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產品思維”應對中年危機

“中年危機”每個職場人最終都會面對。

很多剛畢業的新人,可能很難理解。很多公司都熱情歡迎新人,領導、同事也會給予指導。工作雖然辛苦,新人往往感到前途光明。

然而工作幾年之後,會猛然發現預期中的“人生巔峰”並沒有來到,工資雖然有增長,遠遠談不上超預期。

即便選擇跳槽換行,新鮮感過後,會發現沒有什麼本質變化。工作後,稍微蹉跎蹉跎,就發現自己已經30+了。

隨著年齡增長,感到壓力越來越大。房子要還貸款,老人需要照顧,孩子需要養育,開支越來越多,收入不見增長。

過了35歲之後,我們可能就不敢主動冒風險。我們越來越焦慮,對行業和公司的任何風吹草動都非常敏感,生怕突然沒了飯碗。

這就是遇到"中年危機"。


現在法定60歲/55歲退休。如果三十多歲就遇到危機,焦慮感可能要陪伴我們二三十年。多麼可怕!

最近學習產品大師梁寧的《產品思維30講》課程,有一些想法。

應對“中年危機”,可以嘗試從“產品”角度看看。


梁寧老師在課程一開始並沒有介紹具體產品,而是花費大量時間介紹產品和人的關係。

她指出產品能力可以幫助一個人判斷信息,抓住要點,整合有限的資源,把自己的價值打包成一個產品向世界交付,並且獲得回報

我們每個人,其實就是一個產品。向社會售賣自己,賺取合理的回報。

把自己看成產品,每段職業生涯就是一個產品生命週期

中年危機是這樣產生的。工作後,我們逐漸把自己打磨成一個產品。經過幾年功能逐漸定型,趨於穩定,價格難在上漲。又過了幾年,市場需求在不斷進化,後來的競爭者越來越多,導致我們的競爭力下降,價格不升反降。等我們發現,已經難以找到挽救辦法。危機就出現了。


每個產品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從產品的價值的核心類型看,化解中年危機有這麼幾種路線:

有人是依靠“角色”,在組織中扮演特定角色,可以隨著組織成長而成長。但不要把平臺當成自己打的能力。如果平臺出現動盪,不可避免會對其中的所有角色產生衝擊。

有人積累“能力”。好的能力,確實可以保值。為了應對新需求,就需要不斷更新能力,即“學習”。受限於學習精力,我們可以盡力延長職業生涯壽命。終有一天,我們會被新人超越。我們撐到“退休”或者“財富自由”,其實也夠了。

有人注意積累“資源”,利用資源獲得收益,例如走向“管理崗”、“銷售崗”。由於“資源”的通用性,相對而言可以更長期的保值。但是資源的價值很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要注意預見和控制風險。可能前一天還是老闆,後一天就歇業。當然,起起伏伏本就是人生常態。


35歲危機之所以嚇人,往往是職場人第一次遇到重大危機。

第一次“危機”特別難受。經歷過一次中年危機,找到一些應對方法,免疫能力就大大提高。

之後肯定還會遇到更大的危機,但也就是繼續應對而已。

也有很多人經歷過之後,越挫越勇,開始真正開創宏大的事業。柳傳志是四十歲創業,任正非是四十三歲創立華為。


產品其實是有生命週期的,我們要懂得規劃職業生涯

產品從創造投放市場再到衰退,這個生命週期是一個必然過程。

如果我們的產品進入衰退期,又沒有新的好產品,職業危機就會到來。

我們可以選擇“能力”、“資源”等生命週期更長的剛需產品,降低危機風險和衝擊。

我們也可以經常嘗試推出新的產品。李笑來老師《7年就是一輩子》是把7年看成一個產品週期,不斷推陳出新。


不管我們設計地再好,市場是殘酷的。

我們不僅是自己在成長,也面臨市場新需求的挑戰和競品的衝擊。

從產品角度看,失敗和挫折是常態。

只要我們還想戰鬥,每天就會接到各種困難挑戰,就是人生常態。

我們可以主動去感受壓力,適應危機,跟隨時代起舞,習慣“危機”。


不管是主動克服還是被動應戰,“中年危機”會如期而至,也一定會被戰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