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思維-03 頭部玩家:終結一場戰爭

這是第一模塊的第三講,上一講我們談了草莽創業和腰部企業,這一講我們來談頭部企業。

我們說了,草莽創業的特點是看到機會先衝再說,也許能把南牆撞破呢。

腰部企業的特點是,在一個系統生態,找到自己的生態位,主動投入,構建價值增量,從而紮下根來。

那能成為產業龍頭的頭部企業有什麼不一樣?我的定義是:終結一場戰爭。

千團大戰裡的三類企業

回頭再看從2009年持續到2014年的團購網站千團大戰,還真挺有意思的。因為千團大戰裡,草莽、腰部、頭部這三類企業同場競技,你能從中看到三種企業的差別。

千團大戰,1000個團購公司的競爭。當我們聊到這件事,關注的焦點其實只有最後的10家頭部公司,它們打到了最後,參與最後的收官之戰。美團、點評、糯米、拉手、窩窩團、聚美……就這些。

剩下的還有990家是什麼企業?我研究過,估計你也能想到,900多家其實都是草莽創業。幾個、十幾個、幾十個兄弟,下載了一個公開系統,把一個團購網站搭起來,然後就找商家。談了幾單生意,掙了幾單差價,有的賺了點小錢,有的賠了點小錢。

草莽創業的生就是這麼容易,有個機會,就冒出來一片。死線呢,也很容易觸及,突然規模比自己大得多的對手來了,資源被鎖死了,這件事就做不下去了。就好像是秋草遭遇寒風,一夜間枯死一片。接著一轉身,再去其他門檻不高的地方找機會,比如開餐館兒、O2O……

除了這種一歲一枯榮的草莽團隊,這場大戰裡,還有將近100個企業,在當時的團購市場達到了腰部企業的規模。

腰部企業的狀態呢?它們也認為自己佔到了一個生態位,比如說我是西安這個城市的第一名;再比如我同時在青島和濟寧開站,有的公司也達到了100人以上的規模,有的還拿到了一些融資。大家也都有計劃,明年增長30%,後年再增長20%。

但是當頭部這幾家企業,發起了千團大戰的終結戰時,這些腰部企業所做的發展設想,甚至生存努力就都沒有用了。

這樣的戰役,過去5年,我們看到了無數,打車、O2O、直播等等。

非常短的時間,頭部企業衝出風口,成為獨角獸。而大量的腰部和草莽,則默默地消失。

腰部企業和頭部企業的差別是什麼?

腰部企業其實只是想找個生態位,精耕細作地活下來。

頭部企業考慮的是,我如何搶到制高點,終結這場戰爭。

大家的動機不一樣,作戰地圖不一樣,因此對資源的配置也準備得不一樣,入局的打法更不一樣。

以腰部企業習慣的精耕細作來看,頭部企業為了終結戰爭的打法屬於資源浪費,是它們無論如何不能認同也不會效仿的做法。而曾經打過大決戰的頭部企業卻明白,也許這樣做確實浪費了資源,但是為了拿下整個戰場,非如此不可。

手機行業裡的三類企業

我們再舉一個手機行業的例子。這當然是整個中國最受關注的商業戰場,你也可以看到不同企業的地圖位置和作戰選擇。

中國手機現在很強了,不少國產品牌都是以腰部企業的姿勢入場的。蘋果、三星的價格不會降下來,那我控制成本,拿比較低的價格來進入,就能夠有一個市場空間。

同時在這個市場空間裡,不斷優化企業的效率,把產品毛利做得很低,因為我的企業效率高,就能在這樣的毛利空間裡生存。效率沒有自己高的那些企業,價格降到這個點,就只能死了。因此企業獲得了護城河,有了生存的生態位。

但華為沒有這樣做。

華為早些年沒打算進入手機市場,但2014年選擇進入,我認為原因有兩個:

第一,小米的崛起,為華為點了燈。就好像格瓦拉給微票、淘票票點了燈一樣。小米為國產手機提供了整個商業範式、用戶體驗樣本,和市場接受度的驗證。大家都知道這麼幹有市場。

第二,因為戰略。華為這家企業幾十年遠征,從模擬通訊、數字通訊到互聯網到移動終端,再到雲。華為的戰略是,一直選擇在最重要的信息樞紐上重倉屯兵。未來是智能時代,數據是智能時代的血液,是智能時代的黃金。而手機,是數據採集前端。華為重倉雲,也必然重倉手機。

在這樣的戰略背景之下,華為用什麼姿勢做手機。我說一個數字,你感受一下。

2016年,小米手機的開發人員大概是200人,不包括米聊等其他項目,就是直接圍繞手機開發的人。

你猜一下,華為當時有多少人圍繞手機做開發?

我告訴你,1.2萬人。2016年,華為投了1.2萬人圍繞手機做開發,將近100倍的差距,直接砸下來。

這就是姿勢的差別。

華為不是找生態位,它入場做這件事的時候,就是奔著最後參加大決戰去的。

你想想,任正非從1987年走到今天,橫跨通訊與互聯網的幾個時代,交手的對手從阿爾卡特、朗訊、北電到CISCO、諾基亞,他一路和世界頂級企業過招,見過無數產業週期,他知道週期運作的規律是什麼。一個產業的週期開始啟動,草莽湧現萬物並作,接著進入產業成熟,最後頂層整合。在世界範圍內,最後的產業整合階段,產業收官、頭部對決,這種大會戰,他參加過好幾次了。

那誰會在手機這一仗最後的會戰裡呢?有4家肯定在:ARM、安卓、蘋果、三星。這四家,每家都至少搶了一個制高點。

任正非從做手機這個決定開始就知道,他就要擁有對這4家推牌的實力。

所以,華為入場就放1.2萬人,上來就奔著最後的大決戰。

我在2016年,知道了華為的這個部署,當時內心被深深地震撼了。同時,我也一直保密,沒有在外部提起過。

三年後的今天,因為中美貿易戰,華為的海思、鴻蒙浮出海面。

那今天華為手機上放了多少人?確切數字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餘承東的部門現在有6萬人。

假設如果不是美國政府出面,以一國之力去打擊一家公司,我真的難以想象,哪一家公司能按住華為。

當我們回顧2014年,小米的成功為整個產業點了燈,那年小米如日中天,華為重倉入場。還有一批草莽企業也在集結,覺得有機會,應該衝一波。

草莽企業的入場姿勢是什麼樣的呢?

我說一個真事兒,一家上市公司的老大,2014年忽悠我的一個高手朋友去他那,也做手機。

當時他的原話是:“雷軍有200人,我給你100人,精兵強將,咱們幹翻小米。”

什麼叫草莽?這就是草莽。

這也是我為什麼想畫這張作戰地圖的原因。不同的位置的企業,有不同的生死線。想謀不同的位置,要有對應的資源配置和作戰姿勢。

今天,我們不少頭部企業,是互聯網蠻荒時代的草莽英雄。我說過一句話,規模來自空白。那個時候,蠻荒時代互聯網真的處處是空白。衝的速度足夠快,就有很大機會成為頭部企業。

但是今天,產業成熟了。如果還是想靠著一個衝字,組一支輕快的小隊伍,一舉得旗,站到山頂成為頭部。這個概率太小了,今天的打法其實不一樣了。

分散市場怎麼做頭部

當然,你會說,互聯網因為有強大的網絡效應,基本上屬於集中市場,頭部通吃,制高點一旦佔住,別人輕易搶不了,行業容易整合。但是,大量的傳統企業,比如餐廳、服裝等等,天然是分散市場,很難集中,產業的集中度也很低。

這樣的分散市場,有頭部和腰部之分嗎?

有,再分散的行業,也會分出頭部企業。比如,頭部能上市,腰部不行。

怎麼衡量誰是頭部,什麼是通用的制高點呢?至少用戶心智一定是通用的制高點,能佔據用戶心智的那家,能成為品類代言人的那家,一定是這個行業的頭部商家。

比如,一說到速溶咖啡就會想到雀巢,說到烤鴨就會想到全聚德。曾經東來順是火鍋品類代言人,現在換成了海底撈。

這時,又會有一個新的作戰方法,就是開創新品類,並且成為這個品類的頭部。比如,喜茶。這兩年新開的奶茶店,產品品相和環境體驗、價位,是喜茶開創的。喜茶開創了一個新品類,併成為了這個新品類的頭部,享受頭部紅利,這也是這兩年的新機會。

本講小結

我們來回顧一下,我們講了三類企業,三種動作:

草莽企業,核心動作就是一個字:衝。判斷機會向前衝。

腰部企業呢?是紮根。我要在一個系統長期生存,我要充分運用有限的資源,和周邊環境盤根錯節,形成千絲萬縷的關係,固化水土,把根紮下來。

頭部企業呢?如果用一個字來說,就是“收”。就是你要知道你在的戰場全圖有多大,要拿什麼樣的資源和配置去征服制高點。在這個制高點上,你的高度,就是行業的高度,大家想到這個行業,就能想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