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平定臺灣姚啟聖明明是頭功,為何康熙卻重賞施琅?

話說1644年清軍趁著李自成兵敗山海關,從而入主京師,中原大地就宣告著改朝換代。大明近三百年的壽命,也在李自成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中畫上了句號。坐穩北京城之後的清朝並沒有就此安於現狀,而是遣兵南下,一路追殺南明和大順殘餘勢力,想要重現五百多年前完顏一族的輝煌。經過幾十年的燒殺搶掠,清朝也算是坐穩了江山,年號了 換到了康熙。可是此時,年少的康熙面臨的問題卻一點都不簡單,看似風平浪靜的江南地區,實際暗流湧動。

清朝平定臺灣姚啟聖明明是頭功,為何康熙卻重賞施琅?

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厲兵秣馬,一看就是顆定時炸彈。與福建隔海相望的臺灣,還盤踞著鄭氏所建立的明鄭小朝廷,雖然對於清朝來講不是什麼心腹大患,但是隻要明鄭小朝廷存在一天,就極大的蠱惑著江南的人心。所以康熙在平定三藩之後,緊接著就將兵鋒指向臺灣。然而清軍多擅陸戰,對於水戰卻是一竅不通。康熙皇帝號稱清朝的千古一帝,必然不會就此放棄。在一番尋訪之後,確定了以姚啟聖和施琅為主一套班子。姚啟聖是個文化人,坐在帳中運籌帷幄,施琅是個武將,衝鋒陷陣身先士卒。按理說,後來平定姚啟聖是當仁不讓的頭功,為何到最後康熙卻重賞了施琅?

清朝平定臺灣姚啟聖明明是頭功,為何康熙卻重賞施琅?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為何說平定臺灣姚啟聖是頭功,施琅是二功呢?沒錯,施琅是在澎湖和明鄭打的十分慘烈,這塊最硬的骨頭是他啃下來的。但是,局部戰爭的勝利是很難左右到整個戰局的勝負的。對於平定臺灣這件事情上,姚啟聖提出了剿撫並用的策略。雖然在現在看來這四個字十分的簡單,但是對於當時的清朝統治者來言是非常不可思議的,畢竟清朝一路坐穩江山,大部分靠的是手中的屠刀。姚啟聖這一策略,基本符合了當時的清朝國情。而且一邊收復失地,一邊招安明鄭那些不堅定的將領,可以加快平定的速度。

清朝平定臺灣姚啟聖明明是頭功,為何康熙卻重賞施琅?

另外,姚啟聖在收復金門廈門之後,上奏朝廷對這兩地進行保護,允許老百姓進行農業生產,極大的恢復了這些地方的經濟。另外清軍不善水戰,第一個就是器不利,姚啟聖上任福建後立馬從各地調來人員和火炮,打造了一支裝備精良的水師。可以這麼說,就算不上施琅,換個其他的善於水戰的武將,平定臺灣也不過是時間問題。但是,在平定臺灣之後,康熙皇帝封施琅為靖海侯,而姚啟聖卻只得了個都尉。這就讓人大跌眼鏡了。究其原因,還是要從姚啟聖自身來說了。

清朝平定臺灣姚啟聖明明是頭功,為何康熙卻重賞施琅?

姚啟聖不同於施琅,他是個正兒八經考取功名的讀書人。在明朝也當過官,後來因為一些事情罷官。清朝入主中原以後,像姚啟聖這樣的士族是打心眼看不起這幫子蠻族的。畢竟農耕民族的燦爛文化怎是連皇帝都叫野豬皮的遊牧民族相比的?所以姚啟聖雖然當著清朝的官,心裡卻是極度蔑視。行為乖張,屢次冒犯康熙皇帝,把康熙氣的都要揚言斬了他。可是,平定臺灣,非此人不可。康熙心裡想了想,算了還是忍了,咱秋後算賬。等鄭克塽投降以後,要封賞了,康熙給大老粗施琅封了侯,而姚啟聖卻只是個都尉。一是對姚啟聖狂妄的懲罰,二是清朝始終推崇弓馬武力,武將的身份較之前朝大大提高,故而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