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貢:雪域高原第一茶場的“綠”與“紅”

重巒疊嶂的峽谷間,巍峨壯觀的川藏公路通麥特大橋橫跨在易貢藏布江之上。沿著峽谷向上遊行駛20多公里,西藏曆史上第一個規模茶場——易貢茶場就坐落在煙波浩渺的易貢湖畔。

“易貢”藏語的意思是“美麗、心滿意足的地方”。初入茶場,周邊森林環繞,易貢湖水倒映出雪山白雲,盛開的桃花與油菜花在雲霧中若隱若現,簇擁著湖邊一塊塊茶園。

易貢茶場位於西藏波密縣,平均海拔2000多米。來自印度洋的暖溼氣流沿雅魯藏布江峽谷深入高原,給易貢茶場及周邊地區帶來暖溼氣候和充沛降水。

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有利於茶葉的生長。“易貢茶場的茶樹休眠期比較長,營養成分積累豐富,品質比較濃厚甘甜。”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援藏專家、易貢茶場生產部長黃華林介紹說,“這裡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有機茶葉生產基地之一。”

易貢茶場現有茶園6000多畝,除傳統的綠茶、黑茶外,近年開發的“易貢紅(特級)”紅茶產品,頗受市場歡迎,供不應求。茶場“雪域茶谷”商標被評選為“西藏自治區第九批著名商標”。

在茶場內,一座二層石木結構的小樓矗立著。屋前石碑上用紅漆書寫著“將軍樓”三個字,讓小樓顯得莊嚴而神秘。

“這是原十八軍軍長張國華將軍在藏期間的辦公與居住地之一,我們茶場的歷史也可以追溯到當年十八軍進藏。”易貢茶場副場長戴寶告訴記者。

易貢茶場始建於1960年,原十八軍和後續部隊的部分官兵留駐易貢,負責建設軍墾農場。三年後,為響應“開發邊疆,建設邊疆”的號召,部隊官兵從四川蒙頂茶場引進四川中小葉茶樹並試種成功。自此,西藏有了歷史上第一塊成規模的茶田。此後,茶場又經歷了改制、地方接管、對口援藏等多個階段,成為當地60年發展的歷史見證。

“易貢茶場本身就是西藏民主改革的成果與產物,反映了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歷程,紅色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戴寶說。

“我們希望擦亮‘雪域高原茶’和‘紅色易貢’兩張名片,發展生態文化旅遊。”戴寶對茶場下一步發展充滿著信心,“通過茶旅互動、以茶促旅、以旅興茶,‘綠’與‘紅’將成為易貢茶場發展的新動力。”

如今,世外桃源般的易貢茶場也走出大山,在西藏茶產業發展中煥發新的生機。

距易貢400多公里的“西藏小江南”察隅縣,近年來利用其獨特的亞熱帶氣候和海拔較低的自然環境,大力發展茶葉產業,成為農民脫貧增收的新產業。深圳援藏工作組組長、察隅縣委常務副書記劉珍春說:“過去從未當過茶農的村民對於茶葉的種植、加工十分陌生,易貢茶場便與察隅農場建立合作機制,提供培訓和技術支持。”

在察隅縣卡地村,第一批春茶已經開始採摘。記者日前在現場看到,易貢茶場派出的技術人員就在田間地頭,現場教授當地村民用柴火鐵鍋炒制新茶,品嚐著“西藏小江南”出產的第一批春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