請了假,帶著一家老小來到照相館,拍攝了這樣一張全家福。

圖片

志願軍烈士鄭文閣之子 鄭繼烈:這是我姥爺,這是我母親,這是我哥哥,這是我大姐,這是我二姐,這個是我。

遲來的“全家福”永難忘卻的思念

拍攝完這張家人並不整齊的“全家福”之後,他們趕緊按照鄭繼烈的父親留下的地址,把照片郵寄了回去。

不過很遺憾,鄭文閣卻沒能有機會,看到這張照片。

圖片

照片郵寄走之後,全家人掐算著日子,等待著鄭文閣的回信,不過他們等來的,卻是鄭文閣英勇犧牲的消息。

志願軍烈士鄭文閣之子 鄭繼烈:1953年7月26日晚上6點,敵機猖狂地轟炸,我父親為了(搶運)軍列,被敵機(投下的炸彈炸到)英勇犧牲。

鄭文閣犧牲的時候只有36歲。鄭文閣寫給家裡的這封信,落款的時間是7月18日,鄭家人記得,他們收到這封信的時候,已經是7月20多號了,拍好了照片,再郵寄到朝鮮,最少也需要十多天的時間,這樣算來,父親根本不可能在生前看到這張“全家福”。也就是說,在父親還沒有收到這張“全家福”時,就已經犧牲了。

志願軍烈士鄭文閣之子 鄭繼烈:沒看到,絕對沒看到(這張照片),因為他的時間不允許。

在父親去世多年之後,鄭家人輾轉拿回了這張特別的“全家福”,鄭繼烈一直小心珍藏著。父親奔赴朝鮮的時候,鄭繼烈只有3歲,他根本記不得父親的樣子,在父親的遺物中,這張樣貌模糊的照片,支撐了兒時鄭繼烈對於父親樣子的全部想象。

圖片

志願軍烈士鄭文閣之子 鄭繼烈:這張照片是我父親赴朝之後,冬季的時候穿的志願軍的軍裝照的。這是清理遺物的時候發現的,說心裡話,沒看到這張照片的時候,我不知道我父親長什麼模樣,腦袋根本沒有任何印象。

圖片

志願軍烈士鄭文閣之子 鄭繼烈:在我的印象中我就只知道,我們家過去搭的大炕,我往炕裡滾,父親在炕邊上這麼拍手,這個場面我總記得,雖然我小,但是我記得這個場面,別的我就沒什麼(印象)了。

父親犧牲之後,母親的身體每況愈下,一家人的生活也失去了主心骨。

志願軍烈士鄭文閣之子 鄭繼烈:我是在我姐姐背上長大的,我姐姐淨揹我,童年挺難的。有時候外邊樓底下喊賣什麼賣什麼,我就摟著我媽,我說媽啊,誰讓我沒爸呢,我不買。就這一句話,我這個印象相當深了。

在生活的歷練中,鄭家四姐弟相依為命慢慢長大。2018年在大姐去世之後,親人在整理大姐的遺物時,發現了一封大姐寫給爸爸的信。

志願軍烈士鄭文閣之子 鄭繼烈:我姐夫收拾我姐的遺物,發現了不知道我姐姐什麼時候寫的一張紙,她就說了,說傻爸爸,你為啥就能狠心拋下我們呢?

圖片

“任性的傻爸,抗美援朝時您為什麼要狠心拋下一直生病的妻子和4個幼小的兒女,一定要參加志願軍到朝鮮,每天媽媽給我們買好多玉米花,讓我哄弟弟妹妹玩,當時我只有8歲左右……”

志願軍烈士鄭文閣之子 鄭繼烈:說句心裡話,我們從小真的挺苦的,沒有享受到太多的父愛,很不容易,(但是)在我的心目中,父親永遠是個英雄。沒有這些革命先烈,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英雄,接你回家!

缺失了父親的童年,讓四姐弟更加懂得體諒,懂得珍惜。雖然嘴上也有過埋怨,不過隨著他們慢慢長大,他們越來越明白,父親是懷著對祖國、對人民的這份大愛,離家遠征的。

然而在他們的心中卻始終有一個遺憾,就是那張“全家福”,父親沒來得及看到。

圖片

鄭家人知道,父親犧牲之後,就被安葬在了朝鮮新安州志願軍烈士陵園,這個陵園是專門為紀念在鐵路運輸戰線上光榮犧牲的志願軍烈士而修建的。

圖片

志願軍烈士鄭文閣之子 鄭繼烈:我母親去世之前跟我說,(說)你一定要去朝鮮看看你爸爸,你一定要去,這是媽對你的要求。

2019年8月,幾經輾轉,鄭繼烈終於有機會帶著這張永遠不可能團圓的全家福,趕往朝鮮,為父親掃墓。在烈士英名牆上,鄭繼烈和家人們找到了鄭文閣的名字。

圖片

志願軍烈士鄭文閣之子 鄭繼烈:當時我們就把花(獻到)英名牆上,心裡又高興又難受。高興的是我看到我爸了,難過的是,這麼多年過去了,70年了。

看到父親的名字,就好像看到父親站在眼前一樣。

志願軍烈士鄭文閣之子 鄭繼烈:我就把這張照片,因為我是帶著這張照片,就想讓我父親看一看,所以說怎麼辦?我就把這張照片摁在了英名牆上,我父親的名字上,我說爸,我來看你來了,我們家來看你來了。那時真是,當時心裡說不出的那種滋味,也是半天才緩過來,我就一直摁著(照片),我說爸,你看吧,我說我媽也來了,都來了。

圖片

一晃60多年過去了,當年照片上的4歲幼童也已經白髮蒼蒼,這一天,他們等待了太久,終於在父親曾經戰鬥過的地方,一家人可以隔空團聚了。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的英名牆上,鄭繼烈父親鄭文閣的名字也赫然在目,鄭繼烈經常會來看看父親,獻上一朵鮮花,或者只是默默地站一會兒,感覺就像和父親聊天一樣。

圖片

在得知第七批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的消息後,鄭繼烈一直很激動,雖然明知道自己的父親並不在回國的隊伍裡,可是他還是早早地就趕去迎接,因為這些回國的烈士是父親的戰友,也是我們的英雄。

圖片

志願軍烈士鄭文閣之子 鄭繼烈:雖然沒有我父親,但是我也要去接,因為這些烈士和我父親一樣,都叫志願軍戰士。

主播點評:祖國不會忘記 人民不會忘記

鄭繼烈父親,鄭文閣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1953年的7月26日,而他犧牲的這一天,距離《朝鮮停戰協定》簽字的日子只剩下了一天。為國犧牲、為民犧牲的英雄烈士,我們將永遠懷念你們。

山河無恙、英雄安息。為國捐軀的英雄,祖國不會忘記你們、人民不會忘記你們,歷史也將永遠鐫刻著你們的名字。

(總檯央視記者 裴奔 王小龍 楊雪 李新峰 張雪峰)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