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長假景區被擠爆?古代人的踏青之路

我是尋找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的原氣菌,喜歡的加關注哦!

近期,疫情不斷減緩,全國解封,撒歡的的群眾再次衝向街頭,景區,開始報復性消費。五一長假,全國很多景區更是直接被擠爆,其實踏春旅遊的習俗,中國自古有之。

今天原氣菌為大家講講古代的踏青之路。


五一長假景區被擠爆?古代人的踏青之路

今天出行遊客探春又名踏春,也是今日的春遊,這個民間習俗由來已久,早在先秦時已有。《晉書》中記載著,每年春天,古人都要結伴春遊,唐宋已經普及,到了宋代更是踏青之風盛行。

先秦時期,人大多熱情奔放,直抒胸臆,就連孔子也很推崇“風乎舞雩,詠而歸”的郊遊生活。春天對於當時的人來說可以算的上是一個解禁的季節,春暖花開,溫度逐漸上升,在生產力不那麼發達的時期,冬天就像是過關。當時國家還為此特意設定了一個春遊節日“巳日”,春遊期間可以暫時把禮教拋之腦後,男女之間可以加加好友,以後好聯絡,為自己結婚做打算。《詩經》中記載的大量愛情詩篇都發生在春遊,兩情相悅,私定終生的故事時有發生。比如“出其東門,有女如雲”說的就是鄭國人喜春遊,出了城東門,滿眼都是婀娜多姿,令人目不暇接的小姐姐,春遊的男小哥哥,更是各出奇招,展示才華吸引佳人。

西漢時期,古人在清明時節春遊途中會有“設樂踏舞”(就是大家聽聽音樂跳跳廣場舞),“頂杆娛樂”(一種雜技)和“攀樹摘花”(這個太明白了就不解釋了,現在不提倡這種行為)等內容。已經大致形成了今天的娛樂模式。


五一長假景區被擠爆?古代人的踏青之路

到了魏晉時期浮華之風盛行,人們開始把郊遊視為陶冶情操的一種方式,尤其是文人,開始把理想與情懷寄託在郊遊的山水中,遊歷四方,文人們“返乎自然”,在山河間品茶,飲酒,作詩。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就是在此時誕生的。

要說郊遊界德帶頭大哥,還是算山水詩人,旅行家謝靈運了,他不僅寫詩飲酒,他還專門研發了一套戶外裝備,相傳他每次出行時都會頭戴曲柄笠,腳蹬木屐。曲柄笠,就是遮陽帽加雨衣還能防蟲而這種木屐被當時的人稱之為“謝公屐”,它前後都有齒釘,“上山則去其前齒,下山去其後齒”,這就是妥妥的登山鞋啊,而且前後齒可拆卸,這設計水準直逼現代。

唐代白居易的《春遊》“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痴人。”可見在隋朝時期,已經形成了全民的郊遊熱。人人逗了春天都要去玩,你不去玩大家都不和你玩,把你當傻子。當時的女子春遊時候如果遇到好花就會“鋪席藉草,圍坐一圈”一起賞花,據說這種賞花方式至今在日本還很流行,想想這種方式真是“想看兩不厭”。


五一長假景區被擠爆?古代人的踏青之路

到了宋元時期,踏青活動大多集中在清明節,人們可以一邊祭祀一邊春遊。張佚名的《春遊晚歸圖》中一個老者策騎緩行,隨行侍從拿著自備的食物等就記錄了當時春遊自晝及幕的習俗,另傳,富家人帶著廚師隨行出遊的也大有人在。宋代春遊內容開始變得多元化,開展一些體育活動,踢踢宋朝國球,打打馬球都是踏春的必備款。

到了現代,踏青時節由於南北方氣溫不同,分別會選擇在清明節和五一節,相比古人的流觴曲水,蹴鞠捶丸,吟詩題字,現在的我們可能只有在人群中快速的按下快門,又或許快門還沒按下就已經被擠走,確認過眼神,都是戴口罩的人。

五一長假景區被擠爆?古代人的踏青之路

最後呢小編還是要在這裡提醒大家:踏春旅遊,量力而行,所到之處,注意言行。遊山玩水,小飲怡情,帶上口罩,注意疫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