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擠爆”博物館,研學熱背後哪些難題待解?

  

中小學生“擠爆”博物館,研學熱背後哪些難題待解?

  ▲10月1日,學生們在安徽省安慶博物館參觀。

中小學生“擠爆”博物館,研學熱背後哪些難題待解?

  ▲日前,一個孩子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羅布淖爾博物館內參觀。

  到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穿越到侏羅紀,化身探險家”;到河南博物院目睹首次集體亮相的“八大國寶”;到山西襄汾陶寺遺址親自“操作”洛陽鏟,體驗考古發掘……“暑期檔”的火熱才散去不久,博物館研學的“十一檔”又已經“檔位滿滿”,迎接學生們開啟“尋寶”之旅。

  2016年年底,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的《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提出,要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作為歷史文化資源的集納地,各類博物館也憑藉其獨到的資源成為研學旅行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博物館研學讓不少學生在假期和週末不僅增添了出去走走的樂趣,同時也收穫了知識、拓寬了視野。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學校、各類市場主體的“湧入”,博物館研學市場也越來越魚龍混雜,不少研學活動面臨諸如體驗“走馬觀花”、文化深度欠缺、管理規範不到位等問題。如何才能讓博物館研學“研”出深度,讓學生“學”有所得?

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一、機構帶隊“擠爆”博物館,走馬觀花式研學少深度

  “大家請跟好隊,往這邊走。”早上才剛開館不久,某省級博物館的團體預約通道已經被研學同學的隊伍排滿,學生們戴著統一的黃帽排隊進館。據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這種現象在假期和週末很是常見,而機構帶隊則是最常見的組織方式。記者登錄某研學服務機構官網,隨手點開一條“西安博物研學探索營”的研學線路,研學目的地就包含陝西西安的多家博物館。

  然而,“研學熱”給博物館帶來了人氣,也帶來了隱憂。8月初,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曾發佈一則公告,提示近期館內出現大量企業、個人及組織以館內展覽、導覽等資源舉辦有償講解、研學活動的情況,並在各平臺上進行有償銷售,其中“許多活動團體在館期間並未遵守博物館參觀規範和公共場所文明規範,極大影響了展廳秩序和文物安全。”

  對於近兩年來研學機構的隊伍“扎堆”博物館的現狀,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以下簡稱“清華藝博”)公教部副主任張明感觸很深。她告訴記者,每年暑假來清華藝博參觀的中小學生數量龐大,特別是最近一兩年,各類藝術機構組織、承辦的各類研學活動數量非常之多,前來的學生絡繹不絕,以今年暑期為例,平均每天的預約團隊就達到40多個。“我們之前也在嘗試做一些工作,比如配套相應的講解,增加一些展線、路線指引等等,但是後來隨著研學學生數量的急劇上升,博物館公共教育人員的力量畢竟有限,確實也產生了一些矛盾。”

  

中小學生“擠爆”博物館,研學熱背後哪些難題待解?

  ▲清華藝博“絲繡擷英”藏品展

  張明表示,這種無序“扎堆”不僅對博物館的參觀秩序有影響,研學的效果也打了折扣。“其實我看到很多的孩子在博物館裡面的時間非常倉促,匆忙地進來,快速地‘走馬觀花’轉一圈,甚至可能都不知道博物館的主題、自己參觀的重點是什麼,然後就出館,也覺得很可惜。畢竟我認為我們還是比較用心地為大家呈現一些優質的藝術教育資源,如果都這樣進行,無論對於教育資源還是學生的時間來說都是一種浪費。”張明表示。

  據張明透露,為了改善這一現狀,清華藝博曾針對研學機構的管理人員、帶隊老師,以及研學項目策劃組織者等進行了相應的培訓,內容包含博物館重點展覽、重點展品、參觀博物館的文明禮儀、舉止規範等方面。“但客觀來講,幾輪培訓下來,我覺得效果並不算太理想。我意識到我們的出發點和這些機構有所不同,對於機構來說,客觀存在的情況是他們的帶隊老師是流動的,且流動性非常高,此外他們比較追求時間效率,參觀博物館環節會非常倉促。”

  二、有收穫的研學應重在體驗和培養習慣

  那麼,除了“走馬觀花”,獲得一些感性的認識,研學究竟應該讓學生們收穫什麼?記者注意到,在今年5月,陝西省文物局出臺了《關於規範陝西省博物館研學旅行的指導意見》,其中把“博物館研學”界定為“以中小學生為主體對象、以集體旅行生活為載體、以提升學生素質為教學目的,依託博物館文物資源進行體驗式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的一種教育旅遊活動。”從一個側面看出,“體驗”和“學習”在研學環節都很關鍵

  “我認為研學是對課堂教學的一種拓展、補充和深化,以歷史類博物館為例,平時學生們在課本上接觸的歷史知識未免片斷化、碎片化,而博物館的展覽則能給人一種全方位、宏大的歷史畫卷的展現,將平時日常生活中看不到、聽不到的過往呈現出來,對孩子們認識我們的文化很重要。”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教學研究中心原研究員高峽表示。

  “我覺得研學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體驗’,另一個是‘集體’。研學旅行不應是單純的‘課堂搬家’,不是書本里有的東西到實地看一看,它一定是綜合性的學習,也一定有集體的活動。它包含探究的過程,讓學生根據對研學地的瞭解自主確定一個感興趣的主題,發現並提出問題、再嘗試解決的過程;它也需要包含合作的過程,比如學習小組學習、外地居住,這對於孩子們形成群體意識,學會寬容、溝通、理解、謙讓都是有益的。”高峽說。

  親自動手去設計一張展覽海報、親自體驗裁剪中國傳統服飾、手繪紋樣,帶著孩子們用藝術創作方法重新打造清華藝博的經典精美藏品,“重新來創作一件來自清華大學的展品”的研學環節讓不少前來研學的孩子們感悟了文化,也收穫了成就感。而這,是清華藝博嘗試和北京衛視卡酷少兒頻道合作研發和拍攝的、面向8至12歲小學生研學視頻課程的一個環節。

  

中小學生“擠爆”博物館,研學熱背後哪些難題待解?

  ▲清華藝博“雲手作”系列課程截圖

  “此外,對於清華藝博重點展品和展覽的講解環節,我們希望也做一個小小的‘角色翻轉’,可以讓這些中小學生以小小講解員的身份,在掌握了相應的文化知識、瞭解了文物藝術品背後的故事之後再去做文化的輸出,由他們向更多的觀眾去講授。我想對於孩子們來說這既是對文化藝術興趣的培養過程,也是對語言表達能力、溝通技巧、形態禮儀、自我展示的勇氣等的培養過程。”張明表示。

  在張明看來,對孩子們來說研學的意義更在於養成參觀博物館、接受文化薰陶的習慣。“博物館的空間應該是這樣的一個空間,在這裡可以包含非常多的未知可去探討,也有很多教育的過程可以在這個空間當中去嘗試進行。我們希望孩子們來到博物館不僅完成對知識的接收,而且在這樣的一個文化空間、文化載體當中,能夠培養綜合素養,補充知識體系,也希望幫助孩子們建立起來對博物館的基本認知,逐步培養日常參觀博物館的習慣,把博物館參觀當作一個日常吸收文化知識的方式。”

  “夏天的這裡很美,在這裡,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也體會到現在生活的美好,感謝這裡的一切,真覺得不負這個夏天。”一位參與研學的學生這樣留言。

  三、打造優質研學,服務機構、學校、博物館應各取所長

  “為什麼良渚先民最常吃的肉是豬肉呢?”“那時候的小朋友吃飯也用筷子嗎?”近日,浙江東陽市博物館邀請良渚博物院的社教老師,為東陽市實驗小學的學生帶來了一堂趣味橫生的文化體驗課程。同學們在老師的啟發下積極思考,踴躍發言,現場氣氛十分熱烈。據悉,推動“館校合作”以來,東陽博物館已經連續四年“送文化進校園”,運用博物館的館藏資源讓中小學生獲得難得的文化體驗。

  

中小學生“擠爆”博物館,研學熱背後哪些難題待解?

  ▲浙江東陽博物館送文化進校園活動實拍

  記者注意到,“館校共建”研學項目或課程在國內已有不少先例,不少地方政府也先後發文鼓勵更多博物館、學校“聯手”共同打造研學等合作項目。7月,北京市文物局發佈了《關於北京地區博物館開展社教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博物館要加強與教育系統聯動,建立館校合作長效機制,還應做好開展研學旅行課程的基礎工作,包括配備相應的教育活動場地、專業人員、教學設施設備;提前對接研學服務對象,共同制定研學活動內容並提供相應安全保障;建立健全研學評價機制,確保課程質量等。

  高峽認為,對於研學機構、學校、博物館來說,在研學的組織和開展方面其實各有所長而又各有侷限,打造優質研學項目,三方都應發揮特色和優勢,各取所長。“從長遠看,研學機構不能只是抱著短期營利的目的,而要真正以為孩子們服務的理念,主動深入博物館學習;學校老師在研學過程中也不能只是跟隊照看孩子、維持秩序的角色,要深度參與到行前組織和行後總結的環節;對於博物館來說,展陳設定的面向對象更多是一般公眾,面對青少年可能還存在‘準備不足’的問題,要更多提供體驗性教育的機會,通過各種互動體驗形式來加深孩子們的體驗和感受,也需要同社會機構、學校深度對接。所以,三者都需要相互借鑑、學習、提高,而不能只以自身為本位。”高峽提出。

  記者注意到,除了“館校合作”外,已經有部分博物館進一步“打開大門”,嘗試“館培合作”的新模式。8月21日,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與教育諮詢服務機構“君學”舉行了研學合作簽約儀式。據悉,雙方將協同開發研教、研學等教育產品和活動,打造長三角地區“博物館+教育聯盟”以及“博物館+教育資源第二課堂”。

  “對於我們博物館來說,過去更多是一個被動去承接研學活動的角色,

今後博物館應作為一個樞紐去整合起來學校及各類教育資源。例如,可以以藝術博物館為樞紐,把藝術機構、中小學學校力量這些力量整合起來,共同去構建、去策劃和去不斷探討研學的組織形式,豐富其內容和內涵。”張明表示。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意見》對於我們博物館教育人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不斷加強對博物館教育規律的總結,並更多地去直面學校、藝術機構,共同來把研學的效率和受益面提升上來,同時也需要去建立和完善博物館教育評價機制等更有效的長效做法。而這些可能都要求博物館自身要逐漸地形成一支更為專業化、更為成熟的人員隊伍,才能夠為研學工作提供根本保障。”張明補充道。

  來源:光明日報

(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商務合作—《研學旅行聯盟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