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國璋立克革命軍,袁世凱發來指令:按兵不動,兩人當時就翻了臉

馮國璋立克革命軍,袁世凱發來指令:按兵不動,兩人當時就翻了臉

馮國璋和馮鞏

馮國璋,著名相聲演員馮鞏的曾祖父,在清末民初那個年代,絕對是一個能攪動大局的出眾人物。

此人沒有袁世凱奸猾,沒有段祺瑞高傲,也沒有王世珍那麼睿智。這是個有文化、有理想的秀才。

說他思想新潮吧,對於革命那一攤事並不支持;說他傳統吧,對於新的科學和文化又很感興趣;說他支持袁世凱吧,他和清朝政府走得很近;說他完全支持清政府吧,他又對袁世凱推翻清朝政府投了同意票。

不過,在辛亥革命後的一段時間,他差點招來殺身之禍,因為他和“大哥”袁世凱唱了反調。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從頭說起。

1、

馮國璋立克革命軍,袁世凱發來指令:按兵不動,兩人當時就翻了臉

馮國璋和袁世凱同歲(都是1859年生人),不過和老袁有些不同的是,馮國璋學習好,但家裡沒袁家有錢。本來,馮家也是村裡首屈一指的大戶,可到了馮國璋父親這一輩,家道中落,讓馮國璋這個好學生只能輟學回家。

為了有個事幹,馮國璋在1884年當了兵,這就是個大齡青年當兵的故事。此時的袁世凱已經在朝鮮混得如魚得水。不過,馮國璋很努力,很受長官欣賞,經推薦進入了天津武備學堂,習步兵科。

該學堂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為培養淮軍中下級軍事人才於1885年創辦的,於是馮國璋認識了李鴻章。而李鴻章也是袁世凱的伯樂。兩個看不見的人,因為李鴻章,彷彿有了交集。

其後,袁世凱在朝鮮的日子過得不錯。而馮國璋的人生一波三折,先是考中了秀才,引起軍中的一番稱讚。後是參加了聶士成的隊伍,這期間,隨聶士成遊歷各處,收集各種資料編寫了《東遊紀程》,不過署名是聶士成。就這一本書,對後來的甲午戰爭中的陸上抗日,起了很大的作用。於是,馮國璋開始聲名鵲起。

甲午戰爭後,馮國璋被公派日本“留學”。在日本期間,馮國璋非常拼,結交日本軍界人士,閱覽大量軍事資料,最後寫出瞭如何訓練軍人、如何管理軍隊,如何帶兵打仗的“現代兵書”。

這是一本“寶書”,馮國璋遞給了老領導聶士成,人家沒看上。這整得老馮鬱悶不已。自己快奔四的人了,好容易寫出一本自認為很牛的書,結果老領導看不上。

在陰差陽錯之下,馮國璋把書拿給了在天津小站練兵的袁世凱。這下,老袁的眼睛直接亮了,啥也不說了,老馮趕快入夥吧!

2、

馮國璋立克革命軍,袁世凱發來指令:按兵不動,兩人當時就翻了臉

袁世凱


馮國璋到了小站練兵處,被任命為督操營務處總辦,這就有點像教務主任。大部分針對性的練兵細則,都是由馮國璋來編寫。

也許,小站練兵時,段祺瑞和王士珍的表現都是不錯的,但表現最好的還是馮國璋,深受學員的愛戴。小站練兵後,袁世凱的日子就過得越來越好了。水漲船高,馮國璋的官位也是步步高昇。不過,袁世凱深知馮國璋的才能,因此主要安排進行各種練兵。

也許讀的書多,又總是教育別人如何忠君愛國,因此,馮國璋的骨子裡有點“李鴻章”、“曾國藩”的風骨,內心意識當中充滿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

1906年,馮國璋擔任了陸軍貴胄學堂總辦。這是給清廷培養滿蒙高級軍事人才的。而學員大多來自於清朝的貴胄大戶。一句話,這就是個皇家的貴族軍事學校。

馮國璋立克革命軍,袁世凱發來指令:按兵不動,兩人當時就翻了臉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馮國璋和朝廷的關係越來越好,那些皇家貴族們,動不動就能稱呼一聲“馮先生”,這是一種莫大的肯定。此時,馮國璋也開始考慮大清的方向,在他看來,大清最好的方向是君主立憲制,就像隔壁的鄰居日本。

革命的火花開始四處飛濺,到處充滿著新鮮的思潮,同時,清王朝散發著腐朽的味道。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發生了,全國到處是起義和獨立的響應。清朝派了陸軍大臣陸軍大臣蔭昌率兩鎮北洋軍赴湖北鎮壓革命,同時又任命馮國璋為第二軍軍統,隨後增援南下。

按理來說,馮國璋是蔭昌的部下,但,馮國璋處處不配合,有些拖沓。為什麼呢?因為有個人發了信給他,要他“慢慢走,等等看”,並叮囑:“非籌備周妥,計出萬全,斷難督師進攻。”這個發信的人就是袁世凱。

啥意思?不要輕舉妄動。馮國璋也有自己的心思,此時自己拼了命,也是為他人做嫁衣。

清政府一看,沒有袁世凱出山,還整不住局面,於是在10月27日,袁世凱被任命為欽差大臣。此時,袁世凱一聲令下,馮國璋開始進攻。按理來說,這秀才親自指揮的戰爭並不多,如何能取得大勝仗?

不怕自己不行,就怕對手不行。馮國璋無論如何,也是個理論高手,再加上還有些不多的軍隊作戰經驗,因此,比起黃興等人強了好幾個等級。

於是乎,幾天的猛烈攻擊後,馮國璋就佔了漢口、漢陽兩鎮了,只差武昌了。此時,朝廷內外大皇室宗親們欣喜異常,接著清朝的嘉獎來了,授予二等男爵。

3、

馮國璋立克革命軍,袁世凱發來指令:按兵不動,兩人當時就翻了臉

看來,再加把勁,把武昌拿下,馮國璋就要邁向人生巔峰了。

突然,袁世凱的密令來了:停止,按兵不動。

這把馮國璋氣得夠嗆。老袁是有自己的企圖,他想借革命軍的手,把清廷推翻。而馮國璋卻想為朝廷解決生死大事,救清朝於危難之間。

於是,兩人當時就翻了臉。

馮國璋馬上單獨行動,開始向隆裕太后啟奏,請求撥給餉銀400萬兩,可獨力平定叛亂。問題是,隆裕太后拿不出錢來,只能提供3個月糧草。就在隆裕太后準備召見馮國璋時,袁世凱提前下手了,利用手中權力,把馮國璋換成了段祺瑞,馮國璋沒有了兵,一下子沒了聲音。

馮國璋差點誤了自己的大事,袁世凱一度想做了馮國璋,但在眾北洋派勸說下,袁世凱終於念及舊情,把這頁翻了過去。

不過,在後來袁世凱逼供“兩宮”退位時,馮國璋靠自己的影響力,把京城的禁衛軍說服了,就此,兵不血刃地讓大清退出了政治舞臺,這算是大大幫了袁世凱一把,否則,1.2萬的的禁衛軍,操著先進的武器,就算袁世凱等人武力政變成功,也要付出血的代價。

馮國璋和袁世凱,一對老兄弟,翻臉了,然後又好了。不過,在袁世凱後期復辟時,馮國璋還是投了反對票。真是一對冤家。

馮國璋立克革命軍,袁世凱發來指令:按兵不動,兩人當時就翻了臉

1916年6月,袁世凱復闢不成,身患重病,先行離世。三年後,馮國璋也病逝。

一個活了57歲,一個活了60歲,兩人都沒能高壽。而那些恩怨,兩人只能在泉下互相絮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