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創新引擎再升級

圖片

這個十一假期,年輕的探測器設計師王闖再次見證了一個令人激動的時刻: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首次發回“自拍”,即將脫離地球軌道,向火星軌道靠攏。中國,距離紅色星球更近了一步。

王闖是天問一號探測器的總體主任設計師,相比於其他領域的同齡人,這位來自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青年設計師幾乎每天都在和“高精尖”打交道。過去5年,他見證或瞭解到太多像天問一號這樣的關鍵節點——

“中國天眼”落成啟用,墨子號飛向太空,C919大型客機飛上藍天,首艘國產航母下水,首次海域可燃冰試採成功,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雪龍2號首航南極,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

“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今後5年,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創新能力全面增強,邁進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行列。此前王闖從未想過,自己和“十三五”規劃裡提到的“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施已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離得如此之近。

如今,一批創新成果湧現,部分高新技術產業進入世界前列,一些指標性數據也在向規劃目標靠攏。在今年5月19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披露一組數據:2019年全社會研發支出達2.17萬億元,佔GDP比重為2.19%;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5%,有望在今年實現60%的目標。

圖片

製圖:陳龍

當被問及我國是否邁入了創新型國家行列時,王志剛又拿出一組關乎創新能力指數的數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評估顯示,我國創新指數位居世界第14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佈的國家綜合創新能力指數則顯示,我國排在第15位,整體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新進展。

“這是進入創新型國家的一個重要標誌。”王志剛說,一般認為,創新能力指數達到前15位應該說進入了創新型國家。他同時表示,科學技術本身是無止境的,創新也沒有止境,創新型國家建設也一直在路上。

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胡偉武被媒體稱作“龍芯之父”,談及創新驅動發展他給出兩句“大白話”:一是中國未來的發展要靠科技創新驅動,而不是傳統的勞動力以及資源能源驅動;二是創新的目的是為了驅動發展,而不是為了發表高水平論文。

據他透露,2016年到2019年,“龍芯”用四年時間完成在市場中的第二輪試錯迭代,2019年各類CPU出貨量達到幾十萬片。今年,最新研發的5000系列CPU,有望達到市場主流CPU產品的水平。

這並非孤例。國家知識產權局發佈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不含港澳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86.2萬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3.3件,提前完成“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

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引擎,科技創新再一次迎來升級。

王志剛以2019年為例,科技重大專項持續攻關,在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集成電路實現14納米工藝產業化,5G研發應用和產業化全面推進。169個高新區生產總值達12萬億元,經濟總量佔全國的十分之一以上;全國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2.5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15.1萬家。

新冠肺炎疫情的來襲,也再次檢驗了我國科技創新的能力。

來自科技部的資料顯示,疫情發生後,科技部會同國家衛健委、藥監局、教育部等12個部門組成科研攻關組,部署83個應急攻關項目,組織動員全國優勢力量開展疫情防控科研攻關——

我國科研人員第一時間分離鑑定出病毒毒株並向世界衛生組織共享了病毒全基因組序列,為全球科學家開展藥物、疫苗、診斷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礎;科技人員還迅速篩選評價了一些有效治療藥物,以及恢復期血漿治療、幹細胞治療等新療法,建立了適合不同階段患者的治療方案;科技界加快研發進程,五條技術路線推進疫苗研究……

作為一名青年研究人員,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副研究員曹志冬參與了這次疫情的保障工作。他告訴記者,不管是對疫情動態的快速追蹤,還是對新冠病毒傳播特徵的計算評估,都讓他體會到青年與國家命運交織的責任感。

至於我國科技創新領域的“薄弱問題”——原始創新能力弱、基礎研究投入少,他則希望未來幾年能夠迎來更多的投入,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總開關,亟待更大力度的重視。

令人欣慰的是,過去一年,我國在前沿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加大了投入,達到了10%以上的增長,助力我國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

在“從0到1”的過程中,科技人才尤其是年輕人才所發揮的作用至關重要。

2020年諾貝爾獎正在陸續揭曉,每每有日本人獲獎,就有科學家感慨人才的重要性:進入21世紀後,日本18年間18人獲得諾貝爾獎,平均每年一人,相應地,日本的硅晶圓、合成半導體晶圓、光刻機、靶向材料、封裝材料等14種材料佔全球50%以上的市場份額。

“我們中華兒女不缺聰明的,也不缺勤奮的。”曹志冬說,期待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體系早日確立起來,經過10-15年的奮鬥,我國能夠在科技創新方面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有更多自己的話語權。

前不久,第二屆“科學探索獎”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最年輕的獲獎者僅30歲。這被認為是對年輕科技人才一個重要支持。

談及未來“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時,王志剛也多次強調科技人才的重要性。他說,科技活動重點是人的活動,是一批科技人員、掌握科學技術知識的人的活動,要圍繞他們做好服務,讓他們能夠投身並安心做好科研,在科技領域作出一番事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