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從“溫飽農人”到“小康農人”職業奮鬥的40年

在餘家山頭村,餘卸龍和記者講起他的故事

56歲的柯城區萬田鄉餘家山頭村卸龍家庭農場負責人餘卸龍,在40年的職業農民生涯中,參加過生產隊的集體勞動、迎來過分田到戶糧食豐收的喜悅、感受過身為養豬大戶在市場中的起起落落,如今又在創辦家庭農場的路上摸索。

一個從“溫飽農人”到“小康農人”職業奮鬥的40年

花園戶外日光下有機番茄的成熟

柯城區萬田鄉餘家山頭村卸龍家庭農場的精品柑橘大棚

上世紀七十年代,還在上學的餘卸龍每當放假就要參加生產隊的勞動。他還算不上正勞力,主要負責放牛,有時也種田、割稻。放一天黃牛能拿1.8個工分、水牛2個工分,還要順便剷草、挑稻草。種田、割稻則分片包乾計分。1個工分只有0.08元,放一天水牛, 餘卸龍只能賺0.16元。而一個正勞力,幹一天農活計10分,也只有0.80元。“在當時,餘家山頭村工分的分值還算高的,糧食也比其他村富足。”餘卸龍說,他家5口人,生產隊一年分3500斤稻穀。雖然當時他只有十幾歲,但還是對那段艱苦的歲月記憶猶新。“田裡到處都是花蒼蠅,溼溼的稻草非常重,根本挑不動。”

1981年分田到戶後,餘卸龍的記憶不再是農活的艱辛,而是豐收的喜悅。“分田到戶那幾年,年年都是豐收年。”餘卸龍家5口人分到4.4畝田,加上大伯家的田,共種了7畝雙季稻。“那年收了1萬多斤稻穀,堆都沒地方堆,糧倉爆滿,出現了賣糧難。”說到這裡,餘卸龍不由笑了。

餘卸龍說,那時每百斤秈稻售價17元、粳稻22元、糯稻26元。1982年,他賣了100斤秈稻,賣得170元。他去買了一輛167元的海獅牌自行車,辦牌照花了2元,還剩1元。“1000斤稻穀換回一輛自行車。”


一個從“溫飽農人”到“小康農人”職業奮鬥的40年


1985年,餘卸龍在山地上種了200多棵橘樹。1987年賣了7000斤柑橘,每斤售價1.5元。餘卸龍成了“萬元戶”,那個高興勁就別提了。此後,他陸陸續續種下1000多棵橘樹,大部分稻田也改成了橘園,成了名副其實的柑橘種植大戶。上世紀90年代初,每年生產十幾萬斤柑橘,可以賣六七萬元。

經歷了一次柑橘“賣難”,1994年,餘卸龍開始養豬,建起1000多平方米的養豬場。最多時,養殖母豬20多頭,年出欄生豬800頭。從1991年起就擔任村幹部的他,帶著村民一起養豬,還辦起了生豬養殖合作社,統一品種、統一飼料、統一銷售。養豬有賺有虧,市場起起落落。2013年,他響應號召,成了萬田鄉第一個拆豬棚退養的養豬大戶。

餘卸龍早已有了新的打算。2011年,他通過招投標,承包了村集體的100畝山地,一次性付清了30年22.9萬元承包費,註冊成立了柯城區卸龍家庭農場。2017年,農場柑橘精品園通過市級驗收。“除了部分精品椪柑,主要種植葡萄柚、紅美人、甘平等新品種柑橘。”餘卸龍告訴記者,去年,精品椪柑一斤賣5元,葡萄柚則賣到20元一斤。


一個從“溫飽農人”到“小康農人”職業奮鬥的40年


記者看到,卸龍家庭農場的柑橘精品園在一塊丘陵山地上,依次而建的連棟鋼架大棚裡,濃綠的橘樹上掛滿綠油油的果實。每一棵橘樹旁,都有一個滴灌點。餘卸龍告訴記者,建柑橘精品園,他拿到市裡扶持的100萬元項目資金。果園管理搬運機、有機肥推廣項目,也有資金幫扶,自己只要出20%費用。

餘卸龍說,和一般的農戶相比,家庭農場具有明顯的規模、效益、政策扶持等優勢。目前1260多人口的餘家山頭村,已有七八家家庭農場,主要以種植蔬菜、水果、食用菌為主。“未來,農業最好往適度規模的家庭農場方向發展。”他說。

從生產隊集體所有到家庭聯產承包,從種植養殖大戶到合作社,再到如今的家庭農場,餘卸龍的40年農民生涯,可謂隨著我國農業生產經營體制之變而變。從最初的“吃飯農業”,到如今的“致富農業”,餘卸龍的經歷,恰好反映了我國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波瀾壯闊的變化。這種變化,在摸索中不斷前進,在前進中展現了農業的美好未來。

信息來源:三農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