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以為,探求一個問題的答案,最好的方式是回溯到它的起點

2014年4月,我從北京大學法學院碩士畢業,用10萬元和三個同學創立了伏牛堂這個品牌。

從最開始的懵懂無知,到一年後的今天,伏牛堂成為互聯網圈、創業圈、餐飲圈中最有代表的一個社群品牌。我也一直在一個問題上不斷思考和迭代:

“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

竊以為,探求一個問題的答案,最好的方式是回溯到它的起點。

2014年,第一家店開業。當時,幾個年輕人,沒有經驗,忙亂得不可開交。當時門店的位置不好,被生意所迫,憑藉著本能,逼出了一個想法:“當時,我們找了一群同學來幫忙,大家一起去微博上搜索“湖南””和“北京”兩個相關詞,就這樣,找到了2000個符合條件的微博號。“

隨後,我們和這些用戶線上聊天、線下見面,就這樣積攢了我們的第一批種子用戶。這也是我們的社群“霸蠻社”的雛形。也因為有了這群用戶,才有了伏牛堂品牌。

從當年的2000人,到如今已經發展到將近30萬人,伏牛堂也成為當今瞭解中國年輕人的一個很有代表性的入口。我們由此開展了大量的跨界合作,很多希望接觸到年輕人群的品牌,都成為我們的合作方,我們也用自己的價值主張影響了很多年輕人,從而獲得了很多品牌的支持。這些事情,在書中都會有詳細的敘述。


竊以為,探求一個問題的答案,最好的方式是回溯到它的起點


如果一定要問我,這些文字背後對社群到底有什麼主線性質的邏輯思考,那麼在我看來,所謂社群,本質上體現的是品牌對用戶的理解和連接能力。

在過去的野蠻生長時代,大量企業的技能都是“造貨”,而不太考慮“賣貨”的事。

可當市場發展到今天時,粗放式的增長已經不太可能。市場環境對企業運營客戶和支持品牌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在產能過剩的前提下,總是以需求和用戶為核心,那些更懂用戶的品牌會脫穎而出。而企業對用戶把握能力的最終體現,可能就是與互聯網結合的“社群經濟”吧!

所以,這本書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一個國內有代表性的社群品牌從零到一的故事。

本書的思考,成形於我創業過程中,現在看起來有很多不完善、幼稚的地方,可好處在於它反映了我在這一階段最真實的思考和認知。書中的經驗也不對稱上“成功”,但或許可以給讀者朋友們提供一種參考。

最後,我非常感謝中歐國際商學院創業營的李善友教授,他替我打開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窗戶。在我看來,教授也是國內鮮有的能夠把社群、互聯網經濟提升到世界觀的高度來坐而論道的人。可以說,沒有教授,就沒有這本書的產生。

此外,也非常感謝中歐國際商學院創業營第四期的各位同學,在與大家一道學習、切磋的過程中,才最終有了這本書的許多靈感。

希望各位讀者朋友能開卷有益。

肥書生張天一

2015年12月29日寫於求闕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