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嬋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劉嬋,字公嗣,小名阿斗,是劉備與甘夫人的兒子。章武三年(223),劉備去世,劉嬋登基為帝,人稱蜀漢後主。劉嬋在位四十一年,後蜀漢為曹魏所滅,劉嬋投降,被封為安樂公。據《漢晉春秋》所載,劉嬋入魏後,司馬昭為了試探劉嬋是否有思念故國之心,於是宴請劉禪,並且讓人在席間表演蜀國的樂曲,席間蜀國舊臣個個低頭掩面,唯獨劉嬋很開心,還說了一句“此間樂,不思蜀”。就是這句話,讓劉禪成為備受後人嘲諷的對象,而後人更稱其是“扶不起的阿斗”。

然而,近幾年來,一些學者對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劉嬋還是有一定能力的。三國時期,群雄割據,兵禍連連,而劉嬋卻能在西蜀穩坐江山四十一年,並且其中的二十九年還是在沒有諸葛亮的輔助之下獨自支撐的,可見他有一定的過人之處。

天資聰穎,胸懷韜略

《三國志》中記載了劉備給劉禪的遺詔,其中有一段話是劉備的勉勵:“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從這段話中可知,諸葛亮曾對中郎將射援誇讚過劉禪的智慧。又如,諾葛亮在《與杜微書》中也提到劉禪“朝延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從其中的“敏”字不難看出,劉禪應該是天資聰穎的繼承人。從這些資料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曽多次肯定劉禪的聰慧,而他又不是一個阿諛奉承之人,陳壽也不是無端溢美的史學家,所以這些文字都是可信的,這也就意味著:劉禪並非愚鈍之人。

事實上,劉禪不僅不傻,而且還頗具智慧。劉禪登基時,蜀國並不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反而危機重重。於內,良將精兵已所剩無幾,而孟獲、雍間、朱褒、高定等又率部反叛;對外,魏國一直對蜀國虎視眈眈,東吳也與蜀國對立——蜀漢江山可謂岌岌可危。面對這樣的境況,十七歲的劉嬋一登基便著手進行調整,據《三國志·後主傳》所載,劉嬋推行“務農殖穀,閉關息民”的政策讓蜀國的農業生產恢復了元氣,又讓諸葛亮“南征四郡”,且取得了“四郡皆平”的戰果,短短几年間就讓西蜀穩定了下來。緊接著,吳國主動與之修好,友邦也紛紛與之交好,蜀國的外交成果令人矚目。在此期間,蜀國不僅沒有頹敗之象,反而顯示出一種中興的跡象。

顧全大局,體恤百姓

白古以來,有多少託孤重臣與年少新君之問能和睦相處,共同進退?可謂少之又少,往往不是重臣欺少主,就是少主疑重臣,最終以悲劇收場,而劉禪與諸葛亮算是其中的例外。劉備死後,少主劉禪與輔政大臣諸葛亮不僅能夠和平相處,而且相互尊重,甚至情誼深重。這種難得的君臣關係,不是單方面就可以維繫的,除了諸葛亮謹記臣子之道外,劉禪的寬容尊重、顧全大局也是至關重要的。

根據《三國志》所載,劉備臨終前曾交代劉禪要好好對待諸葛亮,他對諸葛亮“事之如父”。對此,劉禪始終銘記於心,諸葛亮在朝時,朝政大事他幾乎都委託給諸葛亮,並且大小事務都願意聽從諸葛亮的安排。雖然劉禪對諸葛亮的北伐有所不滿,但他依舊把握得很好,寧可憋在心裡不說,也不願意與諸葛亮起衝突。劉禪此舉不僅是尊重父親和老臣,更重要的是團結了蜀國內部關係,有助於蜀國社會穩定,讓蜀國百姓過上安心日子。

建興六年(228),諸葛亮北伐曹魏,以馬謖守街亭,結果馬謖不遵從將令,導致街亭失守,北伐失敗。對此,劉禪不僅沒有責罰諸葛亮,反而出言安慰諸葛亮,稱勝敗乃是兵家常事。雖然在諸葛亮一再要求下,劉禪同意了諸葛亮自貶三級的決定,但在不久諸葛亮打得勝仗後,他便立即恢復了諸葛亮的職務。由此可見,劉禪是一個頗能體諒臣子的君主,而且十分擅長處理君臣關係,這樣的人會是“扶不起”的無能之輩嗎?

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劉禪開始“自攝國政”長達二十九年之久。此間,蜀國內部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百姓休養生息,著證明劉嬋也具有一定的治國之才,並不是平庸無能之輩。現代一些學者也認為,劉禪其實頗具政治手腕,比如他就深諳制衡之道,在諸葛亮去世之後,立即將原先諸葛亮所擁有的權力一分為二,分別由蔣琬、費禕各擔一半,由蔣琬負責行政,費禕負責軍事,讓兩人相互制衡。蔣琬去世後,他又幹脆將行政權受賄自己手中。他的這種政治手段,避免了國家出現權臣的情況,而且也加強了皇權,改變了蜀國原有的政治面貌。能有這種作為的人,絕不是普通人,更不會是一個傻子。

劉禪在執政後期雖然頗為寵信宦官,但仍將實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內外政策也頗為得當,蜀國仍算得上是國泰民安。如果姜維等主戰派能體會到劉嬋的用心,不一意孤行地要求北伐,而是據險固守,積蓄國力,蜀國的歷史或許會不一樣。

景耀六年(263),魏國三路大兵直逼蜀國,在諸葛瞻迎擊失敗後,劉嬋選擇了投降曹魏。雖然此舉被多數人看成是懦弱無能的行為,然而這部不失為一個明智之舉,以當時蜀國的力量已經無力與曹魏抗衡,拼死抵抗固然能留一個好名聲,但也改變不了其亡國之命運,而且還會令蜀中百姓遭受塗炭。

劉嬋投降後,遷至魏都洛陽,並留下了“樂不思蜀”的典故。其實,著或許就是劉嬋的聰明之處,以此來打消司馬昭的殺心。《三國志集解》引于慎行的話解釋說:“劉嬋之對司馬昭,未為失策也……教之,淺也。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聞也……左右雖笑,不知禪之免死,正以是矣。”正是因為劉嬋給司馬昭留下了“樂不思蜀”的印象,讓司馬昭不再防範於他,他在洛陽的日子才能過的舒心。在這個問題上,他也可謂大智若愚。之後,劉嬋在魏生活了八年,直到六十五歲時才過世。

總之,在三國鼎立時期,蜀國一直處於劣勢,而劉嬋竟能統治蜀國達四十一年之久,知人善任,令蜀中百姓生活安定,也算得上是一代明君了。失國之後,他又穩穩做了八年的安樂縣公,也算是安享晚年了。在周壽昌的《三國志集解》評價阿斗說:“恐傳聞失實,不則養晦以自全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