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之美》|看完這本書,我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系統思考

2020年的第36周,為你推薦「系統思考」的經典之作——《系統之美》。

《系統之美》|看完這本書,我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系統思考

解語評分:5顆星

推薦語:系統思考必讀書目,歷久彌新的臨界知識

優化思維方式就如同優化目標一樣,是個人提升的絕佳“槓桿點”和“臨界點”。

在眾多思維方式中,我想你一定聽說過“系統思考”/“體系化思考”一類的詞,或是研習過相關的知識。

但《系統之美》絕對是思考者的不容錯過,不可或缺的教科書。

以前我也認為自己是非常注重和不斷踐行“系統思考”的人,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必須承認,自己是個系統思考的小白。

《系統之美》|看完這本書,我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系統思考

我太喜歡這本書了,它結構清晰,論證有力,內容翔實,文風謙遜。

比市面上博人眼球的思考課程要強的多得多。

它包含了系統的眾多不可不知的基本理念,以及系統的3大特徵、8大陷阱與對策、12大變革方式以及15大生存法則。

有全球性複雜挑戰評述,也有個人問題解析。

既有廣闊的全球化視角,又落腳於個體讀者。

接下來就分享我摘抄的一些乾貨知識,看看是不是對你有用吧~

系統的基礎理念

  1. 調節迴路:是保持平衡或達到特定目標的結構,也是穩定性和抵制變革的根源。
  2. 增強迴路:是自我強化的,隨著時間的變化,增強迴路會導致指數級增長或者加速崩潰。資本再投資推動增長是任何經濟體系增長的核心引擎。增長、爆發、腐蝕、崩潰的根源。
  3. 系統約束:在呈指數級成長的系統中,必然存在至少一個增強迴路,正是它(或它們)驅動著成長;同時,也必然存在至少一個調節迴路,限制系統的成長,因為在有限的環境中,沒有任何一個物理系統可以永遠地增長下去。不可再生資源受限於存量。可再生資源受限於流量。
  4. 系統延遲:改變一個延遲的長短,可能會導致系統行為的巨大變化。
  5. 系統振盪:調節迴路上的時間延遲很可能會導致系統的振盪。
《系統之美》|看完這本書,我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系統思考

系統的3大特徵

  1. 適應力:短期震盪、階段性發作、週期性興衰、高潮崩潰都是正常的,適應力能夠使其復原。
  2. 自組織:塑造自身結構、生成新的結構、學習、多樣化和複雜化的能力。
  3. 層次性:層次自下而上地進化;上一層級的目的是服務於較低層級的目的。

系統的6大障礙

  1. 表象迷惑:事件只是一個更為巨大的複雜系統中為人可見的一小部分,但往往不是最重要的。
  2. 線性思維:系統中的很多關係都是非線性的。不符合看似合理的預期和推理。
  3. 劃定邊界:世界是普遍聯繫的,不存在孤立的系統;如何確定系統的邊界,取決於你的分析目的。
  4. 限制因素:任何成長都存在限制。在任何給定的時間,對於系統來說,最重要的一項輸入是限制最大的那個因素。當一個變量以指數級形式逼近一項約束或限制時,其接近限制的時間會出乎意料地短。
  5. 時間延遲:時間延遲決定了系統的反應速度、達到目標的準確性、信息傳遞的及時性。當在反饋迴路中存在較長的時間延遲時,具備一定的預見性是必不可少的。
  6. 有限理性:系統中每個角色的有限理性可能無法產生促進系統整體福利的決策。要想變化,必須重新設計結構,改進信息、動機、壓力、目標等對特定角色的限制。
《系統之美》|看完這本書,我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系統思考

系統的8大陷阱

政策阻力(Policy Resistance)

  • 陷阱:當系統中多個參與者有不同的目標,從而將系統存量往不同方向拉時,結果就是政策阻力。任何新政策,尤其是當它恰好管用時,都會讓存量遠離其他參與者的目標,因而會產生額外的抵抗。
  • 對策:放棄壓制或實現單方面的目標。尋找如何實現所有人的目標,實現“皆大歡喜”,或者重新定義一個更大的、更重要的總體目標,大家願意齊心協力去實現它。

公地悲劇(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 陷阱:資源的整體狀況和單個參與者對資源的使用之間的反饋關聯非常弱,結果導致資源的過度使用及耗竭,最終每個人都沒有資源可用。
  • 對策:一是將資源私有化,讓每個使用者都可以直接感受到對自己那一份資源濫用的後果;二是對於那些無法分割和私有化的資源,則要對所有使用者進行監管。

目標侵蝕(Drift to Low Performance)

  • 陷阱:績效標準受過去績效的影響,將啟動一個惡性循環,使得目標和系統的績效水平不斷下滑。
  • 對策:保持一個絕對的績效標準。或將績效標準設定為過去的最佳水平,從而不斷提高目標,越做越好。

競爭升級(Escalation)

  • 陷阱:當系統中一個存量的狀態是取決於另外一個存量的狀態,並試圖超過對方時,就構成了一個增強迴路,使得系統陷入對抗升級的陷阱,最後的結果將是一方被擊倒或兩敗俱傷。
  • 對策:應對這一陷阱的最佳方式是避免陷入這一結構之中。如果已經深陷其中,一方可以選擇單方面讓步,從而切斷增強迴路;或者雙方進行協商,引入一些調節迴路,對競爭進行一些限制。

富者愈富(Success to the Successful)

  • 陷阱:競爭中的贏家會持續地強化其進一步獲勝的手段,形成了一個增強迴路。如果這一回路不受限制地運轉下去,贏家最終會通吃,輸家則被消滅。利用已有的財富、權利、特殊渠道或內部信息,可以創造出更多的財富、權利、特殊渠道或內部信息。
  • 對策:多元化,即允許在競爭中落敗的一方可以退出,開啟另外一場新的博弈;反壟斷法,即嚴格限制贏家所佔有的最大份額比例;修正競賽規則,限制最強的一些參與者的優勢,或對處於劣勢的參與者給予一些特別關照。對獲勝者給予多樣化的獎勵,避免他們在下一輪競爭中爭奪同一有限的資源,或產生偏差。

轉嫁負擔(Shifting the Burden to the Intervenor)

  • 陷阱:當面對一個系統性問題時,如果採用的解決方案根本無助於解決潛在的根本問題,只是緩解(或掩飾)了問題的症狀時,就會產生轉嫁負擔、依賴性和上癮的狀況。
  • 對策:一定要意識到,只緩解症狀或掩飾信號的政策或做法,都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要將關注點從短期的救濟轉移到長期的結構性重建上來。

規避規則(Rule Beating)

  • 陷阱:任何規則都可能會有“漏洞”或“例外情況”,也會存在規避規則的行為。也就是說,表面上遵守或未違背規則,但實質上卻不符合規則的本意,甚至扭曲了系統。
  • 對策:設計或重新設計規則,從規避規則的行為中獲得創造性反饋,使其發揮積極的作用,實現規則的本來目的。

目標錯位(Seeking the Wrong Goal)

  • 陷阱:如果目標定義不準確或不完整,即使系統忠實地執行了所有運作規則,其產出的結果卻不一定是人們真正想要的。
  • 對策:恰當地設定目標及指標,以反映系統的真正福利。
《系統之美》|看完這本書,我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系統思考

系統的12個槓桿點

12.數字:包括各種常數和參數。——效果最差的方式

11.緩衝器:比流量力量更大、更穩定的存量。——物理實體,不容易改變

10.存量—流量結構:實體系統及其交叉節點。——不容易且見效慢

9.時間延遲:系統對變化做出反應的速度。

8.調節迴路:試圖修正外界影響的反饋力量。

7.增強迴路:驅動收益增長的反饋力量。

6.信息流:誰能獲得信息的結構。——容易有效,成本低廉

5.系統規則:激勵、懲罰和限制條件

4.自組織:系統結構增加、變化或進化的力量。鼓勵多樣性和實驗。

3.目標:系統的目的或功能。某個參與者可以清晰的設定、闡述、重複、堅持新目標,便可引導系統變革。

2.社會範式:決定系統之所以為系統的心智模式。人們普遍相信的基本假設、規則和信念。

1.超越範式:進入謙卑的“空”。

《系統之美》|看完這本書,我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系統思考

結語

今天的分享就是這些,到最後不禁想提醒大家:

我們的思考方式單有“系統思考”這一種並不能應對所有的場景;

在眾多“系統思考”的方法論中,這本書所講並不能覆蓋全部,更一定不是最前沿的。

所以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還是要有意識地把潛意識中的知識技巧融會貫通,讓思維方式不斷迭代升級。

《系統之美》|看完這本書,我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系統思考

點擊關注,一起閱讀成長☆

謝謝你的閱讀,願你在2020年的36周,與系統共舞,我們下週一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