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絡版權保護的問題

中國網絡版權保護的問題


從法律專業角度上講,“網絡版權”這個詞不是我國《著作權法》規定的子權利之一,而是一種相關行業的通常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十條規定了17種基本權利,“著作權包括下列人身權和財產權:01發表權;02署名權;03修改權;04保護作品完整權;05複製權;06發行權;07出租權;08展覽權;09表演權;10放映權;11廣播權;12信息網絡傳播權;13攝製權;14改編權;15翻譯權;16彙編權;17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而“網絡版權”一般指在法律規定的著作權範圍內,包含文學、音樂、影視、軟件、圖片等作品的作者在互聯網這個新興渠道中傳播時對其作品享有的這十七項權利。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版權也越來越受到資本和專業人士的重視,而這過程中浮現出來的網絡版權保護問題也越來越多,其中視覺中國“黑洞”事件是整個過程中的轉折點,它讓問題浮出了水面,它的發酵帶來網絡版權行業的系列變革,同時也發現了其中的系列問題。


首先,技術是網絡版權保護的關鍵的關鍵,網絡上的作品的權利保護源於技術、發展於技術、但也受制於技術。由於網絡數據採集技術可以產生大量的資訊和網絡作品資料的沉澱,而網絡作品被非法複製與盜用的門檻很低,也會因為再次信息傳播渠道及方式改變而有了巨大的利益空間,這也導致了網絡侵權事情的門檻會變的非常低。既然是因為技術發展產生問題了,那如何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實施網絡版權保護功能,用技術來設定網絡作品的使用與傳播的權限,必將能成為網絡數字領域中維護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的有效手段。當然這其中無論是用戶還是作者的版權意識,仍然是減少這樣事件的前置條件。


中國網絡版權保護的問題


那如何通過技術手段實現巨量的網絡內容確權問題呢?這個問題一直都是行業的痛點。之前中國各大互聯網平臺的內容審核依靠人工為主,例如早期的微信平臺,但是伴隨著用戶增加和信息量的大爆發,藉助技術路徑提升審核效率必將大勢所趨。傳統技術方式上,是通過開發信息加密技術、水印加載技術、CA 認證技術等,阻止限制或禁止不正當接觸或複製網絡作品的行為,保護著作權人的權益和網絡文獻信息安全。但數字內容的存在屬性讓在標準系統外的龐大網絡生態中的傳播難以受版權的制約,改善現狀需要新一代信息技術解決方案,比如最近相關領域也一直在嘗試用區塊鏈技術進行網絡版權的保護,那到底區塊鏈能否解決這個痛點呢?在版權產業方面,區塊鏈採用特定算法對需要存證確權的網絡數字化的內容產品進行加密計算,得出存證數據特徵 DNA值;準確的獲取標準時間戳,完成在特定時間對特定數字內容的確權;同時將確權數字內容 DNA 值和時間戳、數字簽名等信息共同形成存證數據的“指紋”,完成區塊鏈的上鍊存證,最後根據用戶需要,生成存在證書供用戶保留,當用戶需要對存證的“指紋”進行驗證時,提供數據指紋進行比對查詢。這是區塊鏈解決網絡版權問題的技術邏輯,看起來是通的,但在技術沒有成熟之前,最大的問題就是時間和確權的成本問題。



中國網絡版權保護的問題


第三個問題是法律依據,也就是在網絡版權保護制度設計層面的問題。網絡環境中IP是 “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意為“知識產權”,網絡版權保護很的程度上的針對對象就是IP。這裡面需要法律和制度解決的問題是:如何確權?如何保護?如何授權?如何確認侵權?這四個問題的邊界在法律層面上還都在完善的過程中,同時這四個問題的參與主體又包含了行政監管部門、執法部門、商業主體、網絡主體單位、用戶主體等相關機構,這些組成機構的責、權、利又是一個制度設計的細分領域,同時也是一個比較長期和複雜的系統解決方案。隨著版權保護制度和政策逐漸精細完善,不斷規範協調,監管部門創新工作手段和管理模式,執法監管的有效性不斷增強;司法實踐層面,司法機關對新型案件的審理為產業實踐提供指引和判定標準,以及推進互聯網法院建設成為司法系統的創新舉措;技術保護層面,國家版權監管平臺、企業的技術措施等將版權保護理念融入技術開發設計中,通過技術架構和技術投入增強打擊侵 權盜版和權利人預防式保護的效果;商業模式層面,平臺方探索版權補償機制、創新分成和付費機制,與原創者共享版權利益。互聯網思維開始廣泛應用於版權環境的治理和保護中,也會逐漸為解決網絡版權保護問題打開新思路和驗證實操方法。


- END -

中國網絡版權保護的問題

編輯:版權區塊鏈聯盟

原文來源:創意城市研究

免責聲明:本文為僅為信息傳播、交流學習之用,不代表任何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公眾號發佈,可與後臺聯繫,本公眾號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