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扎縣康楊鎮“五長制”開創城鄉治理新模式

(通訊員 張學劍)近年來,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康楊鎮在探索創新城鄉治理模式中,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方面的重要論述,廣泛學習借鑑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博採眾長、因地制宜,初步探索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康楊“五長制”治理模式。


尖扎縣康楊鎮“五長制”開創城鄉治理新模式

“河湖長制”,生態管護制度化

將河湖長制工作納入全鎮重點工作內容規劃中,按照“河道當街道管理,庫區當景區保護”的全新管理理念,創造性地開展河湖庫水環境整治,修訂完善鎮級河湖長工作制度、河長辦工作制度、信息報送制度、督察制度、驗收制度、聯席會議制度、河湖長巡河制度、部門聯動制度。考核方法等9項制度,確定全鎮4名鎮級河湖長、9名村級河湖長、168名巡河員,在實地開展巡河的同時,利用“康楊鎮河湖長制信息微信平臺”對轄區河庫實行實時監控,實現了巡河湖工作全天候。2017年以來,各級河湖長共開展巡河巡湖47次,通過簽發河長令、河長督辦、現場辦公等形式接受處理各類問題7個,清理河道庫區垃圾50餘噸,治水成效凸顯,河湖面貌一新。

“街長制”,城鎮管理精細化

針對城市管理工作存在的佔道經營、垃圾亂堆、車輛亂停亂放、亂塗亂畫等城鎮管理工作中雜、難、亂的問題。在城鎮網格化管理機制基礎上,根據城區佈局、人口分佈、公共空間、群眾需求、便民服務等區域的實際和特點,將城鎮區域劃分為9個街區,通過整合片區民警、社區幹部、城管隊員、清掃保潔員4支力量,把城區的社區治理、街道管理,環境保護、平安建設等工作內容做為街長制的主要職責,鎮黨委政府班子成員為街長,積極參與城市街道的管理和服務工作;率先在全州範圍內掛牌成立了鎮級層面的城鎮管理委員會,設立了城鎮管理委員會專項辦公室,配備了2名專職人員具體負責管理城鎮管理隊伍,協調處理好城鎮道路兩側市政設施、環境衛生,交通秩序等內容監督管理,實現了由亂到治的轉變,使城區內的日常巡查整治工作變得更加紮實、精細,城鎮管理更加規範高效有序。

“路長制”,公路養護規範化

針對以往農村公路“有人建無人管”的問題,推行鄉村道路專管員制度,將鎮域內的3條通鄉公路,13條通村公路以及56條村內主要硬化路劃分了責任人,設立了72名“路長”。各路長重點對農村公路路段(橋樑、涵洞)的環境衛生、沿線亂堆亂放、違法侵佔、違法搭建廣告牌和違章建築等進行監督治理,及時向鎮路長制辦公室報告發現的各類問題,由鎮路長制辦公室負責統籌協調各路段的監督管理,鄉鎮層面無法解決的問題及時協調上級部門解決。同時組織各村積極行動,每週定期清理公路及公路沿線的環境衛生。近年來,共清理各類影響公路通行和存在安全隱患的建築垃圾近萬餘噸,拆除佔路的違章建築6處,種植花草近百餘畝,實現了農村公路更暢更安、更綠更美的目標,人民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感明顯提升。

“片長制”,社會治理全面化

結合鎮域實際,將全鎮分為3個片區,黨政主要領導分別擔任片長,村警、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人民聯防隊員、人民調解員等178名人員為巡查員和信息員,圍繞環境保護、村容戶貌、社會治理、便民服務、矛盾化解、治安巡防、信息收集、政策宣傳等內容開展全覆蓋、無縫隙、精細化的片區式服務管理。各片區每週召開一次例會,鎮每月召開一次例會,研判形勢,及時發現掌握環境突出問題、群眾矛盾糾紛,反映和協調人民群眾各方面各層次的利益訴求,將各類問題隱患解決在萌芽狀態,實現社情民意採集全、社會隱患和矛盾排查及時、群眾的困難或反映問題解決快的目標,補齊以往農村社會治理“無抓手,無人員、無機制”的短板。自“片長制”工作實施以來,全鎮迅速妥善處理非法傳教1起,調解各類矛盾20餘起,調處率95%,實現了矛盾化解在基層的目標。

“組長制”,基層服務精準化

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網格化”管理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工作職責和工作範圍,以5-10戶為一組,村“兩委”班子成員、黨員或者村級後備幹部為組長,實行農村基層管理服務“組長制”,協助村“兩委”班子開展群眾工作,用群眾的話、貼地氣的話做好黨和國家各項惠民政策的宣講工作,深入群眾家中同群眾談心拉家常,瞭解群眾所需所盼所想,精準掌握貧困戶的脫貧情況,定期開展服務活動,對孤寡老人、留守兒童進行義務服務,對發現的不穩定不和諧的問題隱患,能解決的馬上調解,不能解決的及時反饋給村“兩委”和鎮黨委政府。鎮黨委每季度對各“組長”工作開展情況進行考監督核檢查,對落實職責好的組長進行表彰獎勵,並在下一屆村“兩委”換屆中優先進行推薦使用。

尖扎縣康楊鎮“五長制”開創城鄉治理新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