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學家 政治家 乾德縣令——歐陽修 在襄陽 老河口的事蹟

歐陽修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籍貫吉州廬陵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以進士及第,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死後累贈太師、楚國公,諡號“文忠”,故世稱歐陽文忠公。

歐陽修是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其散文創作開創了一代文風;詩風、詞風也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集》傳世。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革新派范仲淹與保守派呂夷簡發生政治紛爭,范仲淹被貶饒州(今江西波陽),後被貶為峽州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景祐四年(1037)十二月二十五日,歐陽修被調為光化軍乾德(今湖北襄陽老河口市)縣令。翌年即寶元元年(1038)三月,歐陽修到乾德任。至寶元二年(1039)六月朝廷下詔復歐陽修舊職權武成軍節度判官,歐陽修在乾德計一年零三個月。

老河口在周朝為陰國。史載:武王姬發有九子,承陰最慧,封元梁,以名為國,為陰國。故《禮記》有贊曰:“九久承陰,元梁之君,國之大風,合漢之濱。”唐初設陰城鎮。宋乾德二年(964年)建光化軍,置乾德縣。

北宋文學家 政治家 乾德縣令——歐陽修 在襄陽 老河口的事蹟

歐陽修(塑像)

荻畫學書”

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歐陽修出生,其父歐陽觀為綿州軍事推官。歐陽修4歲時,歐陽觀在泰州軍事判官任上去世。由於歐陽觀為官清廉,死後其家一貧如洗。歐陽修的母親只得帶他投靠隨州推官任上的叔叔歐陽曄。

歐陽修幼時家貧,其母親自教他讀書識字,沒有紙筆,用荻稈在地上寫字。這就是“荻畫學書”典故的來歷。(《宋史 ·歐陽修傳》:“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四歲而孤,母鄭,守節自誓,親誨之學,家貧,至以荻畫地學書。”)

歐陽修天資敏悟,過目不忘,家中藏書不足識,遂到城南李堯輔家借讀,看到殘缺的《昌黎先生文集》6卷,愛不釋手,用心背誦,立志以韓愈為自己一生創作的典範。

由於推崇韓愈“文以載道”的革新主張,不合時宜,歐陽修兩次應試落第。天聖六年(1028年),受漢陽軍長官翰林學士胥偃賞識留置門下,後娶胥女為妻。天聖八年,中進士列甲一,任西京(今洛陽)推官,從此走上仕途。

北宋文學家 政治家 乾德縣令——歐陽修 在襄陽 老河口的事蹟

荻畫學書(漫畫)

“察百姓之艱辛”

寶元元年(1038年)三月,春寒料峭。歐陽修從夷陵翻山越嶺來到乾德。

初來乍到,歐陽修首見旱象。自去秋以來,乾德百里無雨,秋旱連春旱,苗木枯槁,“民被其災者數千家”,“饑民食糟麥為命”。面對旱情,歐陽修引堰灌苗,祭五龍祈雨,求百姓安康。非常幸運的是,不久天降甘霖。為感謝神賜之恩,歐陽修帶著人敲鑼打鼓赴武當山拜祀,這便是縣誌所記的“朝爺鑼鼓”。在老河口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傳說,歐陽修在乾德任上,多次出訪鄉里,體恤民情。某日,往北鄉某崗,忽見一老者,衣衫襤褸,蓬首垢面,見修說:“朽候多日,求茅舍避風寒,施銀兩苟殘年。”歐陽修憐其貧,遂允。而老者不見,化一黃蟒,口吐清泉,澤惠一方。

同年夏,乾德又遭連日多雨,漢江水猛漲,歐陽修《居士集》二四卷載:“漢水東至乾德,匯而南,民居其衝,水悍暴而岸善崩。”但百姓安然,這其中,宋真宗鹹平年間光化知軍李仲芳修建的石堤發揮了重要作用。歐陽修十分讚賞李仲芳的政績,當即作《尚書屯田員外郎李君墓表》,彰其功德於後世。

十月,西北党項人元昊起兵,號大夏,稱皇帝。朝廷匆忙之中,四處濫徵鄉兵,以至民怨沸騰。歐陽修目睹、體驗了百姓生活的艱難:“體耕作之不易,察百姓之艱辛,感朝廷之冗員,知稅役之沉重。”

興禮治學

歐陽修在乾德任職期間,提倡興禮,興建書院。書院後毀於水災(《老河口市志》載:“建於宋代,後遭水倒塌”)。宋熙寧元年(1068年),書院重建,稱“光化黌學”,至清光緒年間多次圯建。建築物有石牌坊、登雲橋、泮池、大成殿、名宦鄉賢祠、明倫堂等二十餘處,後來毀於兵火、天災,現僅存大成門、明倫堂。明人何遷在乾德《重修歐陽文忠公書院記》中寫道“光化有書院,自歐陽文忠公始”。

寶元元年(1038),襄州谷城縣令狄慄重建孔廟,並在孔廟旁新建縣學,購置《九經》等書,應秋慄請命,歐陽修作《襄州谷城縣夫子廟記》。此記展現了北宋初期的文治及教育政策,記敘了谷城前縣令狄君修建書院,提倡文教,以聖賢之書、禮儀之學教化民眾,為谷城文教的付出及取得的卓越政績。歐陽修還為修禮興學的狄慄作墓誌銘,向人們推廣其善舉。當時的北宋正處於體制改革與創新的時期,歐陽修也藉此表達自己希望國家能培養出更多敢於革新舊制、為民謀利的棟樑之才的感望。

北宋熙寧五年(1072),歐陽修卒,乾德百姓捐建歐陽文忠公祠記其功德。

北宋文學家 政治家 乾德縣令——歐陽修 在襄陽 老河口的事蹟

老河口太平街

老河口太平街

康熙十四年(1675),乾德百姓又刻石碑,紀念歐陽修興禮治學的作為。該石碑現存老河口市百花山。

乾隆五十七年(1792),知縣魏世鼐重修歐陽修祠時說“公(歐陽修)在當時,議論不在韓(韓愈)範(范仲淹)下,顧橫被讒謗,久沉郡縣間。而乾德以偏小之區,遂首蒙仁人之惠。然公之拂鬱,實邑之光榮也。”

尋訪先賢

歐陽修到乾德任之前,曾有詩云:“荊楚先賢多勝蹟,不辭攜酒問鄰翁。”他到任後便四處訪賢問能,時鄉里“皆曰有三人焉”,這三人即張士遜、戴國忠、歐慶,三人忠信篤於朋友,孝悌稱於宗族,禮義達於鄉閭。後來,三人都考取進士。張士遜最後官拜禮部尚書、同平章事(即宰相)。戴國忠也官至尚書屯田郎中。而歐慶不知何故,一直到20年後,才得以為州縣吏,前來巡視的官員大多是張士遜的故舊,但歐慶絕口不提前事為自己謀利,為官廉潔而清貧,而對於“宗族之孤幼者皆養於家”。歐陽修對此三人事蹟,十分推崇。

這年漢江漲水,“(歐陽修)見得江水悍暴,江上數千家,竟安然自若,問其長老,築江岸石堤者,謂光化知軍李仲芳也。”於是,他喟然而嘆,作《尚書屯田員外郎李君墓表》,對前知光化軍李仲芳築石堤以抑漢暴的治績,給予褒揚,“刻石於隧,以永君之揚。”

除了訪賢問才外,他還到鄰近州縣訪友。好友黃注任南陽主簿,兩邀會於鄧州;歐陽修與谷城縣令狄慄甚好,常聚賦詩飲酒。

探訪名勝

歐陽修在任期間,足跡遍佈襄陽的山山水水,探訪名勝、欣賞美景、感悟人事。

他去過光化張氏園亭欣賞牡丹,有詩《題光化張氏園亭》。他與友人共登今老河口馬頭山,作《秋日與諸君馬頭山登高》。

他的《高陽醉臥》詩,寫出了襄陽險要的軍事戰略地位,詩人尋幽仿古,遊覽高陽舊址(今習家池)、漢江渡口、羊公祠堂、鹿門景觀、隆中廟宇,慨嘆日月如梭、光陰似箭,物是人非。

他的《漢江行》詩,先寫襄陽段漢水徑流的特點,灘險灣多,舟行困難。尤其是秋冬北風呼嘯、天寒地凍之時,船家縴夫更是提心吊膽,安全不保。接著寫漢水風光,水落石出,波光粼粼;遊鯉短尾,鱗片金黃;靜影沉璧,遊女弄珠。最後寫倦客芳草,思鄉念君。全詩由景及情,且情景交融,互為一體。

歐陽修對襄陽的名勝瞭如指掌,對襄陽的特產也如數家珍。嘉佑二年(1057),歐陽修時任翰林學士。宋真宗劉皇后的侄子太尉劉從廣任職襄陽,歐陽修為之送行。寫有《樂哉襄陽人送劉太尉從廣赴襄陽》。在此贈別詩中,詩人讚美了襄陽風土人情的純樸,描述了襄陽的土特產品:纖麗的絲綢,珍貴的藥物,各種應時水果,味道鮮美的縮項魚,還有竹筍蓰頭,真是豐富之極。

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歐陽修應襄陽知府史中輝之請所作得的《峴山亭記》因亭及山,因山及人,由此及彼,以古喻今,贊先賢(羊祜、杜預)生前之德之功之偉業,予啟示、教育後人。此篇為千古名篇。

歐陽修在他的詩文中,還提及襄陽聞喜亭、宜城木渠、宜城射亭等襄陽名勝。

歐陽修在襄陽期間,留下詩十六首、文十九篇,這些都是記錄並反映襄陽、乾德地區歷史文化的不朽詩文。

踏訪碑刻

襄陽是歷代區域性政治中心、楚國發祥地及佛教聖地,留有不少碑刻。歐陽修任職期間,在乾德境內外尋訪、蒐集古碑刻,觀賞了《後漢玄儒婁先生碑》《後漢郭先生碑》《魏劉熹學生冢碑》《晉南鄉太守頌》《隋丁道護啟法寺碑》等各種歷史碑刻。

其中《隋丁道護啟法寺碑》碑文為汝南人周彪所撰、丁道護所書(丁道護時為襄州祭酒從事),立於隋文帝楊堅仁壽二年(602)。該寺即後來的龍興寺,故址在襄陽城南隅。啟法寺碑,亡佚己久。北宋時,該碑即為書法家所重,歐陽修、曾鞏、米芾、黃伯思等都有所論及。由上可知,歐陽修視襄陽的啟法寺碑帖為至寶。

歐陽修由夷陵到乾德,途經襄陽峴山。他登峴首考察了立在峴山的《唐獨孤府君碑》。他在《集古錄跋尾》卷六中寫道:“碑在峴山亭下,餘自夷陵徒乾德令,嘗登峴山,讀此碑。碑為四面,而一面字完,今人家所傳,只有一面。而餘所得有二面,故其一面頗有訛缺也,府君諱冊,字伯謀,河南人也。其文不完,故不見其始終。”

歐陽修在鑽研中國古代的碑刻之後,將自周漢以來的金石遺文、斷簡殘編掇拾異同,輯成《集古錄》,該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金石學著作。這書中就收錄了不少襄陽地區的碑刻。

北宋文學家 政治家 乾德縣令——歐陽修 在襄陽 老河口的事蹟

網絡配圖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友和網絡,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楊立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